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发展与环境冲突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研究

2017-02-24杜文平

关键词:救济公民人类

杜文平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社科部,河南 郑州 451150)

社会发展与环境冲突视域下政府生态责任研究

杜文平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社科部,河南 郑州 451150)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工业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特点的难题。今日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对自然资源透支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巨大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变迁,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要担负起生态责任,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培养公民环境道德,严格立法、严肃执法,并做好环境救济工作。

环境;政府;生态责任;救济

一、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

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但是,纵观人类生存繁衍和经济社会演进的历史,无不伴随着与生态环境的对抗和冲突。特别是人类开启工业化革命进程以来,这一问题更加突显,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环境变迁的必然

从现实的角度看,人类是从自然界脱离出来,能够创造并使用劳动工具,有语言会思维的特殊群体。自然界犹如人类的母体,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切所需。而人类的生存也一定要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生活资源。一方面,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源的过程中,一些人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忽视自然法则,无视适度原则,其索取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必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另一方面,人类在基本的生存繁衍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这些废水、废气和废料排放到自然当中,必定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造成污染。加之,有些生活垃圾靠自然力降解难度大、耗时长,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破坏。

2.人类工业化发展加剧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的事实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赤字不断扩大是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现以英美两国工业发展为例说明。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英国进入以蒸汽动力为特征的工业革命阶段。在近一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然而,由于大规模使用蒸汽动力,导致其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结果是英国首都伦敦常常浓烟滚滚,烟雾弥漫,加之伦敦特有的潮湿气候,导致其成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重污染城市,“雾都”也由此远近闻名。英国随后的实践也证明,工业化发展的越快,蒸汽动力机使用的频率越高、规模越大,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相较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步较晚。经过近二百年的基础建设和迅猛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最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为其登上世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扫清了障碍。然而,美国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追求超额垄断利润,无视自然法则,片面地把自然当作索取、排污的对象,使得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二十世纪中后叶,美国群众性的环保运动空前高涨,其直接起因就是人们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满和恐惧。群众性的环保运动不断影响着美国人们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实践。

由此可见,人类要生存繁衍,工业社会要发展进步,必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零污染和零破坏是童话般的想象,但是我们要尽一切可能降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力度,并积极修复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类和自然之间最低层次上的平衡。这也是目前人类社会一切发展必须遵守的环境道德底线。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及对策性思考

我国世界之最的人口基数对环境承载造成巨大压力,加上高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冲突更为明显。

1.我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由来

同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经历相似,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及工业化发展相伴而生的。一方面,建国之后,由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导致人口过度膨胀,人口基数过大,对我国环境承载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且工业生产技术严重落后于世界水平,导致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采取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代价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短期来看,这样的增长模式的确为经济社会带来实惠。但是,长远来看,这种只注重GDP的增长模式和官员政绩考察模式,却也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严重影响。此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总体上还能够达到基本平衡。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加剧之势,生态恶化积重难返,寅吃卯粮现象依然存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企业行为被追逐高额利润所左右,必导致企业重近利,失远谋;重经济,轻生态,同时,这种短期性经济行为必将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2.培养公民和企业生态担当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人(包括一般公民和企业人)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如何缓解人口压力与自然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政府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扮演的是开发者、采掘者、建设者、改造者的角色,而自然界扮演的则是被开采、被改造的角色。换句话说,人是主动的,自然界是受动的。我们要及时对自然界施以人文关怀,即给自然恢复元气,修生养息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不断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公民和企业人。公民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是当代中国的建设者、决策人。公民要对自然持敬畏之心,行善举,不仅要杜绝不合理的活动,还要对环境问题持有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公民在自觉履行生态公民的义务,加强自身环境道德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理性经济人的生态作用。

三、发挥政府宏观管控职能,落实政府生态责任

当前,在环境恶化和生态灾难的现实面前,公民,企业,和政府都要在环境保护行动中发挥自身作用,为实现天蓝、地绿和水清的美丽中国尽职尽责。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尤其要强化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领,切实履行自身生态责任,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良性运行。

1.政府要做好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与该国公民自身的环境道德直接相关。环境道德是公民综合素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当前中国,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系统脆弱,加强公民环境道德素质的建设,培养生态型公民,已迫在眉睫。政府要担负对公民和企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明确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

(1)宣传环保理念,培育生态公民

作为职能部门,政府要积极承担环境防治、国土资源整合的责任。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我国大气、水体和噪声污染的现状,用数据披露我国森林草场资源退化、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的事实。数据是最客观也是最直接的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让民众切身感受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让更多民众和企业自发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政府的宣传,公民逐步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自身日常行为规范,是养成生态公民的必由之路。

(2)加强教育引领,提升公民环境道德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政府要适时通过生态环保教育,培养公民和企业的环境道德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情,在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方面,政府一定要发挥宏观优势,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领,不失时机地参与到社会教育中,让整个社会都养成一种生态道德氛围。在这方面,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日本公民环保意识之强,行为之有序是世界闻名的。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儿童从小就接受节约资源和垃圾分类教育,所以,日本公民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与日本政府多年来不断宣传教育直接相关。由此可见,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要积极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提升公民环境道德。

2.政府要做好环境立法和普法工作

人类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源头,所以要规范人的行为方式。只有宣传和教育,而没有相关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是无法达到环境优良、生态平衡的理想效果的。

(1)严格立法、严肃执法

政府作为有立法权的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国情,借鉴其他国家成文环境法,为我国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的环境法律规范是强制性价值引导,强制公民哪些行为必须为,哪些行为坚决不能为的客观依照。对于无视环境法律规范,以身试法的公民和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执法时一定要严肃查处,要加大其违法成本,绝不姑息。

(2)耐心宣讲、认真普法

环境道德具有自律性,是道德内化和行为自省的结果。当自律不能起作用时,就需要有外在的法律强制力来约束公民的行为。环境法颁布后,不能束之高阁,要及时让民众掌握和理解,从而成为指导公民日常行为的规范。环境法律普及不单是学校和民间社团的任务,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政府要积极组织法律宣讲队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进企业,走上田间地头,进行环境法律规范的普及工作,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和联合其他非政府机构和团体,认真做好环境法律的宣讲工作,真正做到让百姓知法、懂法并会用法。

3.政府要做好环境救济工作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有好转。针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除了做好价值引领和事前监管外,还要对已生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做好事后救济工作。

救济包括民间救济和政府救济。民间救济由个人或单位提供,民间社会组织如环保组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就属于民间救济,这类救济实则是一种慈善行为。而政府救济属于社会行为,通常被称为社会救济。政府对环境的救济属于社会救济的一种,实质是政府对各种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给予政策性倾斜、资金性援助的一项无偿环境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环境的救济是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保障,其目的是让已形成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已破坏的生态得到休养生息。

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不可避免会出现。政府作为职能部门,作为理性经济人,要做好宣传环保工作,教育公民,培养公民环境道德,严格立法、严肃执法,要有价值支撑和价值引领的责任担当,这样才能真正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1]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5.

[2]洪富.生态文明与中国治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243.

[3]郭珉媛.生态政府:生态社会建设中政府改革的新向度[M].湖北:湖北社会科学,2010:46.

[4]王夫.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5]王建明.当代西方生态政治运动的踪迹和走向[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6]黄爱宝.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型政府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0-76.

[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76.

Class No.:D63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u Wen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150,China)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 country can avoid th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 which can be seen a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modern society .This is a global problem need to be solved . Behind the economic miracl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government should?be?responsibl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make the citizens aware of this and to enforce some law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es.

environment; government;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remedy

杜文平,硕士,讲师,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政府生态责任的落实与我省资源型城市环境竞争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4B031),立项单位:佳木斯大学。

1672-6758(2017)01-0040-4

D63

A

猜你喜欢

救济公民人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关系救济
十二公民
“美国人领取救济”图辨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