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2017-02-24游容华
游容华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游容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大学生群体是建设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目前专题化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专题化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背景,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推进专题化教学的深化。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天然地带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这三个特性,因其授课内容是以汉语言(古今汉语)为载体的优秀言语作品及历史上具有深厚人格魅力的“人”为对象,不管是读言语作品本身还是读“人”都是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因为言语作品和“人”是历史上的,而读者的“读”这一行为又是当下的。大学语文绝不仅仅是语言学、文学、文字学或文化学,而是兼具这些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偏颇,但面面俱到也不现实,所以选取的专题内容最好是某几个方面兼佳的精品。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1]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就如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会开幕式上讲的——“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和投资,但无语言沟通障碍的企业少之又少。开展“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工程,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但是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发动各大高校开设所有语言专业,一是培养的成本和时间跨度太大,二是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摆在这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扮演着走出去的角色,为此,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对全球一体化的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有理由将汉语言文化作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贡献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因此当代大学生绝不能忽视本民族的语言修养。我们应该从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性及本民族精神特殊的、最内在、最核心的存在样式来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应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相结合,即在一门课程内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系统化的,且有蓬勃的生命力,将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展现给受教育者。同时,我们对他民族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现象又是开放的、包容的。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论述,福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是应充分考虑当前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共同努力建构文化强国,因为青年强,国才强。大学语文不应是一枝温室的花朵,或空谷幽兰,与世隔绝,作为人文类课程,如果不关注当下,不联系现实实际,那就是对人的最大的漠视,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生活在当下的,都需要面临现实的各种问题。而当前的最大现实就是经济全球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大学语文的专题化教学就是一种可以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这一特点的形式,从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的趋势上来看,它是可行的。面对各大高校提倡的众多的专题形式,可以说各有所长,其实什么样的专题形式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想传递给学生什么,能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什么问题,想传递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其次,专题内容除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包括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内容的优秀文章,人文素养本就是多面的。最后,专题内容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组合和改变。
福外目前所选取的几个专题从名称上看是比较基础的,是选取了最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家,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福外的生源质量和专业特色,同时在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给任课老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比如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笔者在课程的开始设置了一个环节——听歌说诗词,先后播放了庞龙的《两只蝴蝶》、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听完一首就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由听到的这首歌想到的古代诗歌,学生对这种形式颇为惊喜,反应非常热烈,所能联想到的古代诗歌一句又一句地冒出来,(当然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反应还是有区别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古代诗歌积累上的差距。)然后选取学生联想到的最多的诗句,总结出诗歌常用的几个意象。比如播放完庞龙的《两只蝴蝶》,同学们讲到的有关蝴蝶的诗句最多,点出蝴蝶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再引出胡适的新诗《蝴蝶》,再回到当代的很多歌曲里也有蝴蝶这个意象,说明从古至今,蝴蝶是诗歌常用的一个意象,接着就问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蝴蝶的生活习性,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雄性雌性成虫交配后一个月左右就都死去,可以自由飞翔等方面去思考,最后总结出在诗歌中蝴蝶这一意象有美丽、香、自由、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等内涵。这样一方面对上一次课程的中国古代诗歌专题有所回顾补充和拓展,又引出现当代诗歌对古代诗歌的继承与打破。福外2014级本科生已经按照新的专题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将持续关注教学实际效果,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到期末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
二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与反思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经历了些波折,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此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但到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此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2013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至今,大学语文在学科设置上还未单独设科,2007年南开大学有了首个“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但两年后即停止招生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围绕教材框架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做了很多探索。如教材编写方面,专家们尝试了很多思路,呈现出文学史、体裁、主题编写方法更替与并存的现象,其中“主题”“专题”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教学设计思路上专题化教学也逐渐成了一种主流,教学方法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时下新鲜的“翻转课堂”也走入了大学语文课堂[2]。
大学语文在福外自建校伊始(2004年)就以校级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而自2013年9月起将大学语文课程由校级公共选修课转为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均需修读一个学期,32个学时。福外自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故2013年9月开始对2011级本科专业学生补上大学语文,因这个历史问题,目前福外本科生都是到大三才修读大学语文。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是给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变则立,不变则废”也已成为福外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师的共识。在福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模式、文学加应用写作模式等,直到2015年9月前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也一直在更换[3]。从2015年开始,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专题化模块教学模式。在陈庆元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课时选取了16个专题:1、先秦文学之《论语·宪问》(节选);2、先秦文学之《左传·隐公元年》(节选);3、秦汉文学专题;4、魏晋南北朝文学之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专题(王粲《登楼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5、隋唐文学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专题;6、隋唐文学之李白专题;7、隋唐文学之杜甫专题;8、隋唐文学之李贺、李商隐、李煜专题(李贺《金桐仙人辞汉歌》(并序)、李煜《破阵子》);9、宋代文学之柳永与词的发展专题(《望海潮》);10、宋代文学之苏轼专题;11、宋代文学之李清照专题;12、宋代文学之辛弃疾专题;13、宋代文学之陆游专题;14、元、明、清文学之戏剧专题(孔尚任《桃花扇·却奁》);15、元、明、清文学之小说专题(杜光庭《虬髯客传》);16、近、现、当代文学概述(海子《亚洲铜》)。尝试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题教学模式。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是内容过多,课时不足,尤其有些专业因节假日放假等原因,实际上课课时只有26学时,16个专题没有办法全部完成;二是在讲述作家专题时,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而在进行概述类专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就降低了;三是因为限定了讲述的篇目,主讲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等等。虽然说第一次的专题化教学尝试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也为接下去的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经验。
福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未来的人生方向会比大一时有更多的思考,不再是大一时的新鲜、好奇,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具有的人文性是他们所喜欢的,很多同学课后反馈对这个课程很有亲切感。专题化授课可以较好地解决授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先天矛盾,避免单篇讲授的零散性与单调感,减少上课的套路感,增加课程的新鲜度与现场生成性。当然要实现这些教学效果,对所选专题及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的专题数量不宜过多,以32课时为例,9个专题为上限。若实际上课课时少于32课时,在专题数量上也应适当减少。至于专题内容,目前实行的专题式授课有以人文为专题,如湖北经济学院,该校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专题分别是“课程导学——大学·人文·语文”、“《道德经》与道家思想”、“《论语》与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现代进程与乡土情结”、“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感悟生命与敬畏生命”、“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博大胸襟与理想情怀”和“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4]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的为“大学之魂”、“青春之歌”、“仁爱之美”、“爱是难的”、“寻找良知”、“向往自由”、“星空让人敬畏”、“审视自我”、“回归自然”等九个专题。[5]有以作家为中心设置专题化教学的,如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学语文专题选取为“李白与盛唐诗”,“诗圣杜甫”,“苏轼与《前赤壁赋》”,司马迁与《史记》”等[6]。滨州学院则以问题为导向,将大学语文专题设计为讲读专题、创意写作专题、课堂实训专题三大模块。可以说,专题化教学给了一线教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和组织作用比传统的篇章式讲解方式更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专题化教学是可以给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让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得以凸显。因此,福外在此后仍坚持专题化教学,对原有的专题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目前选取的专题为:1中国古代诗歌专题,2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3中国词专题,4中国古代文赋专题,5中国戏曲文化专题6.中国小说专题7.李白专题8.杜甫专题9.苏轼专题。专题底下各任课老师可以加小标题,结合任课教师的专长、兴趣点及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教学。
三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专题式教学任务,实际上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在上该专题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文本、课件、影音资料等,并至少在一个星期前传递到每个学生手里,在福外,这一点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平台实现。其次,要求教师对该专题相关内容要吃透,了然于胸,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第三,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课堂上能围绕所讲专题抛出3个左右的学生感兴趣,且可以经由思考解决部分的问题,由问题串起课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积极活跃、轻松开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深入思考,相互质疑,将教学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转变成现代意义的认知互动,最好能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不断抛出来,就像故事中一个个小高潮一样,既串联了不同内容,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最后再由教师做提升性总结。这样课堂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更多地起到主持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形成评价体系,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引导下,在课前阅读多元化的文学范本,并通过图书馆、网络为学习平台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以备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课后要把讨论交流的心得或想法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如练笔习作、论文、专题报告、学习总结等书面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又可以把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学生基本功训练,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无裨益。不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外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过程性学习过程中,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发言和习作等作及时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的同时,课程综合成绩中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要占至少50%以上,将课堂表现、课外实践与课程考试成绩实现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学有所思”和“学有所用”,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不是觉得做的都是无用功,做不做,做得好做不好没什么两样的无所谓感。
因此专题化教学评价要形成一个体系,要有持续性和时效性,除了考勤情况外,课前的预习准备,课堂进行中的表现,课后的习作、练笔等都应纳入进来,成绩公开、透明,做到有案可查,这无疑会增加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若安排的不妥,也可能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觉得是额外给他们增加学习负担,一线教师如何权衡处理其中的利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多元化的,有些习作是全部批改,有些是抽改,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由同学来点评,老师来总结。但不管怎么样,不要让学生有应付心态,觉得我写完拉倒,或者直接上网复制粘贴一份。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
[2]陈世杰.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课堂翻转探索——以《屈原》专题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9-112.
[3]游容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5):104-109.
[4]李艳.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0,(8):44-46.
[5]吕雅清,张春颖.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初探[J].大家,2010,(23):145.
[6]廖才高,胡萍.论以作家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5-117.
(责任编校:张京华)
G642
A
1673-2219(2017)04-0109-03
2017-01-05
游容华(1981-),女,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