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以出场学为视角
2017-02-24刘刚
刘 刚
(1.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2.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以出场学为视角
刘 刚1,2
(1.中共三明市委党校,福建 三明 365000;2.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民主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出场旨在凝聚最广泛的人心,增强社会创造的活力。主体的广泛性意味着民主主体的解放与自由,而客体的广泛性促进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在场性”回归。民主形式的广泛性最终取决于民主内容的多样化,而民主层次的广泛性推动了各行政层级上的民主。当前,提升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要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努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民主实践与创新;要着力提高人民参与的热情,积极营造“广泛性”的氛围。
人民民主;广泛性;人民;出场前提;出场形态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代民主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主要意指,各阶层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中,对各类公共事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能够广泛地参与,并进行民主化的管理、决策及监督。党的领导是实行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原则,依法治国所建构的法治维度是其不可逾越的底线,而人民性是其始终恪守的价值准则。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更凝聚了最广泛的人心,增强了社会创造的活力。当前,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视阈出发,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进行深入地探究,不仅是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是推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必然诉求。
一、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前提
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内容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必然滋生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而在现行体制下,只有通过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发展才能够满足来自各方面、各层次、各领域的多元化诉求。因为只有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发展,才能够将最广泛的利益诉求纳入到民主治理的框架,进而使各种“矛盾”以“民主”的方式来化解,从而避免极端化政治博弈造成的损失。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之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充分宣告我国已彻底摆脱“传统权威主义”的藩篱,踏上民主治理现代化的征程。当然,人民民主广泛性的提升又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满足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诉求;另一方面,又为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人民”的内涵及构成的广泛性,为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人民”的概念,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更有着广泛的外延,它意指所有参与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阶层、各利益集团及个人,更泛指除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之外的所有社会大众。“人民”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不仅意指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最大化集聚,而且在数量上则凸显于最大多数人的集合。可见,“人民”不仅在概念上,更在实质上有着广泛性的特征。此外,“人民”的构成也有着广泛性的特点,它几乎囊括了除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之外的所有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乃至个人,它指涉到所有赞同和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公民,实现“中国梦”是其基本的共识。在“人民”所建构的广泛性维度内,人民民主自然有着广泛性的特征。
民主形式的广泛性,为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马克思指出:“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统一。”[1]在当代,不同国家基于民主化进程、国情状况及人民选择的不同,其民主制度各异,而民主形式也多种多样。尽管各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推动民主化的进程是当代政治治理的广泛共识。在我国,党领导下的民主实践,经过漫长的摸索,建构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能满足人民需要,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范式。当前,我国有着多元化的民主形式,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着协商民主、党内民主、民族自治等多种形式。可见,民主形式在我国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是民主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我国的生动探索与实践。此外,也正是由于人民在推动民主化的进程中创造了多样化的民主形式,才最终使得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成为一种可能。
二、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形态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有着华丽的出场,更有着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2]到“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3]再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4]的升华历程。人民民主广泛性,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内涵的深层次挖掘,更凸显了我党对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扎实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下,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形态不仅丰富而且多彩。
首先,主客体的广泛性。人民民主广泛性是主体广泛性与客体广泛性的有机统一。主体广泛性是指覆盖了最广泛群体的大多数,当然是指除依据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之外的所有大众都能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十八大报告曾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为此,“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4],并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可见,强化主体的广泛性,从深层上意味着民主主体的最大解放与自由。同时,它充分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对各种传统藩篱的彻底击破。从此,人民将不再因民族、籍贯、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成为民主的主体。客体的广泛性是指民主化对象的广泛性,它包含了国家各类事务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客体的广泛性有效地消除了传统权威主义对民主对象的设障,它不仅实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在场性”回归,更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的广泛性参与。
其次,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由此,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还蕴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的广泛性。人民民主内容的广泛性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皆要民主。实际上,人民民主广泛性的话语叙述绝非仅仅囿于学理场域,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之中,其“广泛性”也得到展衍,最终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主内容。从民主逻辑的理路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经济民主最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和制约着其它形态民主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而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等的深入开展往往又推动了经济民主的良性运行。人民民主形式的广泛性是指人民民主内容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在我国,人民民主的形式表现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群众自治等多个方面。实际上,民主形式的广泛性最终取决于民主内容的多样化,它不仅迎合最广泛群众的民主呼声,更促进人民民主的广泛实践。人民民主广泛性是反映民主化进程的关键性指标,更是政治进步的重要体现。当前,随着我国民主化的有序推进、民主实践的深入开展,人民民主的形式也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最后,层次的广泛性与惠利的广泛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下,由于政治架构设计的传统习惯和治理的需要,依据权利运行主体和对象的不同,行政上往往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顶层、基层与中间层是最常见的划分形式。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它强调民主层次的广泛性。实际上,民主层次的广泛性是对传统层级划分的突破,它有力地实现了人民在各行政层级上的民主。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4]。由此,我们在强化基层民主广泛实践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推动民主向“上一层级”发展。当前,我们要充分借助网络科技,努力推动基层群众在省、市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民主参与。十八大报告曾强调,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4]。因此,人民民主还有着惠利的广泛性。它是指主体在具体民主实践中,都能够享受到民主化带来的益处,它诉求受益面的群体化和广泛化。在我国,人民民主惠利的广泛性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利益主体。当前我们要“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4]。因而,还要切实地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的比例。
三、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意义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之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它推动了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并为其发展提供指南。马克思主义者强调,民主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为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最高领导先后诉求于且终身致力于人民民主。在他们看来,以上“最大多数人”就是指人民。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出场为有序化的民主实践提供可能,它以广泛化为目标,促进主体的普遍性和民主的普遍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更是其动力所在。在民主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主体必将更加重视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的推动。唯有此,人民民主才能够生机勃勃;才能够不断创新;才能够走向美好的未来。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它有益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绝非等同于西方的民粹主义,它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民主运行、惠利的最普遍化。不同于其它形式的民主制度,它有着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在具体运行中,它诉求于政治秩序的长久稳定与有序。中国共产党身为执政党,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信念,且通过改革实践,逐步地推动国家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人民的长久拥护和支持。这充分地展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别于且优越于西方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还起着助推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它不仅能协调各阶层、各群体利益,促使其搁置争议,达成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还能凝聚人心,集聚政治体制改革的力量,促进最广泛的政治体制改革统一战线的结成。人民民主广泛性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驱动,缘于广大群众对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它是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也是民主化的动力所在。总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适应“民主人民化”的强烈诉求,促使民主从政治顶端、社会少众走向“民间”大众,从而使民主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四、人民民主广泛性的提升路径
新形势下的中国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随着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民主的诉求也日趋强烈。尽管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为具体化的民主实践创造了巨大的政治空间,但基于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复杂多变,我国的人民民主广泛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提升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各级党委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给予着力:
第一,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努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的建立健全为人民民主广泛性的开展,建构了良好制度环境,“在法治框架内人民民主得到了外在的制度保障。”[5]58事实上,“制度环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民主的运行与发展。”[5]59发展更加广泛的人民民主,应加快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着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同时,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4]。为此,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4]。在深入挖掘人民民主广泛性内涵的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应务必加快人民民主广泛性的机制建设,尤其对破坏、阻碍人民民主广泛性开展的各类行为及个人应当及时纠正并给予严厉惩罚。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民主实践与创新。十八大报告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4]实际上,“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4],更是人民民主广泛性有序开展的政治保障。发展更加广泛的人民民主,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7]。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还要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民主实践,积极地进行民主形式创新。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快思维转变,在牢牢把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要敢于善于开展民主实践和民主创新。另一方面,针对基层民主实践的创新成果要善于总结,善于提炼,善于推广。
第三,要着力提高人民参与的热情,积极营造“广泛性”的氛围。最大多数人的参与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核心内容,更是人民民主的人民性所在。人民参与热情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群众基础的好坏。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热情,可通过民意调查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民意监察。尤其针对个别地区人民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要深究其原因。当前要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要着力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可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等措施,提高人民参与民主的热情,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此外,各级党委政府还要加快推进民主文化建设,将民主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体系之中,着力促进“广泛性”的文化积淀。各级党委政府还要借助各类媒介,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和群体的民主宣传、民主讲坛、民主研讨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广泛性”的氛围。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5]刘刚.人民民主的范式建构及完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2):58-59.
[6]本报记者.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1).
[7]本报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Abstract: The universality of people′s democracy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It aims to concentrate most widely human mind and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social creation.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ubject means the liberation and freedom of the democratic subject,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object promotes the return of the"presence"of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The universality of democratic forms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diversity of democratic content, while the breadth of democracy level promotes the democracy at all levels of administration. At present, to ascend the universality of people′s democracy,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legal construction and to create a goo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eepen political system restructuring and vigorously carry out democratic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involved, and actively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universality".
Keywords: people′s democracy;universality;people; premise of appearances; form of appearance
(责任编校:舒阳晔)
AnAnalysisoftheUniversalityofPeople′sDemocra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earance Theory
LIUGang1,2
(1.Section of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anming Municipal Committee, Sanming 365000, China;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 China)
B038
1673-0712(2017)04-0039-04
2017-02-22.
刘刚(1982—),男,山东枣庄人,中共三明市委党校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