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7-02-23张建平
张建平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核心内容,文章在分析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一致性、要求相近性、原则相似性、主客体同一性和内容相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第一次用通俗、精辟的语言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国防教育是指学校为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分析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积极探寻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对国防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的相关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接。国防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了解到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形势,更能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互相帮助的中国传统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防教育在目标、要求、原则、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1.目标一致性。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只有适应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国防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培养,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就是要培养保卫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其教育效益高于国防观念本身。同时,国防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努力。通过亲身体验国防教育的军事训练实践,才能学习部队官兵坚定的政治立场、顽强的精神品格、正确的“三观”,学习解放军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国防教育才能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上走到一起。
2.要求相近性。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而且第一位的永远是“德”。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坚持全面发展,而且要坚持“以德为先”,更要首先学会做人,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自觉地、严格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意识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这一神圣的职责,让军训不孤立,让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以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培育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国防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要求对大学生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精神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原则相似性。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他们有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因此,学校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全方面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总抓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创新,善于运用时下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及乐于参与的渠道,稳步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从而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国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知识、国防观念、国防思想、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应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准则,又蕴涵国防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手段等是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共同的原则。
4.主客体同一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我国《国防法》等法规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现状,国防教育工作的主体队伍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二者的教育对象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被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的主客体具有同一性。
5.内容相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力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培育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用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二要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凝聚力量。三要弘扬和培育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四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教育,三是形势教育,四是热爱人民军队教育,五是国防法规教育。国防教育,其实质就是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气节和精神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促成全面发展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相通的。
二、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路径相当重要,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有力抓手。
1.完善国防教育的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教学大纲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评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形成了“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军事技能训练在锻炼学生的军事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更要磨炼学生严守纪律、敢担责任、吃苦耐劳、团结友善的精神,把这些精神的培育融入军事技能竞赛、内务整理、实弹射击、成果汇报等军事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和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中,中国国防是重要章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可以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平时的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活动等加深学生对国防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打造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的基本条件,既要配足高素质的少而精的专任教师,又要积极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培养大批的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在高校发展的这个阶段,很难实现,为保证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走出一条“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发展道路。首先,合理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支队伍学历高、思想素质高、相对稳定、教学经验丰富,且所讲授的内容相近,经过加强学习培训,肯定会成为合格的国防教育兼职师资队伍;其次,积极鼓励人民武装部门、学工线及其他部门对国防教育有热情和兴趣的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掌握更多的国防知识和教学技巧,使他们成为国防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再次,国防教育兼职师资队伍还可以把学校的部队转业干部和有从军经历的老师纳入其中;最后,高校可以与地方武装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聘请高水平的、相对固定的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科研指导,成为国防教育兼职教师。而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基础,更好地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
3.增加国防教育的前沿知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信息爆炸时代,海量的信息让大学生应接不暇,很多信息只是浅尝辄止,很难做到深入学习。传统的教材资料相对过时,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然而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科技发展前沿、我国周边的最新动向等时事关注密切,在国防教育授课过程中多增加国防教育的前沿知识,结合热点事件,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认清形势,传播正能量。国防教育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国防教育的形势变化、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国内外高校国防教育相关动态,在不同层面上、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剖析新矛盾,提出处理新问题、新矛盾的新观念、新措施、新方法,结合实际,关注热点,增加典型事例和人物分析等。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我国国防的特点,當前国际战略环境,军事科学的发展成就,熟悉战争规律、把握战争性质、清楚战争特点,让大学生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国防的重要性,增强国防责任感、危机感、使命感。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4.创新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段,活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网民的增多,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搭建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新的途径,开通了新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贴近学生,鼓励互动。利用互联网创新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段,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活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速度快的优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国防教育。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常用的新媒体,如微博、QQ、微信等,激发大学生参与网上国防教育活动的热情,扩大大学生网络国防教育的受益面,加强在网络上与学生的互动。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相关网站的建设,用积极的、健康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占领互联网,让大学生在片段时间里接触到感兴趣的、具有良好国防教育的信息,学到国防教育的相关知识。要建设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把军事思想、国防政策、国防法规、军事技能、国际战略环境等内容融入故事、结合实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上传到相应的网站,通过在线论坛、网络留言等方式,开展交流与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再次,要努力制作精品国防教育网络课件,把精品课件挂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站上,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扩大精品课件的受教育面,推动国防教育的全面发展。
5.强化国防教育的平时存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
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教育理论课教学是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但时间有限,只有进一步强化国防教育的平时存在,才能保证国防教育的长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首先,要把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育中。每个学期基本上都有思想政治课,国防教育融入其中,既能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又能让国防教育覆盖整个大学阶段。其次,要把国防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教育中。高校的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把专业特点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精神。再次,经常组织国防教育讲座、参观。在没有国防教育课程的高年级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国防教育讲座和参观实训等活动,让学生时刻感觉到国防教育在身边。最后,成立国防教育相关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三自”作用,是高校教育的有效方式。成立国防教育相关的学生社团,利用国庆节、建军节、青年节等重大节日;利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利用法定的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张政文.军事理论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徐建军,乔硕功.以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34-136.
[4]徐惠.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4(9):92-9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SJB71002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