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教育类新媒体文化传播功能

2017-02-23陈勇张华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陈勇++张华

摘    要: 微博、微信、移动应用软件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络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表明了公众对信息获取方式提出了时效性、便捷性的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科教类社会团体等单位主办的各类网络媒体更应注重在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受众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以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学员为影响单元,从而覆盖全社会。

关键词: 教育类新媒体    文化传播    文化装载

教育与文化始终是相依相存的关系,我们历来把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称做“文化人”。当今社会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已不仅是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了人文素养、道德精神和高尚生活行为方式的具备。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应用软件等新媒体传递信息、互动反馈,这与书本、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不同,表现为全面、便捷、时效。我们认为教育行业中的新媒体在完成发布教育信息功能的同时,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以先进文化为立足点,继承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行业举办新媒体的一般情况

1.1新媒体简介。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亦可将媒体看做实现信息从信息源到信宿的一切技术手段[1]。我国学者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是指在媒体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态”[2]。

然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出现基于互联网的载体分化,传统的计算机文档存储、计算运算程序已经退行至“旧媒体”,“新媒体”的角色已被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手机app等依托互联网建立的“云媒体”充分担当。这些新媒体类型在传播载体层面更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合称为链接整体。如移动电话不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浏览互联网、看视频直播、开展网络社交等。

1.2行业举办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教育从社会成员工作类型的角度区分,属于社会分工中的某一行业。行业举办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其主办单位的工作职能往往有较高的关联度,涵盖内容有信息发布、新闻推送、形象宣传、行业动态、问答反馈等,受众多为本行业从业人员或关注人员,信息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起到信息的动态传递作用,很少具备娱乐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突进,行业类新媒体越来越注重与受众的交互功能,受众可以根据自身信息需求实现点播、调查、客服、购买等主观行为。

2.教育类新媒体与文化的关系

2.1教育类新媒体的范围。本文所指教育类新媒体是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互动功能为基础的,依托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媒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育行业协会、教育培训类机构等单位主办的官方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微博、facebook等)、移动应用软件(app)等当下使用频率较多的门户类新媒体类型,不包括纯粹仅供受众学习知识、技能,仅提供在线资源服务的专业平台。

2.2先进文化的含义。教育类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应当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在当代社会,有先进的文化,有落后的文化,也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2.3教育与文化的關系。教育与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继承的基本形式,是文化储存的主要方式。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首先,教育与文化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另外,教育体现了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成为文化本体。先进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先进文化通过教育的发展得以丰富和繁荣。

3.教育类新媒体的文化装载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教育体现,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上述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学生及社会成员与教育活动的联系媒介主要通过互联网途径,即上文所提及的信息查询、交流互动、在线学习等。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向来是潜移默化的,先进文化的弘扬早已脱离说教的单一途径而更体现自主学习、包容兼并、广泛吸收,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应多样化,从公众最简易的获得渠道入手并渗透于其中。因此,新媒体作为被公众普遍接受的信息获得工具,教育行业完全可以装载先进文化于其中,运用广覆盖、辐射强的特点,发挥其主流文化传播功能。

3.1官方网站。官方网站亦称官网(Official website),是体现主办者意志想法,公开其信息,并带有专用、权威、公开性质的一种网站。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机构的官网,信息发布极具权威性和真实性,起到通知、公共、介绍的作用。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多为国家行政机关,其官网内容政策性强,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官网的政策法规、新闻播报、网上公开等项目不光指导了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更为文化传播明确了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各种教育类新媒体的文化装载内容必须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论调相一致,否则难以衡量其先进性和主流性。

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官网受众多为青年学生或教师、专家学者等知识分子。他们思维活跃、知识水平高、思考及分辨能力强,所以高校官网的文化内容往往较易引起全社会讨论,形成一定的反响。高校官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学校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科学报告、文化活动、图书信息的公布,会吸引一定社会公众前往大学校园充分获取知识、陶冶艺术情操,体验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

3.2即时通讯软件。如今,国内最热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为腾讯公司的微信和QQ,尤其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信息发布、交流互动、应用整合等功能具有广覆盖、操作简便、运行管理简单的特点。微信公众号的广泛使用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黏度日渐增高,正在成为最广泛运用的信息平台之一。学生、学员等社会公众只要关注某教育行业的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得准确的信息推送,如很多学校的作业布置都由微信推送,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微信群,信息交流频度极高。

微信具有各种资源优势并迅速成为用户最喜爱的移动软件,兼具“QQ、邮箱、手机通讯录、微博、语音、彩信”等产品为一体,整合和管理用户关系,通过视频、交友、摇一摇、漂流瓶、手机通讯录等沟通方式提供了多元沟通体验[3]。微信作为即时通讯软件,推送内容体现了定向、精准、实时,只有真正关注的人群才会注意推送内容的文化属性。我们把微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主要是因为它当下的广泛使用,人群覆盖面极大。然而,未来微信将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形势,是否会被其他通讯软件替代,是未知和不确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微信虽使用方便和灵活,但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定没有官方网站稳定。

3.3网络社交平台。微博比微信出现早,官方微博主要功能是信息发布,内容向全社会开放。目前,教育行业的新闻宣传及新媒体展示评比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机构的官方微博,认为它具备开放、互接、视听与图文全媒体整合的特点,易于统计关注人数和转载次数,从而考察主办单位的文宣影响力。如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被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学会评为“2015年度教育系统优秀官方微博”称号;在全国教育系统微博竞争力排行榜上荣获“全国十大教育系统微博”。“江苏教育发布”坚持“有用、有趣、有温度、有品位”的定位,开设了“教育抢先看”、“教育贴士”、“网友答复”等30多个贴近民生与阅读需求的栏目,累计发布各类教育信息1万余条,拥有粉丝总量26万人,并先后策划了“榜样的力量”、“致青春·我们用这种方式离开母校”、“我的老师最有范”、“我的军训独家记忆”、“就业微问答”等主题活动,数十万师生踊跃参与,有效提升了人气指数,传播了正能量,已成为广大网友特别是媒体记者每天关注的重要平台[4]。官方微博的文化传播功能特点是具备公信力和说服力,文化展现层次较高,内容全面,比微信互动性更为正式,比官方网站的展现内容更具亲和力。

3.4移动应用软件。移动应用软件是指安装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上的应用程序。如高校开发的手机运用软件,往往具备成绩查询、课表查询、校园金融卡管理、图书借阅、选修申请等实际操作功能。因此,教育类移动应用软件的特征是侧重学生、学员或家长的操作而讲究实用性。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成本较高,须定期更新维护,框架结构较为复杂。另外,很多功能在官网和微信上都能实现,因此教育行业的移动应用软件文化传播的作用正逐渐减小。

4.教育类新媒体文化传播的优势

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判断能力强,对事物发展和社会变化较敏锐,因此教育类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多数为前沿的、正确的、科学的,是被主流社会价值观接受的。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此,每一位社会成员或者其家庭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行业发生着联系,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的辐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工作中的新媒体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领域出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凌小萍,邓伯军.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比较与融合[J].理论月刊,2015,(4):73-75,87.

[2]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EB/OL].http://media.people.

com.cn/GB/35928/36353/3160168.html,2005-02-01.

[3]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青春岁月,2013,(6):183-184.

[4]我厅官方微博“江苏教育发布”荣获“2015年度教育系统优秀官方微博”和“全国十大教育系统微博”称号[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6/1/26/art_4340_188282.html,2016-1-26.

本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主动加强新媒体在继续教育领域文化占领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161)。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