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辑实践的美学意蕴
2017-02-24杨定海虞志坚
杨定海,虞志坚
(南通大学 杂志社, 江苏 南通 226019)
鲁迅编辑实践的美学意蕴
杨定海,虞志坚
(南通大学 杂志社, 江苏 南通 226019)
鲁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事着丰富多彩的编辑工作。鲁迅的编辑理念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他负责任的编辑态度,充满着道德美;饱满的编辑精神,洋溢着劳动美;合理搭配的编辑风格,体现出内容美;个性张扬的书刊装帧艺术取向,突显出形式美。挖掘鲁迅编辑理念中的美学意蕴,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实践中不断追求编辑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鲁迅;编辑理念;美学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他先后参编和主编的刊物有《越铎日报》《越铎丛刊》《新青年》《语丝》《莽原》《奔流》《萌芽》《新地》《北斗》《海燕》《文艺研究》《文学导报》《世界文化》《译文》等近30种。他主办或协办的出版社有未名社、三闲书屋、朝花社、野草书屋、诸夏怀霜社、铁木艺术社等。对鲁迅而言,“编辑工作并不是一件单纯的技术性的劳动,而是一种体现自己文学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创造性的工作”*v。鲁迅在自己丰富多彩的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美学意蕴深厚的编辑理念。
一、鲁迅编辑实践的时代背景
首先,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促使鲁迅毅然投身于开民智、改造国民性的编辑事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生活苦难,民族危机深重。要生存、要解放成为广大人民最基本、最急迫的诉求。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要解决中国人民的问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随着社会现实的演变,鲁迅的思想不断地进步,他始终致力于思想启蒙、社会改造。当时,编辑出版业是一项“用力多而获利少的工作”,胜任编辑工作的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投机的出版商只知追逐利润而置书刊的质量于不顾;许多进步书刊迫于压制出版自由的军阀势力,无法出版与传播。当时有书店出版了一套《国学珍本丛书》,谬误甚多。该丛书的主编在受人批评后辩解:“充其量还不过是印出了一些草率的书来,到底并没有出卖了别人的灵魂与血肉来为自己的‘养生主’,如别的一些文人们也。”鲁迅对此很是气愤,说那主编“洋场恶少”的嘴脸完全暴露出来了*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2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鲁迅在成长为一位文化巨人的同时,以坚毅的精神从事新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他长期密切地关注出版界新动态,而且亲力亲为,积极投身于编辑出版这项极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
其次,同时代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办刊实践使鲁迅的苦苦奋斗并不孤单,他们群策群力,相互支持
瞿秋白兼有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难得的学者型领袖。瞿秋白的一生中从事了不平凡的编辑工作。他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先后创办、主编和参与了《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向导》《前锋》《布尔塞维克》《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党报党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编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从1932年春夏之交开始,神交已久的瞿秋白与鲁迅有了直接的、非常密切的交往,双方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叶圣陶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先后编辑过《小说月报》《公理日报》《中学生》等报刊数十种,编著、编辑、审定过的图书不计其数。他也曾多次宣称:“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叶圣陶曾经深情地回忆,鲁迅“毕生致力于编辑极勤,主旨唯在益人,……信可感念”*刘增人:《叶圣陶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郁达夫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从1921 年编辑出版《创造季刊》起,在20年的时间里将知识分子的精神融入到编辑工作中。郁达夫回忆自己与鲁迅共办《奔流》时也说:“虽则是我和他合编的刊物,但关于校对,集稿,算发稿费等琐碎的事务,完全是鲁迅一个人效的劳。”*林贤治:《人间鲁迅》(第3部:横站的士兵),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时,一大批文学家执着追求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坚持不懈地从事编辑工作,身为文坛泰斗的鲁迅在进步文化的传播方面自然也不甘人后。
再次,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高深的文化素养为鲁迅成为一名优秀编辑家创造了条件
“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形知识结构,即专与博的结合,既专精又博学。”*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鲁迅在文艺领域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业绩,既成就了他一代文豪的地位,也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编辑家提供了“专精”的前提。鲁迅不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精通当时学术思潮发展的主要脉络,熟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而且深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因此,鲁迅能够一直站在文化阵地的最前沿,得出大量真知灼见。这种专与博的结合为鲁迅从事编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在编辑实践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鲁迅追求美学的编辑实践历程
依据鲁迅编辑实践追求美学的不同层次,他的编辑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美学旨趣初步形成期(1909 年3月—1922 年 7 月)
1909 年 3 月至7 月,鲁迅与周作人以“指归在动作,立意在反抗”为出发点,合作编辑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翻译介绍俄国文化成果,重点在于向弱小民族的人民译介文化艺术。这是鲁迅从事编辑实践的起点。1912 年 1 月,鲁迅参与筹备并任名誉总编辑的《越铎》日报在绍兴创刊。鲁迅以黄棘为笔名,撰写了《越铎出世辞》,阐述该报的宗旨:“纾自由之言论,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振勇毅之精神。”*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资料·23》,北京:中国文联1992年版,第40页。他还负责该报译介外国文字的一个栏目。月余,鲁迅离开绍兴去南京,逐渐与该报疏远。同年 2 月,鲁迅编辑的《越铎丛刊》在绍兴出版,由于缺少资金,只出了一集。该丛刊为线装本,内容包括文录、诗录两部分。1918 年 1 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改组后,鲁迅是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进而成为其重要撰稿人和中坚分子。四年后,《新青年》停刊,团体随之解散。
这一时期,鲁迅的编辑实践主要集中于译介外国文化成果,确立了编辑实践必须追求人民的自由与解放的宗旨;萌生了外文译介与国故整理并重的编辑理念;开始重视出版物的美化,初步形成了对出版物装帧艺术的美学旨趣。
(二)美学旨趣发展期(1922 年8 月—1926 年夏)
1924 年 11 月,由孙伏园、周作人等任主编的以发表杂感、随笔、短评为主的文艺刊物——《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鲁迅初为《语丝》周刊的重要撰稿人。后接任主编,扩大了栏目“闲语集成”的篇幅,改设“闲话拾遗”专栏,增加了栏目“社会批评”的内容。1925 年 4 月,鲁迅在北京创办、主编《莽原》周刊,旨在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和旧文化。这个周刊共发行 32 期。同年夏,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在北京出版,专门收集外国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文学著作。12 月,鲁迅与张定潢开始共同主编《国民新报》乙刊(即文学艺术版)。在鲁迅的领导下,该刊重在攻击和讽刺当时的时事。1926 年 6 月,鲁迅主编的《乌合丛书》在北京出版。该书专门收集文学青年创作的小说。同年夏,鲁迅选编校订的《故乡》小说集在北京出版。
这一时期,鲁迅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刊物;率先在自己的作品集中使用现代装帧艺术手段;主张出版物必须有战斗的风格;在尖锐批判了当时出版界种种丑恶现象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编辑出版批评观,从而在实践中发展了美学旨趣。
(三)美学旨趣成熟期(1927 年8 月—1936 年10月)
1928 年 6 月,鲁迅和郁达夫合编的文学月刊——《奔流》第一期在上海出版,每月出版一期,以翻译为主。每一期《奔流》,鲁迅都亲力亲为,如撰写精详的《编校后记》,亲自审阅、编辑稿件,联系印刷厂等。1928 年12月,鲁迅、柔石合编的《朝华》周刊在上海出版。该刊西式风格的绘画和木刻 13 幅,开创了刊物介绍美术作品的新风。1929 年,鲁迅编选的《艺苑朝华》美术丛刊出版。该刊主要介绍外国画家的艺术作品。1929 年 4 月后,鲁迅、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陆续出版,主要目的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久,鲁迅等人编译的装帧美观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出版,收录欧洲各国的短篇小说24篇。1930 年 1 月,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插图精美,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了鲁迅重视文化批判、兼顾艺术的主张。2 月,鲁迅为左联编辑的文艺理论刊物——《文艺研究》季刊在上海出版。4 月,鲁迅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巴尔底山》文艺旬刊在上海创刊。该刊是一本小型的综合性战斗刊物。9 月,鲁迅参与筹办和编辑的《世界文化》月刊创办,但仅出 1期就被禁。1931 年 4 月 25 日,鲁迅、冯雪峰编辑的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半月刊在上海出版,仅出 1 期即遭禁止,被迫转为地下出版的秘密刊物。该刊主攻方向明确,战斗性相当强。1931 年 12 月,鲁迅、冯雪峰编辑的左联机关刊物——《十字街头》在上海创刊。1933 年 5 月,由鲁迅编辑的文学艺术丛书——《文艺连丛》出版。该书专收文学与美术的翻译作品,配有木刻插图。12 月,鲁迅、郑振铎合编的《北京笺谱》出版。该书印装极为讲究,对传承中国古代木刻版画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三年,选编了《木刻纪程》《引玉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主编了《译文》月刊,编辑了《现代文艺丛书》《奴隶丛书》《海燕》文学月刊和《海上述林》等,合编了《十竹斋笺谱》《太白》半月刊等。
这一时期,鲁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坚定。他在编辑活动中,既选择性地“拿来”外国文化产品,以保护中国读者的身心健康;又将国外真正的优秀文化产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先进理论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他编辑的书刊,就开本而言,多彩多姿,灵活多样。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鲁迅编辑实践的美学旨趣都走向成熟。
三、鲁迅追求美学的编辑理念
(一)鲁迅负责任的编辑态度,充满着道德美
道德美是指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的美。它的核心是善。凡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行为就是善的,善必美。换言之,具有道德美的人在行为选择上总是能够自觉站在人民的、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立场上。编辑的道德美,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编辑行为中的切实体现与生动反映,也是社会对编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合理期待与正当要求。鲁迅的编辑理念既秉承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怀着坚强的社会责任感,充满着道德美。
鲁迅在明确编辑工作作用的前提下,摆正了编辑在社会上的位置——通过编辑工作服务社会。鲁迅强调,编辑工作的作用是“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复”*杨里昂,彭国梁:《鲁迅出版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65页。“运输些切实的精神的粮食”*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5页。。他认为,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可悲可叹的示众材料和毫无意义的看客。为了激发愚弱国民的民族精神,鲁迅筹办了《新生》杂志。为了“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6卷),第139页。,他主持了《语丝》周刊。为了培育当时文坛中缺少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他创办了《莽原》周刊。鲁迅清醒地认识到,编辑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琐碎、繁复的工作促使他人的作品和思想流行于世。鲁迅非常尊重作者及他们的来稿。对于作者的来稿,鲁迅总是及时处理、及时回信,如果感到来稿适合于他刊,还积极推荐。他的书信中存在大量的替青年作者推介稿件的真实记录。鲁迅尽心地提携和培养青年作者,“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中间可造之才,不惜奖掖备至,倘可录用,无不从宽”*倪墨炎:《鲁迅与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在现存的1457封鲁迅的书信中,很大一部分与他指导青年的写作和翻译有关。鲁迅十分注意维护作者的经济权益。他所印行的书刊,只要是有稿费的,从不拖欠,总是按时如数支付;如果遇上出版社拖欠一些作者的稿费,他还亲自写信代作者催讨。鲁迅对社会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编辑理念,既是他在编辑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又是他的美学情趣的显现。
(二)鲁迅饱满的编辑精神,洋溢着劳动美
人类的生产劳动使智慧、才能、意志、品格、情感等人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活动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劳动作为外化和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指出:“我的劳动是生活的自由表现,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罗森别尔格:《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出版,第90页。鲁迅的编辑理念既含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又反映出他高超的编辑智慧和理性的编辑情感,洋溢着劳动美。
鲁迅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在主编刊物时,编排、校对的具体工作都是自己亲力亲为。1931年,他在致蔡永言的信中说道:“至于校对,则任何书店,几乎无一可靠,有些人甚至于识字不多,点画小有不同,便不能辨了。”*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书信 1927-193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鲁迅辛勤的编辑劳动感染和影响了很多同行。臧克家曾经评价,鲁迅“在许多方面所创造的业绩,都是我们仰望的高峰,单就作为编辑出版工作者的鲁迅来看,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模范人物”*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第2辑),第40页。。鲁迅在编辑工作中,产生了一种高尚的内心体验——乐于“为他人做嫁衣裳”。他出于“常想给人出点力”的愿望,常常废寝忘食,甚至吃着药帮别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每出一期《奔流》,他从编辑、翻译、校对,到选插图,制版,跑印刷所,再到联系作者,以及代作者向出版社催讨稿费等等,事无巨细必躬亲。鲁迅曾经感叹道:“因为《奔流》,终日奔忙得很”,“为要使《奔流》少几个错字,每日的工夫几乎都消费了”。*林贤治:《人间鲁迅》(第3部:横站的士兵),第83-84页。人们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人的生命中的一切辉煌与成就,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创造。鲁迅乐于为他人作嫁的编辑理念,支撑着他把自己的生命“割碎在给别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等辛勤的编辑劳动中,进而美化人们的心灵,促使社会进步,彰显出美学的终极价值。
(三)鲁迅合理搭配的编辑风格,体现出内容美
鲁迅在编辑工作中十分注重依据编辑的内容来配置插图和题花,要求尽量突出书刊插图与内容的协调美。他编辑刊物时,喜欢结合刊物的内容来添加插图,甚至在刊物各篇文稿的前后都插入一些图样,图案丰富,编排调和,往往令人赏心悦目。鲁迅强调期刊插图的目的性、整齐性和系统性。他在致《北新》半月刊主持者李小峰的信中说:“论文和插画相联络,没有一点白费的东西。读者也因此得到有系统的知识,不是比随便的装饰和赏玩好得多么?”*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5卷),第409页。鲁迅的编辑风格,强调书刊插图和文字的有机统一和密切配合,使得编辑内容呈现出一种协调美。
鲁迅在期刊编辑中反对背离刊物性质的广告的登载,主张期刊广告与性质之间和谐美的挖掘。在他编辑的文艺性期刊中,登载的广告基本上是书籍类广告,甚至这些广告书籍与期刊中的文章在内容倾向上也尽量保持一致。1936年6月,《译文》复刊后,在鲁迅的坚持下,曾经拒登条件优厚的黎明书局的广告。究其原因,是由于黎明书局曾经出版了希特勒著的《我的奋斗》一类反动书籍。鲁迅反对期刊杂乱广告的登载。他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指出:“看广告的种类,大概是就可以推见这刊物的性质的。”*鲁迅:《鲁迅全集·编年版》(第6卷),第141页。鲁迅的编辑风格,强调期刊广告和性质的高度一致,使得编辑内容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鲁迅在书刊编辑中尤其强调书刊各构成要素的系统性,要求尽量突出书刊的整体美。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书刊内容,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帮助和益处,鲁迅作为一名编辑,总是尽力向读者介绍书刊的编辑意图及其他相关情况。凡经鲁迅编辑的书籍,均有“前言”“后记”“小引”“例言”“按语”“谨启”“附白”等辅助性文字,均尽量向读者介绍书籍的作者、成书背景、编辑出版情况以及编者想法等。鲁迅在编辑期刊时,总是严谨周密地鉴选文稿。一方面,他力求文稿适应刊物的性质,体现刊物的特色,另一方面,他尽量在已确定的重点选题中把全面系统的知识推介给读者。他在主编《译文》时,仅仅选择材料,每个月就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他在编辑刊物时,从鉴选文稿到规划栏目,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讲究,力求每一期甚至每一年刊物内容的全面与系统。鲁迅的编辑风格,强调书刊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融合,使得编辑内容呈现出一种整体美。
(四)鲁迅个性张扬的书刊装帧艺术取向,突显出形式美
新文化运动改造了书刊的内容,也革新了书刊的形式,使得装帧艺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也产生了一大批特立独行的装帧艺术家。鲁迅凭借自己多年来美学知识的积累,通过丰富的编辑实践,把书刊的装帧设计工作艺术化,逐渐形成了自己在书刊装帧设计中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书刊装帧设计中,不少作品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美学风格。1933年3月,他编辑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书封上是错列不齐的关于萧伯纳短暂上海之旅的中外剪报,顶部是萧伯纳的随性线描头像,整个封面用赭红作为主色调,既予人一种喧闹、热烈的视觉印象,也让人从萧伯纳头像的冷眸中寻找到一丝冷峻的直觉思维。在这个颇具情绪张力、五味杂陈的书封图案中,冷眸的萧伯纳、观看萧伯纳的人们以及阅书的读者等多重视角出现多重对应,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和象征性。鲁迅设计的《壁下译丛》《文艺研究》《艺术论》以及《引玉集》等书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的痕迹。
鲁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拓展视觉的大空间,在书刊的封面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汉字艺术。《呐喊》的封面,在黑底中用细线写出书名和作者;“呐喊”二字从左右方向参差交错,突出了其中的三个“口”字,却未剥离字的整体感,呈现出强烈的呼叫之意;字中颇具画意,衬之以深红色的书面,透露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朝花旬刊》的刊名使用魏体,不呆板且有力度,中间饰以一个粗犷的木刻花卉图;无论是字体,还是图片,都与刊名在神、形上相当协调。鲁迅通过文字形式对书刊封面进行创意设计,巧妙地运用文字的形象视觉传达功能,增强了文字造型视觉美的感染力,艺术性地表现了主题。他还根据书刊装帧的旨趣与需要,设计出美术字各种各样的形态,使之呈现或收敛、或洒脱,或秀颀、或壮硕,或轻盈、或厚重的气质与特征。鲁迅在笔划设计上,常常将笔划抽象化,衍化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或者粗化、细化部分笔划,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鲁迅的编辑理念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他对社会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编辑态度,充满着道德美;饱满的编辑热情,洋溢着劳动美;合理搭配的编辑风格,体现出内容上的协调美、和谐美和整体美;个性张扬的书刊装帧艺术取向,突显出形式美。“编辑美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形态,是物质美与精神美的高度融合。”*张惠民:《编辑美学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67-171页。鲁迅的编辑理念从过程到结果,始终追求美、表现美,通过编辑劳动转化为物质美和精神美。挖掘鲁迅编辑理念中的美学意蕴,有益于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坚持科学的出版宗旨,坚持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知识引导读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编辑一批内容充实、思想健康的出版物;促使各自编辑的期刊呈现异彩纷呈的特色与风格,以繁荣我们的出版事业;引进世界上先进的装帧设计艺术的技巧与理念,大胆创新,繁荣有中国特色的装帧设计艺术。这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编辑工作者在编辑实践中不断追求编辑主体美、编辑对象美、编辑操作美、编排设计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estheticImplicationsofLUXun’sEditorialPractice
YANG Ding-hai, YU Zhi-jian
(Editorial Offi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In the particular times, Lu Xun is occupied with different kind of editorial jobs, whose editorial idea has profoundly aesthetic implications. The beauty of morality lies in his responsible attitudes toward the editing, and the beauty of labor in his highly professional spirit, the beauty of content in his editorial style with the reasonable collocation,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form in his artistic orientation in the unique binding of books and magazine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in Lu Xun’s editorial id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editors in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continually pursue the editorial beauty in the editing practice.
Lu Xun; editorial idea; aesthetics
G 239.296;D 23
A
1004-1710(2017)06-0124-06
2017-09-01
杨定海(1960- ),男,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杂志社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编辑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严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