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2017-02-24洪丽珊
洪丽珊
语文课堂——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洪丽珊
(湛江市第十六小学,广东 湛江 524048)
教育专家林华民说: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是师生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论文探讨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小学教育;语文;自主;合作;质疑;展示
新课标倡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因此,一个出色的老师,不是滔滔不绝地传授,而是善于创设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是一味地吹毛求疵,而是善于引领鼓励,让学生大胆展示才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创设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舞台?
一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要学到课文的语言艺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若仅靠课堂上匆忙浅读几遍或一味听老师的分析,效果甚微。打造高效课堂,学生须进行“前置性学习”,自主探究,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合作学习,交流解惑。课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自学课文:听课文录音,研读课文,查找资料,从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钻研解答,并记录解答不了的和感兴趣的问题,课堂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解答,然后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解惑、补充或者延伸。如学习《七律.长征》,如果学生不了解长征的历史,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我设计了本课的导学案:1.听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2.提出自己的疑问。3.查资料,了解长征历时多长,经过哪些省份,有哪些主要领导。4.在地图中找到乌蒙山、“五岭”、金沙江的位置。5.阅读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故事。课前,学生查阅了这些背景资料,自读自悟;课堂上,同学们拿出地图,讲解金沙江地理的险要、红军飞夺铁索桥的艰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如身临其境。自主学习、交流分享,许多疑惑已迎刃而解,何须老师一点一滴去灌输?老师要做的是深化延伸。老师科学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课堂上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信息汇总,思维碰撞,其乐无穷。
二 质疑问难,发展思维
学贵于思,贵于问。“问”、“议”、“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敢想、敢问、追根溯源,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如,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在争辩中受到启发。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成熟的见解,以至挫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扼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上《匆匆》一文,有个学生问:“在八千多个日子里,作者为什么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呢?他每天都无所事事吗?”这是学生的困惑,是理解课文的难点之一,老师得引导学生阅读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心境,然后再展开讨论,从而体会朱自清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因时光的转瞬即逝、不可返回而痛惜万分的心情。又如上《精卫填海》一文,有个学生问:“精卫为什么要和海燕结婚呢?”全班哄笑,这是少年敏感的话题,老师得作正面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学习《盘古开天地》一文,盘古倒下之后,他的身体还会有哪些变化?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他的眼波汇成小溪,鼻子变成山丘,腰椎变成桥梁,嘴巴变成山洞,牙齿变成礁石……教师创设宽松的氛围,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发散。
三 拓展阅读,交流分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交流阅读,提高学习效益。
在学习《三克镭》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居里夫人,学习她伟大的人格,我布置学生查阅居里夫人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等),并用几句话对居里夫人进行评论,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上课了,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不同的图片、感人至深的故事、精彩恰当的评论使得课堂掌声不绝。一个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居里夫人不平凡的人生。如,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她和丈夫的合作研究;她教育三个女儿的故事:实验室里的汗水和欢乐;她对金钱的态度;她关爱小学老师的故事……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从不同的角度的诠释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外的阅读,课堂的交流共享,不仅使课堂其乐无穷,而且大大的拓宽了知识面。在自主阅读,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课后,推荐同学们阅读《居里夫人传》,鼓励同学们阅读整本书,更全面了解伟人的生平,陶冶情操,提高读写能力。
四 编课本剧,尽情表演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增强审美能力,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对于故事性强的文章,我一般提前几天让他们预习课文,自编自演课本剧。如《西门豹》、《她是我的朋友》、《陶罐和铁罐》、《落花生》等文章,都可以稍作改编,成为有趣的课本剧。学生天性活泼,喜欢表演。我常看到他们在走廊,在教室或在操场排练,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编剧本,分角色,做道具,反复排练。上课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有声有色地表演了。如演《田忌赛马》,“齐威王”头戴一顶王冠,牵着一匹“白马”,威风凛凛地出场。“田忌”则牵着一头稍小一点的“马”出场,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获胜;第二场比赛,孙宾献策,田忌反败为胜。赛马的激烈场面,人物丰富的表情,个性化的语言,引得师生捧腹大笑。表演使得课堂情趣盎然,学生亲身感受到表演艺术的魅力,自信和勇气极大提高。
其实,对一般的记叙文、散文,甚至诗歌,也可以编剧表演的。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因而感慨万千,长叹不已。学生把文章稍作改动,成为一个话剧:朱自清追惜时光,洒泪倾诉,他的好朋友百般安慰。两个好朋友的对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就这样,一篇似乎单调的散文便成了一幕令人难忘的戏剧。
课本剧表演,寓学于演,以演促学。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表演的过程,已熟读课文,理解全文大意,老师再稍加点拨,就完成教学任务了。这就是快乐而高效的课堂,一年下来,我们班已形成了表演教学的风格,所学的大部分文章,学生都表演过了。我们班诞生了“最佳导演”、“最佳主持人”、“最佳男主角”、“最佳配角”等等。每学期一评,他们表演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对于课本剧的表演,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常常令你吃惊,学生表演的热情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争得表演的机会,他们比任何时候都乐于预习课文,背诵文段,自编自演,使得学生体验到“创造——展示——成功”的乐趣。表演令得课堂成为高雅而智慧的殿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五 激发共鸣,仿写交流
文章是作者灵感与激情的产物,是作者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有极强的感力。用心去读便会随文而喜,随文而泣,随文而怒。学生若能如此,便会会达到熏陶、教育的效果。教学课文,老师首先要动情,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或入木之分地剖析,或涕泪而下,或高歌而起,如此投入教学的老师,怎能不感染学生呢?此时,老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
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加以点拨,也是升华感情的聪明做法。学习毛泽东的《咏梅》,引导学生领悟“待到山花浪漫时,他在丛中笑”的含义:暗喻伟人像梅花一般不争名利,心怀天下的开阔胸襟。又如《七步诗》中“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对他长兄的拷问与谴责,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之情,引发学生的共鸣。教会学生找出文中点睛之笔,理解文章主题,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水乳交融。
学生领悟课文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境,老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写读后感、仿写,又创设了一个联想、评说,写作的表现机会。如,教学《难忘的启蒙老师》一文,学生能体会到老师到严与宽,爱与恨,再联想自己与老师的故事,仿照名家的笔法写,他们写出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文章,既有名家的风格,又有个性特色。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兴趣。
教学是耕耘,也是创造,教师应当不同凡响地设计每节课,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每天都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自由地成长,热情地生活。
[1]林华文.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32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22
A
1673-2219(2017)04-0132-02
2017-03-15
洪丽珊(1970-),女,广东茂名人,湛江市第十六小学教师,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湛江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