“做中学”:罗辀重的活动课程改革之探讨
2017-02-24吴伟波刘超良
吴伟波,刘超良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娄底417000)
“做中学”:罗辀重的活动课程改革之探讨
吴伟波1,刘超良2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 娄底417000)
罗辀重从“做中学”的教育观出发,开展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罗辀重以发展学生实际能力为活动课程的目标,构建以形成学生有效经验的活动课程体系,注重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对照罗辀重的活动课程改革,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可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罗辀重;做中学;活动课程;教学改革
罗辀重(1889-1950),湖南省娄底市人,1920-1949年主持陶龛学校,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卓有成效,实现了其“生为教育,死为教育”的誓言,被时人誉为“教育之神”的近代爱国教育家。
罗辀重于1915-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攻读教育专业。在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中,“做中学”是其重要的教育原则,坚持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观,主张开展活动课程改革,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注重活动课程的探究性,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罗辀重接受杜威的“学生中心”观,提出教育者应“帮助他们长成价值”①的教育价值观,主张“做中学”,凡孩子们能做的事都应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由此出发,罗辀重开发活动课程,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实际能力:活动课程的目标
罗辀重的乡村教育改革目标是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式农人,以改变当时乡村的落后面貌。因此,当别人办学是为了准备升学,他则以准备就业为目标,实施一种职业准备教育。所以,罗辀重认为:“‘求学’是寻求真实的学问。”求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②。“真实的学问”既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非书本的各种社会实践知识和实际能力。
关于“求学”,罗辀重认为:“求学”“本不限于向学校求”,可以“向有学问的人求,向实验室求,向大自然求,向工厂农场求;也向书本求,但只限于‘用书’而不死读”②。在学校课堂和书本上求取的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但要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则需要通过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置于现实生活的场域,到实验室、大自然、工厂、农场中去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此,罗辀重注重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做”的活动中培养实际能力与获取社会实践知识。
对于活动课程与教学,罗辀重要求师生:“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上检验理论,充实理论;从动的方面获得静的知识,从做的过程找出有效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去求一切教育的机会。”③在陶龛学校,活动课程以现实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从实际的办学条件出发,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问与活动课程教学相结合,学用一致。
二、有效经验:活动课程的体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开展“经验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罗辀重吸取杜威关于“经验课程”的观念,主张“从做的过程找出有效经验”,设置活动课程体系,开展活动课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技能。
所谓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在活动课程的开设上,罗辀重既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素质发展,也依据当时学校、乡村所具有的教育资源情况,还考虑当时乡村的生活需要和实际情况。对此,陶龛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可以分为生活类活动课程、工艺类活动课程、文艺类活动课程、体育类活动课程、节日类活动课程等[1]。
生活类活动课程:烧炉火、理发、烹饪、缝纫;种稻、种菜、养猪、养鱼;纺纱、织布、缝纫、做鞋、织袜、打草鞋、编竹篱笆、制防毒面具、造纱布药棉;盖屋、筑墙、挖壕、建地下室;修路、造艇、交通利器使用法等。这类课程“差不多无一不是生活上必须之技能”④。这些生活类活动课程的设置反映了乡村的生活实际和需要,也体现了当时抗战时期的战争需要,因此,在于培养学生的乡村生活技能和支援抗战的能力。
工艺类活动课程:做信封、扎花灯、线装课本;雕刻、印刷、乐器、照相、园艺等。这类课程反映了当时农村乡镇的工艺活动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艺技能和动手能力。
文艺类活动课程:珠算、心算、应用文、演讲、猜灯谜;歌咏、演剧、鼓号、口琴、国乐、绘画等。这类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
体育类活动课程:晨操、爬山、野外活动、操练、球类、田径、游戏、跳绳、跳房子、翻贝壳、丢石子、竞技等。在当时乡村的陶龛学校办学条件有限,为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和乡村田野山林的可用健身的体育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这类课程在于发展学生的体质体能,养成健身的习惯。
节日类活动课程:“三八”妇女节、植树节、儿童节、清明节、音乐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五节、母亲节、端午节、教师节、美术节、体育节、中秋节、双十节、孙中山诞辰纪念、清洁节等。“陶龛的节日、纪念日特多,几乎每旬都有。”“凡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益的,该校都要纪念,都要庆祝。”[2]这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礼仪素养。
罗辀重注重教授学生“各种真确而又实用的技能,叫他们去活用知识”④。陶龛学校注重寓实用知识于活动课程之中,并在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知识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活动课程的设置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既因地制宜,又因材施教;既考虑社会生活的需要,又注重学生的兴趣。陶龛学校根据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情况设置活动课程,将活动课程的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也将活动课程的教学从校内扩展到校外。陶龛学校设置的活动课程反映了当时乡村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习未来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体质体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性。
三、重在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在实质上,活动课程是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置于主体立场由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职业准备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生活于现实社会,走向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有效的经验。
活动课程构成陶龛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对于活动课程的教学,陶龛学校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生活需要与志趣发展相结合,学用一致。以现实生活需要为目标,对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罗辀重鼓励师生进行集体研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陶龛学校的活动课程设置注重生成性、开放性,以过程或活动的形态开展教学。“一切重在做,重在实践。”⑤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取经验。陶龛学校的活动课程的生成性表现在活动课程的教学因时节、因空间、因事、因人而有机生成,且因材而施教;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施教不限于校内,教学不限于课中”⑥,以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活动课程的教学。陶龛学校的活动课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学问与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成性、开放性的教学中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
陶龛学校开展活动课程的场所既在校内也在校外。在校内,教室、寝室、食堂、实验室、音乐室、阅览室、博物馆、图书馆和运动场,还有菜园、花圃、畜场、木工场、洗衣处、印刷处和消费合作社等都是学生接受“生活教育”和“生产教育”而开展活动课程的场所。在校外,在田野里师生学农识农,在山峦间学生开展“小友园地”活动,在河流上学生学习驾舟荡桨,在树林里师生一起举办“秋叶展览会”,在名人墓地让学生接受道德情操教育,在乡公所见习农村管理……。在陶龛学校,在校内外实施的活动课程呈现出当时乡村教育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开阔了教育视野,拓展性地发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陶龛学校开展的活动课程是随时随地施教的。比如,农村实验中学班“废除上课形式,随时随地可以施教,连校舍都不一定在哪里。”“虽然没有上课形式,而实际上是随时在上课,随地在上课。”⑤
四、结语:
陶龛学校设置的活动课程,有明确的生活教育目标,规范的生活课程体系,多形式的教学组织,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材施教,具有鲜明的生活性、主体性、时代性、乡村性、生成性、开放性,不仅使学生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生活应备的能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影响下,学科课程是教学的主体课程,对活动课程重视不够,大多数开设活动课程的学校没有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存在着“活动课程学科化”、重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
对照近代陶龛学校的活动课程,现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应该重视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活动课程,突出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陶龛旬报》1943年2月28日
②《陶龛旬报》1947年12月8日
③《陶龛旬报》1938年1月28日
④《湖南教育》“一个乡村小学的写真”1937年
⑤《陶龛旬报》1938年2月8日
⑥《陶龛学校聘约》
[1]佘国纲.罗辀重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
[2]佘国纲.教育之神罗辀重[M].香港:新风出版社,2000:207.
Abstract: Luo Zhouzhong believed that students should learn from doing, and he led the activity-based curriculum reform in his school based on such view of education. Aiming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Luo constructed a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which students could gain effective experience. Therefore, Luo′s activity-based curriculum reform can be a good example for today′s educational reform carried out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Keywords: Luo Zhouzhong; learning by doing; activity-based curriculum; educational reform
(责任编校:李传熹)
LearningbyDoing:LuoZhouzhong′sActivity-basedCurriculumReform
WUWei-bo1,LIUChao-li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2.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G42
A
1673-0712(2017)03-0107-03
2017-01-1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罗辀重的教学思想研究”(XJK015BLL001)
吴伟波(1989—),女,湖南涟源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刘超良(1965—),男,湖南邵东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和德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