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对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的启示
2017-02-23于海琳
于海琳
摘 要: “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教育要素带来深刻影响,并由此带来教育理念的变革。尽管互联网发端于非教育领域,但以其开放创新、跨界优化等特点对“专接本”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启示。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在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中合理地借鉴“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启示,改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医学院校 “专接本”工作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新方式……”[1]通俗来讲,“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在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和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互联网在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中日益被广泛使用,但还不够深入和有效。深入了解“互联网+教育”,挖掘其与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的关系,是新时期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的重要命题。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包括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全过程的变革,以及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变化,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2]。从本质上看,是对传统教育的底层重构;从应用形态来看,有“互联网+教育管理”,有“互联网+课程”,有“互联网+教学”等。“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管理等的协同[3]。
1.2“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1.2.1开放创新
当传统教育遇到创新2.0时,教育将被倒逼着去变革,“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理念的创新,达到水平的飞跃[4]。首先,互联网的任意性使其构建的知识体系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借助网络数据化、智能化的优势实现教育教学互动创新的模式。其次,互联网的包容性具有无限的概念。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通过互联网进行创新协作和集成,使参与者共享成果、教育教学的创新点迅速扩散发展为创新的线和面。通过聘请最好的师资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APP、数据库等,汇集成一个高度集成的资源库。在互联网环境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库中寻找所需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探索,拓宽知识领域。
1.2.2跨界优化
“互联网+教育”中的“+”表达的是一种跨界,可以“+”课程,可以“+”教学,可以“+”管理等。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互联网将变得更加“无所不连”,“互联网+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在线教育”,而给教育的全过程、各环节带来更多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升级甚至颠覆式变革传统教育行业,打破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对其优化重组,使师生关系、教育管理发生根本变化,升级到更高水平[5];利用大数据对传统教育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促进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带来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管理等的颠覆性变革。
2.南京医科大学“专接本”工作现状
2.1南京医科大学“专接本”工作概况
南京医科大学从2014年开始试行“专接本”项目,与扬州市职业大学、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专科院校对接开设了护理学专业,招生约640人。其后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这个项目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合作院校和开设专业、招生人数得到了一定的增长。目前,我院与江苏省内14所专科院校对接,开设护理学、药学等2个专业,参与专接本管理和教学的教师约160人,3年来累计招生约2000人。
2.2南京医科大学“专接本”工作现状分析
2.2.1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首先,从认识来看,有些专科院校从领导到老师,对“专接本”的性质、作用、优势等不够了解,导致学校资源在政策、行动上对“专接本”工作的开展倾斜不多;其次,从管理模式来看,尽管“专接本”项目属于自考范畴,但在实际操作中兼具“本科全日制教育”的属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内现有的各类教学管理体系与规范往往不能直接适用于“专接本”项目。最后,从资源整合来说,“专接本”的工作开展需要涵盖日常管理、教育研究、教学督导、学生工作等管理部门,但有些专科院校的资源整合不够齐全。
2.2.2师资力量、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专接本”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专科院校的教师承担,专科院校的师资是按照满足专科层次教学进行选配,而本科课程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业已成为“专接本”教学中的一大软肋。虽然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帮助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要求,专科院校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能力,但对“专接本”教学仍具有一定的挑战。作为医学院校的专科学生,既要完成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又要完成“专接本”的学习。然而,传统教学一般把知识和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面授给学生,而且“专接本”教育与专科教育的课程衔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学生不仅不能及時地获得教学资源,而且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互联网+教育”对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的启示
对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网络平台的设计予以定位,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优势,将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作为工具,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管理、教学环境。医学院校“专接本”的教学、学习平台的模块框架如图所示。
3.1消息推送
与网络媒体或报纸的宣传方式相比,手机APP的最大特点是实时性和移动性,通过APP推送技术可以定期将消息以自动传送的方式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手机。通过手机APP的方式,主动地推送一些服务信息,如“专接本”相关新闻、动态通知等;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发布一些新闻、公告、招生简章等。主动的消息推送可以使“专接本”的关注度得到有效提高。
3.2教研互动
现代网络技术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全开放式教研环境,具有传统模式没有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或安排,随时随地参与教研活动,了解相关的教学理论与资讯,与组内教师或教研员、专家互动交流;可以自主开展教研活动,不再只是一个参与者,也可以是组织者;可以结合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发起教研话题或提出问题,也可以从别人的研讨主题中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或参与的内容,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
3.3移动助学
作为医学院校的专科学生,既要完成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又要完成“专接本”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发部分课程的移动网上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APP的访问,将很多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加灵活、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可以定期聘请名师进行在线讲课,直播并在线上发布,学生可以通过移动APP实时收看;可以模拟论坛互动的形式,让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学生通过移动APP发布问题,寻求帮助。APP移动助学为学生增加了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更加全面、多样,对构建完善、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4网络题库
网络题库根据考试类型进行划分,学生按需选择模块进行练习。网络题库具有试题覆盖面广泛、快速智能组卷、计时模拟考试等特点,而且答题结束后,系统可自动生成本次训练的成绩,对答题进行详细地讲解,并将错题记录在系统中以便下次查看。网络题库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学生可根据时间随时随地地练习。
3.5个性定制
个性定制是移动APP一项重要的內容。一个好的移动APP,必须不断地更新和升级,提供新的内容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用户的注意,保持关注度。通过移动APP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定制服务,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记录学习整个过程和每个轨迹,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效果,根据学习中练习情况及指向的学习内容进行链接,通过数据分析,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案。
“互联网+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新锐,正在不断演进、变化,其核心启示可以理解为创新、开放、共享、协调等。医学院校“专接本”工作虽然有其独特的使命、内容,但也需要及时跟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手段,才能真正科学发展,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3]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12-15.
[4]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8-49.
[5]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