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息式研磨要素解读诗家语

2017-02-23姜荣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全息

姜荣

摘    要: 语文考试中最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项目莫过于诗词鉴赏,尽管老师们传授了各种应试解题的套路和答题术语,但终究都抵不过一个“懂”字。落笔解答的前提必须读懂,本文以学生质疑的实例探寻解读要素的立体层次,全息研磨看似平面呈现的诗词文本。

关键词: 全息    信息层    语法层

学者难,教者苦的语文题项非诗词鉴赏莫属,若是文言文尚可从情节中,从文言字词记忆积累中找点端倪,以作为答题的一点慰藉,阅读古诗词。倘若文字艰涩生僻,文化常识积累不足,便有“难于上青天”之感,然而并不总是“作门外汉之叹”,只是苦于“雾里看花”,最困惑的就是似懂非懂。如何让学生精准体会诸家苦心孤诣的语境呢,教者亦觉不易。

现代物理技术中有种影像的投射法称为全息,作为一种观测物体的立体影像技术,注重空间的三维,而非单纯视觉的呈现。与此相类,诗词的文字从视觉的简单呈现上看,因其文意的简省,句式的倒置,字词的凝练,字词句形成一种看似无章的块状呈现,其蕴涵的深意岂能单凭“视觉一探”就“呼之而出”。就如同全息拍摄一样,需要从不同视角立体透视,诗词阅读的首要素养便是耐得住性子,平心静气,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心理准备,从立体的阅读视角,对诗词文字进行阅读层次的梳理,进而一点点靠近并揭开其“半遮的颜面”。

那么,阅读过程中的解读层面作何梳理?从古人的创作意图来看,是在尽可能合韵合律的字词句里渗透自己独特的情感,为此事与情浓缩进入字句,而情感表达又力避直白,多求精深蕴藉,以达含蓄隽永之味。但凡涉及某事、某情或借景或则借物,甚而历史典故联翩而来。实在不然,则借题发挥,从注释中适当提示信息。不愿直白则极力营造幽妙之态,让人在“若即若离”间体会诗性。但又离不开某人、某处、某件事,因此,解读古诗词由此特点当可从信息层面和语法层面渐次展开,进行全息式整合。

一、条理信息层面形成初体验

一般意义的解读诗词,常常要借助题目、注释里的信息,更强调知人论世,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主体风格及诗词创作背景后有助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因此,首要一点是要“细看”,看标题中有无反映内容、时间、创作缘由、创作背景的字眼;看作者,通过平时的常识积累初步感知这样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下写下了作品,根据其一贯的风格揣摩作品呈现的风格;看注释,在读给出注释提示的作品下方,除了生僻聱牙的字词外,有时还提示出此作的背景信息,无疑是诗词表情达意的一个直接判断点;看文本,初步梳理什么人、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写、写给谁、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下而写。诸如此类,一首诗词已经可以形成情感的初体验。

苏轼曾在哲宗绍圣元年写了一首名为《归朝欢.和苏坚伯固》的词,学生在做鉴赏题时普遍反映难度太大,读不懂。试看这首《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词下附加注解为:接淅,意为“行色匆忙”;挂席,意为“挂起帆席,准备启程”;莫徭,意为“楚地瑶族地区,苏轼老友苏伯固即将任职地”。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是一首长调,文字内容长,阅读要有耐心,不能被吓住。有畏难情绪正常,但不能望而却步,甚至心乱如麻,千万不能像词上阕所说“行色匆忙”。

其次要进行信息梳理:(1)直观常识性信息。题目信息提示本词为唱和作品;注释信息提示伯固是作者朋友,即将前往楚地任职,也即要和作者分离。虽然没有写作背景的信息,但结合注释从文中“此生长接淅”,可以初步判断作者也是常变动地点,因为什么变动,根据对苏轼的生平知识积累,大抵两度贬谪,带来“宦海沉浮”;(2)提炼归纳性信息。任何一首诗词的表情达意,往往离不开景物或事件,这些景或物常常是作者情感的代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事件则除了亲身经历的客观发生的外,还有历史上相似的人或事,即典故。诸如此类,称为“象”(人物、景物、特定意象)和“典”(历史故事、文人语句、文人事迹)。

就此可以对这一层面的信息进行方法上的归纳:(1)借景抒情,关注意象,确定作者精心挑选的客观自然物营造的环境氛围色彩,所加入的作者的主观情意;(2)叙事抒情,则关注细节场景片断,理清叙写的顺序和思路;(3)借物抒情,关注事物的特征,相关联的人物的特征,是否某物自身有某種特征,物被人格化,表达某种志向情感;(4)用典抒情,则关注典故表达的意义,是借古讽今,以古事讽当朝事,还是以他人之口言自己之志。整体来看,即要求理清情景关系。

以此进行初步感知:(1)提炼景物词,上片有“雪浪”、“庐山”。“雪浪”是“摇空”的,有“千顷”且一片泛“白”,可见浪景之阔大浩瀚;“庐山”是“倚天”的,且能“开”青壁,可见山是高大且有非凡气势。下片“西风”、“楚山”、“兰芷”、“武陵”,其中涉及几处地点,“西风”未言明其特征,只是“挂席”启程的伴随环境,可见其情清冷,“楚山”云“空”,前文说灵均离去后就空,为什么空?包括“兰芝”为什么“无颜色”?显然,这里涉及了相关典故。根据常识积累,灵均是屈原,乃楚人,在“楚山”也即楚地留下了丰厚文学财富,创作了《楚辞》,因其卓绝的文学文化贡献,尤其是文学才华为一地至伟之人。由此用古人之事言今人之志;(2)叙事场景,上片有泛舟震泽,此生行色匆忙,下片有挂席启程,唱新词流泪。由此可见,因行色匆忙,友人启程离开而不舍流泪;(3)相关物象,人则有“同是江南客”,意为客居他乡,“同是天涯羁旅”,同病相怜,依依不舍。“灵均、梦得”则是以才著称的文人,在“楚山和武陵”,而老友即将前去楚地,可见作者提到这两个人是意有所指。物则有“飞梭”是“掷”,即“抛,飞逝”,可见时间行速之快;(4)借古人“灵均和梦得”要发挥什么作用呢?根据“兰芷”和“竹枝词”进行初步判断,“兰芷”是香草,屈原作品多涉及,有“香草美人”传统,而“竹枝词”亦是刘禹锡著称于世的作品,可得作者是想说创作一类的事。

二、抓取语法层面字词句深感其情

很多时候,令学生为难的并非信息层面的条理和归纳,但凡有诗词阅读积累大多可以做到一二,只不过仍需加以细节的全息训练。唯独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遭遇,性格风格,诗中所涉及的各种人物和典故,等等,只能从历史知识中注意积累。但是,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就,更不可能随时应对“动辄三百首”的任意考题。假令连题目和注释也没有,那解题达意就更是无可供“讨巧”的信息,更有甚者,对于词中提到的典故不甚了解,例如不知“灵均”、“梦得”是谁,不明“兰芷”、“竹枝词”是何物,又该如何借典知情呢。也就是说解读诗词仍应着眼于作品本身去“理性意会”,立足文字的最基本组成成分,抓取字词句研磨诗家语才是根本,也是更高的解读要求。

扣文本,抓语法层面的基本要素,即字、词、句三个层面的关键词。关键词是高度凝聚作者情感或用来描述氛围的词语,抓取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判断的解读过程。

1.抓状态性关键字。

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素是“字”,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中能够浓缩情感和态度的主要是“状态性谓词”,能够单独形成语义,表现某种状态。这正符合诗词凝练式表情达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动词或形容词。就《归朝欢》一首而言,大抵可以抽取“梦”、“浮”、“摇”、“白”、“觉”、“倚”、“开”、“长”、“游”、“赏”、“掷”、“挂”、“唱”、“沾”、“空”、“隔”,这些字又可以根据行文顺序进行归整,“梦”至“开”为写景字、“长”至“沾”为与作者有关的行为字;“空”和“隔”则是带有情绪的感知字。写景字是渲染梦中和眼前景的壮阔非凡,在离别时为何写壮景?大抵是伤感中离不开一贯的豪迈之气的。可见词有感而不伤之情。

2.取融情性关键词。

触摸作者的情感、氛围、态度、感觉,就需要提取能让我们感知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词语。整合可得“江南客”、“泪沾臆”、“无颜色”、“谁谓”等。由此可得,作者是有为“客”唱词送别之感,灵均不在之感,但结尾“谁谓”一词却又自有一番豪言壮语之势。

3.分章法、凑完整句,合抒情句。

就句法而言不可忽视结构层次、倒装、省略,阅读时尽可能寻找表达思路的词语将语句进行分层,寻其章法。就省略的语句进行主谓宾成分的补充,完整语意尽可能凑足,最后整合抒情句。上片从层次看:第一层2句由“我梦”这个关键词可知是写梦境,具体景象为“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第二层2句由“觉来”这个关键词引出醒来后的眼前实景,“满眼庐山”之景,有“倚天”之高大,“开石壁”之雄奇。最后第三层则由“长接淅”、“江南客”、“飞梭掷”抒发人生到处奔波,行色匆匆的感慨和人生境遇。“夢中游”如同“飞梭掷”,即梦中迷离幻景转瞬而逝,“觉来赏”的庐山“清景”转瞬即逝,不能继续赏景,皆因老友伯固即将远行赴任,因而时间流逝太快,如同“飞梭”抛掷,用比喻来说与友人相聚时间转瞬即逝。根据前文分析,“泪沾臆”表达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君才如梦得”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赞美;“灵均去后楚山空”“竹枝新唱”“谁谓古今隔”则对友人创作出与屈原和刘禹锡比肩的作品的期许勉励。

学生惧怕诗词鉴赏,皆因仍期待仅仅通过单线式的视觉性感悟阅读就能轻易读懂,殊不知印象式的阅读是人人都能的,而试题考查却是带着理性分析的判断的,需要透过字词句诠释的层次,才能与解读诗词一道登堂入室。

参考文献:

[1]黄永武.《中国诗学》之《鉴赏篇》.新世界出版社,2012,10.

[2]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全息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头号玩家蜘蛛侠——玩转虚拟现实与全息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亲临”火星:全息眼镜助力火星探索
全息,何以为全息
全息干涉法制备的光子晶体带隙特性研究
全息针刺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40例
湍流流场双向全息干涉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