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价值、缺失与重构

2017-02-23薛曦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薛曦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增强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以人文关怀为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价值    缺失    重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理性的社会价值观。

一、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即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毕业生,使之成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和后备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解读为,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3]。此外,过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使其研究和实践变成一种工具理性[4]。这些认知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作为发源于欧洲的人文主义传统,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充分理解和尊重为前提,深切地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质量,以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充分肯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正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二)人文关怀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

首先,社会转型期环境的快速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而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減小社会转型期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社会转型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等的变化。“崩坏和建构的过程充满着不稳定性”[6]。

此外,由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尽匹配,某种道德失范对某些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有害思想的侵蚀[7]。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可以使大学生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定位自己,追随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肯定自我,发展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某种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社会转型期破解问题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社会实践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某种程度人文关怀缺失,提示我们特别关注人文关怀的价值核心。

(一)在价值主体上:重教师,轻学生。

高校教育受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往往敬畏于教师的权威,不会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益的互动,只是一味地消极接受知识,不论效率和质量。而这背后仍然是陈旧的价值理念,古人对知识的敬畏转移至传播者——教师身上,赋予其神圣的光环,而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已消解此种敬畏的基础,但观念的滞后性仍然在生活中显现。

(二)在教育内容上:重课内,轻课外。

一般来说,课内课外相结合都是更有效、更有益的学习方式。纯理论的学习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扎根于课外的实践学习更能够促进理解,甚至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目前,高校并不缺少适合的场所和组织,让学生投身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等,多元化的渠道更符合大学生的取向。此外,空间环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课堂教室的布置固然是一部分,课外的运动场、餐厅、宿舍等场所也是大学生的重要“据点”。这些地方和场所的气氛、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精神状态[8]。然而,现实中的某些高校往往缺乏对这些课外资源作用的认知,不能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互动。

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定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很少涉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得不到切实的满足,不易体验到“教育”应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效。

三、高校人文关怀理念的重构

(一)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双主体”的互动。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使学生踊跃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社会热点问题的即时讨论、课外的社会调查与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学会主动和独立,更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人文关怀、人文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者讲解文本内容,是对其人文修养的考验。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文修养,才能驾驭所有的文本内容,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注重课内指导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高校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作为文化的荟萃之地,可以通过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宣传下感染广大师生。利用高校的校园平台,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学术科研活动,将良好的校风、学风塑造每一个学生,共同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此外,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下锻炼和内化,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同感[9]。

(三)注重合理管理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合理管理,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也必须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需求。高校应该在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管理的同时,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建立一套关注学生发展和完善的服务制度,形成以尊重大学生为前提,挖掘学生的潜能为目的的“制度关怀”[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应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理,灵活开展各项工作,不被一刀切的简单思维所控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只有将服务意识成为职业本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赢得学生信任,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扎根实处,取得实效。只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才不会疲于做“急救员”。为了应对某些大学生的心理失控事件,一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困境,尤其在其心理问题高发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持续跟进心理辅导,同时,使每位学生知悉一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熟练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疾患做好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通过疏导,有效地缓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压力,减轻他们的焦虑[11]。

参考文献:

[1][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湖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云霞.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81-83.

[4]何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改革与战略,2007(05):138-14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7][11]吴正勇,黄玮.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10(1):127-129.

[8]徐金超.加强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9]王春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问题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4(27):66-67.

[10]刘龙洲,白宝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65-66+69.

猜你喜欢

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