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基本词上的投影

2017-02-23高玉蕾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低心方言词合成词

高玉蕾

摘    要: 基本词具有通用性,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某些基本词会产生具有地域色彩的用法,而且以这些基本词为构词语素形成一批具有区域色彩的合成词。在山东浓郁的儒家文化影响下,基本词“歪”、“低”形成具有山东方言特色的含义,并且以这两个基本词为核心语素构成一批有方言色彩的合成词。

关键词: 基本词    方言    歪    低

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往往使用频率较高,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词语是面镜子,折射的是使用词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即便是基本词,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使其基本义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

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的代表孔子和孟子皆为山东人。儒风盛行的山东地区十分重视人们的内在修养,主张“内圣外王”。《道光济南府志》记载:“齐东民业耕桑,士尚廉耻。”《乾隆曲阜县志》:“昔鲁公之治也,首以尊尊亲亲为务,传至僖公,又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劝学兴贤……故其国重礼教、崇信义,有先王之遗风焉。”这样的记载在山东府志中比比皆是。浓厚的儒家文化折射到词语层面,形成一批特点鲜明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以某些语素为基础聚合成群,在以山东方言为背景的作品中频频出现,反映了人们极高的关注度,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人们的思想与价值判断。下面以“歪”、“低”为例,考察地域文化对基本词的影响。

一、以“歪”为构词语素的词群

“歪”是个俗语词,义为“不正”。在儒家文化中,理想的生活状态为“正”,“正”则为“常”。“正”的观念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孟子·尽心上》记录孟子对“命”的看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管理国家的手段也是“正”,《论语·颜渊》记录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充满“正能量”,我们行事的准则“正确”是对一切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的称呼。以“正”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多为褒义,与之相对的“斜”、“邪”则具有贬义,在通语中广泛使用,兹不多论。俗语词“歪”作为“正”的反义词,含义丰富,可以与多个语素组合成词。

(一)“歪”丰富的词义系统

“歪”为“竵”俗写。《说文·立部》:“竵,不正也。从立,●声。”段玉裁注:“俗字作歪。”《龙龛手镜》:“歪,物不正貌。”“歪”多见于宋代以后的文献中。

汉族崇尚“正”,“不正”则是“随意、差、不好”,所以“歪”由“(形状、姿势等)不正、倾斜”,引申为质量的“粗糙、不好、差,态度的随意、粗疏”①。

元代“歪”与名词的组合主要为无生命的物品。这种组合明代只见到“歪诗、歪酒、歪州”等少数几个,其余组合多和人的行为特征、道德品质有关。如:歪和尚、歪妇、歪人、歪话、歪意、歪语、歪念头、歪心肠等。在这些组合中,“歪”的修饰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人物,又可以是无形可摹的“意”、“念头”、“心肠”等。组合意义指向为人,词义多侧重人物的品性。“歪”的描写对象从有形的物体辐射到抽象度较高的质量、品格、性质等,义域发生转移的同时词义泛化。另外,山东方言中“歪”还可以与词缀“子”组成名词“歪子”(例见《聊斋俚曲集》)。可见“歪”作为构词语素在明清时代使用非常频繁,词义泛化,用法已经相当成熟。

(二)由“歪”构成的特殊方言词

在山东方言中,“歪”不仅可以单独做谓语,作名词、动词前的修饰成分,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构成一批颇具地方色彩的合成词。

1.歪惫、歪憋(歪鳖、歪别、歪撇)

《通俗文》:“‘疲极曰惫。惫,疲劣也。”“惫”为“极度疲乏、困顿、疲弱”,引申为“(情况)差、(品性)恶劣”等。《方言》卷10:“憋,恶也。”《集韵·薛韵》:“憋,恶也;一曰性急。《博雅》:‘恶也,一曰性急。”比如“憋”一词,义为“别扭、不顺”。今山东方言仍称人不顺和或不合群为“诌憋”。“固执、执拗”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种“恶、差”,这两个义项之间应属于词义引申。

“歪”的“随意、恶劣、差”义,与“惫”的引申义“弱、差、恶”等义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语法上二者都可以做形容词,在汉语双音化趋势的潮流中,“歪”与古老的构词语素“惫”在引申义的基础上同义并列构成新的合成词“歪惫”。

(1)说起来的,不是说他刻薄,就是说他歪惫。(《醒世姻缘传》第20回)

《汉语大词典》“歪惫”条:“歪惫,犹无赖”。“歪惫”一词,仅于《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中出现1次,很可能是个山东方言词。

“歪”与“憋”词性相同、语义兼容,内容互相补充,在近义基础上构成合成词“歪憋”,义为“任性、胡作非为、蛮不讲理、恶劣”等。如:

(2)若果真卖与了刘举人,这个歪憋东西,你合他缠出甚么青红皂白?(《醒》第77回)

(3)權媪、戴姬、童寄姐,三人歪憋不差多。(《醒》第87回)

“歪憋”一词在《醒》中出现频繁,多达21次,用法灵活。可做名词前的修饰成分如例(2),也可以用如名词如例(3),核心义为“不讲理、撒泼、任性”。

从字形上看,“歪憋”又可写为“歪鳖”“歪别”“歪撇”等。“歪憋”有重迭形式“歪歪鳖鳖”,如蒲松龄《戏三出·闱窘》:“俺则见歪歪鳖鳖,三三五五的鬼烂奚,吆吆喝喝搜仔细。”另外还可以与“头”“脑”组成同义并列结构“歪头别脑”“歪头鳖脑”等词。

在搜寻的语料中,“歪憋”集中出现在《醒》及蒲松龄的作品中,其他作品②稀见用例,可见与“歪惫”类似,“歪憋”也可能是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的方言词。

2.歪揣、揣歪

“歪”修饰谓词性成分“揣”,构成偏正式合成词“歪揣”,始见于元代文献。

(4)你这形骸,其实歪揣。(《全元散曲·驮背妓名陈观音奴》)

(5)于夫人此时运正也么高,尽着你歪揣济着你叨。(《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1回)

例(4)“歪揣”义为“长相丑陋”,与后例的意义“任性、胡作非为”等不同。明清时代“歪揣”一词,除《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聊》)外,仅在《醋葫芦》中各见到1例,放在名词前做定语。《汉语方言大词典》“歪揣”条:“歪揣,耍赖。冀鲁官话。”“歪揣”一词可能主要通行于山东地区。

“揣歪”一词始见于元代,明清亦有少量用例。

(6)揣歪,使乖,枉自把心田坏。(《海浮山堂词稿·感述》)

(7)张官人便说我从也么来,生平不会瞎揣歪。(《聊·富贵神仙》第3回)

例(6)“揣歪”与“使乖”并提,内部构造相同,意义相类。“揣歪”应为动词性结构,义为“使坏、捣鬼,任意行事”。“揣歪”,元代以后少见。据目力所及,明清时代作者明确的作品仅于《海浮山堂词稿》及《聊》中见到数例,很可能是当时通行于山东地区的方言词。另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歪揣”词性为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修饰、限制名词,而“揣歪”无此用法。由此可见,“揣歪”与“歪揣”不仅词序不同,语法特点与意义也均有差别,应为两个词,《汉语大词典》只收“揣歪”,而无“歪揣”条,可补。

二、以“低”为构词语素的词群

表达空间观念的“高”、“低”是汉语中的一对基本词,使用频繁,以本义为基础,衍生出其他用法。“高”用为形容词可指“品德高尚、清高”等。“低”用为形容词可指“地位、价格、质量等不高”。在独特的地域文化映射下,山东方言形成了特有的含有道德评判意味的“低”,并以此义为基础,构成一批合成词,形成这个基本词在山东方言中的鲜明个性。

(一)通语中“低”的用法

《说文新附·人部》:“低,下也。”“低”用为形容词指“空间距离小”。“低”可以引申为“质量、身份地位、才能见识、运气的低劣、差”等。低”除单用外,还可以后接无生命名词,构成“低银”、“低钱”、“低货”等词。“低”由指称空间引申为抽象的评价人物的见识、物品的质量及成色,与“低”组合的词语,都是无生命的物体,“低”是对客观物体的评价。

(二)山东方言中特殊的“低”

在山东方言中,“低”由对客观物体的评价进一步引申为对人物的评价,特别是从道德品质方面进行评价。单用的如:

(8)纵然有十大功劳遮羞脸,这件事比鳖不如还低一扎!(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9)这艾满辣是那低人之中更是最低无比的东西!(《醒》67回)

上揭数例中“低”单用为形容词,常做句子的谓语,“低”的主语皆为人或者人物的行为,“低”是对人物品德、事情品格的评价,义为“差、坏”,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低”与“歹”语义相近,可以并列组成“低歹”。如《醒》第72回:“这行生意毕竟有些低歹,两老口撺掇程大姐择主嫁人。”“低歹”连用仅于《醒》中见到1例,义为“不好”,这种不好不是一般意义的不好,而是指在别人眼里品行恶劣、低贱,被别人瞧不起。

(三)山东方言中以“低”为构词语素的特殊合成词

表示道德评价的“低”在清代山东方言中除单用外,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与其评价对象构成合成词。

1.低人、低物

(10)这外科十个倒有十一个是低人;这艾满辣是那低人之中更是最低无比的东西!(《醒》67回)

(11)狄周买了材来,可可的这个低物站在门口穪豆芽菜。(《醒》第80回)

《汉语大词典》载:“低人:坏人,品质恶劣的人。”“低物,犹言坏家伙,坏蛋。”其实“低人”与通语中的“坏人”不完全等义,“低人”不是穷凶极恶或者奸险刻毒的大恶之人,“低人”主要指那些背后使绊子、挑唆生事、思想情操卑下之人,意思接近通语中的“小人”。虽然上古时期“人”、“物”均可以用来称呼人类,但后来分化后“物”与“人”相对,主要指无生命的物体,斥人为物,本来就有贬义,前用带有道德评价意味的“低”修饰,厌恶色彩更明显。此称呼仅于《醒》中见到1例。

2.低嘴、低心

“低”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修饰人体器官“嘴”、“心”,构成合成词“低嘴”、“低心”。

(12)珍哥这样一个泼货,……只是慢慢截短拳,使低嘴,行狡计罢了。(《醒》第8回)

(13)(寄姐说):“叫他使低心,用毒计,吓杀孩子,愁我不死么!”(《醒》第80回)

“使低嘴”指珍哥说不中听的话或在背后说坏话;“低心”指“心肠不好,背后使坏、耍阴计”。《醒》中“低心”共13例,均为此意。“低心”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唐后一直沿用,意义与山东方言不同。仅举两例如下:

(14)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唐韩愈《秋怀诗》之7)

(15)只是夏方做了乞丐,把昔日的行为一些也没有了,低心小意,下气怡声,故此陈亥亦无芥蒂。(《鼓掌绝尘》第19回)

上述两例中“低心”指小心翼翼、屈意去做。“心”在古人的意象中一直被看成容纳思想的容器,以上组合中的“低”应为具体空间距离向抽象空间——“心”的隐喻用法。通语中的“低心”犹“屈意”,内部语义关系为动宾,即“放低心意、委屈自己”;山东方言中的“低心”为偏正结构,即“坏心眼”,二者同形异构。

综上所述,词语蕴含的词义本身的特点与特殊的地域文化共同促进词语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与演变。在“歪”“低”词义演化过程中,山东地区浓厚的儒家文化是词义演变背后的有力推手。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内心修养,关注人物品性,推崇贤德,讲求人际的有序和谐相处,鄙视不顾名节、不顾廉耻的蝇营狗苟之人。“正”作为常态,受到人们的推崇,与之相反的“歪”则是人们厌弃的,因此促生具有道德评判意义的“歪”及由“歪”構成的一批词语,这些词语带有浓厚的山东方言特色。称赞行为道德“高尚、杰出”的“高”由本义表示“空间距离大”引申而来,身份地位、才能、运气、质量等存在差距与空间距离的差距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高”的反义词“低”的词义由具体空间向抽象的物体优劣及品性方面引申,词义虚化、词性不变。通语中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引申为方言用法的产生拓展词义空间,山东方言将这种评价推及人的品行领域,最终形成独具山东方言特色的“低”的词义系统,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一批由“低”为构词语素的具有方言色彩的合成词。

注释:

①《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漏收此义項,可补.

②《野叟曝言》两例,一例出自莱州府(属山东)乡宦“又全”之口,另一例用于敘述语言中.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自筹经费项目“从词汇史看明清官话与江淮方言”(2012SJD740046)

猜你喜欢

低心方言词合成词
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低心排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三音节合成词中合成词素的判定
LVEF、NT-proBNP联合cTn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效果分析
单词连一连
词语小超市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搜神记》方言词研究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预测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