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情体物,婉而多讽

2017-02-23宗晓丽安一方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宗晓丽+安一方

摘    要: 罗隐诗歌多讽喻,故其讽喻艺术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通过与白居易诗歌讽谕艺术的对比分析,认为罗隐诗歌的讽谕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又辛辣明快犀利尖刻。

关键词: 罗隐诗歌    讽谕艺术    委婉含蓄    辛辣明快

罗隐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当时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且居其首。罗隐现存诗歌近500首。其诗歌因多讽喻,所以论者多注目于其讽喻艺术。本文拟通过与白居易诗歌中讽喻艺术的对比分析,研讨罗隐诗歌的讽喻艺术特色。

一、罗隐讽喻诗直承白居易

罗隐的讽喻诗直承白居易的讽喻诗而来,他们在关切现实、讽喻现实的创作意图上是相近的,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白居易的讽喻是直谏,是即事讽喻。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实也是他的讽喻诗的一般特色,一诗集中写一事,不旁涉其他事,不另出他意,力求主题专一。例如《红线毯》借宣州太守竭民之力,殚民之出来邀功请赏谋求高官,就是有针对性地讽刺当时“供奉”现象的。而且为避免引起歧义,白居易还常以“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形式加以强调。比如《卖炭翁》就标明:“苦宫市也。”为了达到讽喻的目的,他反对“为文而作”,在文字上力求做到朴素浅显,直截了当,而不追求任何含蓄、曲折,当然更反对艰深晦涩。即使白居易的托物讽喻诗,其主题也一目了然,难以使人作种种猜测。如《秦吉了》:“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很显然,其中的“鸡燕”、“凤凰”、“秦吉了”分别喻指百姓、皇帝和谏官,而不致使人联想其他。

罗隐诗歌的讽喻艺术是相当突出的,他往往是即事兴感,通过咏史、咏物等多种形式,用比喻、暗示来托讽兴寄,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常常有所转折,加之诗人感情强烈,因而于委婉含蓄中常挟雷电。

二、罗隐善借历史讽刺现实,委婉含蓄,意味隽永

罗隐善于借助历史题材讽刺现实,在这一点上,他与杜牧相似。杜牧的咏史诗“不追求文辞的华美,诗意的含蓄,而惨淡经营于立意的高奇,议论的警策。”①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论。罗隐咏史诗的成就虽不及杜牧,但亦有自己艺术上的个性。他借助历史事件所抒发的议论,思想犀利。如《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首诗不仅反驳了“女祸亡国”论调,而且昭示了“国家兴亡有时”的道理。

又如《书〈淮阴侯传〉》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此诗揭示了韩信功高为累、刘邦的无情无信,同时还将这种事作为历史现象提了出来,这不能不使人惊叹罗隐看史独具慧眼的高超。此类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铜雀台》、《炀帝陵》、《马嵬坡》、《华清池》等,他往往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刻观察与分析,结合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有所创见,发前人所未发。他即史兴感,以史论政,使其“史论”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讽刺深刻。

罗隐还善于借咏物展示其讽喻艺术,由于诗人托物讽喻,因此一般读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所咏物象本身是否有寓意,而后联想到相关社会现实,当然这中间能起到连接启悟作用的是诗人巧妙的措意。如各种选本所选较多的《蜂》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既不用典,又无华丽辞藻,却可以多解,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论者认为此诗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而有人认为诗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何以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诗人从蜂的辛劳形象上看到了辛苦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是把“蜂的故事”客观地写下来,把个人的感情隐于其中,不直接写出来,于是使得创造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因此,把握此诗,就蜂而言蜂是一个层面,就蜂而论苦辛人生,仍有两重含义:一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用时眼闭了”②贪得无厌的聚敛者;一是“运锄耕劅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的劳动者。当然,今天一些人读此诗,也会用《蜂》来自嘲。正因为此诗可以有多种解释,所以唱叹有情,寓意遥深成为罗隐讽喻艺术特点之一。

罗隐个别即事兴感的作品也有这种特色,比如《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关于此诗之本事,何光远《鉴戒录》卷8载:

罗隐秀才傲睨于人,与妓云英一绝。后下第,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虽内耻,寻以诗嘲之(略)。

据上文所载,此诗意在“嘲”云英,但细味全诗,解读此诗的关键在于结句,既然引出了“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应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一句“可能俱是不如人”,这不答之答,一语百情,充满幽愤,联系满腹才学而十上不第的遭际,罗隐的愤激之意可见,但他把这一腔愤激,以一问句出之,令人含味不尽。综观全诗,罗隐以抒愤讽喻当时用人政策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以云英出众风姿,暗况个人出众才华,他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原因,而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强。而且此诗欲抑先扬,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在有感而发这一点上罗隐似乎与杜甫更接近,杜甫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喻之意,却并非以讽喻为出发点,他所表现的一切均出之以情。

罗隐的这一类讽喻诗,语言上虽通俗自然,但由于其借史、即事、托物讽刺的特性,往往使诗歌具有了双重或多重的内涵。罗隐这些诗作同他所学习继承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多有不同。白居易从乐府诗创作指导思想出发,他以理念作诗,几乎将诗等同于谏书、策文,甚至以实录为准则,过于重视诗歌的质朴核实,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又因过于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凡此种种将诗歌置于从属性和工具性的地位,而忽视了诗歌自由抒情的意义和它的审美及娱乐功能,从而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而罗隐则避开了这种消极影响,将讽刺与写景、抒情、议论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之常常難分彼此,这对于诗歌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罗隐诗作,抒情议论,辛辣明快,犀利尖刻

研读罗隐诗歌的讽喻艺术,承初盛唐余韵,含蓄委婉、婉而多讽是其讽喻艺术的一方面。但读者最易感受到的是其讽刺的辛辣,鞭挞之无情,语言的明快犀利。如其《金钱花》诗云:“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劅将。”笔锋犀利,把深沉的愤怒和冷峻的讽刺有机结合,把豪门强取豪夺、贪得无厌的无耻行径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使在一些借景抒发感慨的诗作中,由于一腔激情,难以压抑,也往往借议论出之,讽刺丑恶的世态人情:

关城树色齐,往事未全迷。塞路真人气,封门壮士泥。

草濃延蝶舞,花密教莺啼。若以鸣为德,鸾凰不及鸡。

——《早登新安县楼》

诗作在写景中寓以悲愤之情,最后议论点题,言语刻露,所指深刻,所以《石园诗话》评其后二句说:“斯言善矣。”

罗隐诗作辛辣尖刻的特点还与他讽喻诗多用的白描手法密不可分。在他的诗中很难找到工致的描写、详尽的叙述,更不用说细致的心理刻画。如在他的《茅斋》一诗中曰:“从事非从事,养生非养生。职为尸禄本,官是受恩名。”没有精雕细刻,没有浓墨重彩以极其简省的语言凸显了当时尸位素餐居官者的丑恶本质。又如其《下第》诗曰:“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作者几十年的寒窗之苦难以博得功名,而一只驯养得能跟班随朝的猴子却轻易获得五品官职,此诗不加烘托,更无细节描写,而是一句“一笑君王便着绯”就勾勒出唐昭宗轻视人才、昏庸误国的荒诞不经。再如《堠子》诗中:“终日路歧旁,前程亦可量。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着墨不多但对不学无术只想投机钻营的宵小之徒却给予辛辣的讽刺。

与罗隐诗不同,白居易的讽喻诗多是叙事诗,因而有着叙事文学的特点。比如在《卖炭翁》一诗中,通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外貌描写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内心矛盾的刻画,使人对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相对于白居易的讽喻诗,罗隐讽喻诗多用漫画式的手法和概括式的语言,寥寥几笔就把讽刺对象的可笑、可鄙、可憎之处淋漓尽致地给表现出来。

四、罗隐诗作特点有个人坎坷经历及复杂心情

罗隐诗歌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讽刺性,是因为他曲折坎坷的经历产生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方面他与白居易不同。白居易生逢中唐,身为谏官。作诗的目的是“为君”,而“‘为民、为物、为事,即是通过对社会时事世情的广泛描写,为君王提供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形象教材”③。以期帝王能从他的诗中了解民情,体恤民情,使政治趋向清明,因而用语温厚。即使他的那些语调激切的诗,如《官牛》,也不失儒家温柔敦厚的风格。罗隐经历坷坎、穷困潦倒,将自己“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寓于政事世情之中,他似乎从唐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中,看到了唐王朝的末日,持的是“一种冷眼旁观,与朝廷不合作的态度”④。因而他洒脱自由,极少顾忌。他抒写真情实感,议论中常见讥刺,因而出言尖锐刻薄。但他却有违“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并因此遭遇微词,如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说:“昭谏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体诗气雄调响,罕与为匹。然唐人蕴藉婉约之风,至昭谏而尽;宋人浅露叫嚣之习,至昭谏而开。文章气运,于此可观世变。”在今人看来这正是罗诗的魅力所在,它们的讥刺、锋芒、老辣和尖刻,读之使人酣畅淋漓,痛快倍至。

罗隐的讽喻诗继承白居易的讽喻诗而来,却因个人际遇和性格特征、艺术表现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不同。罗隐善于将讽喻寓于咏史言事、状物写景、抒情议论中,因而讽刺手法在诗中或隐或显,最终表现出既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又辛辣明快、犀利尖刻的艺术特色。

注释:

①师长泰.杜牧咏史诗七绝论略.唐都学刊,1985,1.

②红楼梦·好了歌.

③唐晓敏.白居易讽喻诗的创作主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④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11章第1节.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