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7-02-23雍敦全宋康
雍敦全++宋康
摘要:由于白马藏族独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质,白马人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今,由于受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白马人的传统文化及舞蹈艺术特性逐渐地被融合、消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笔者建议从“建立白马人舞蹈文化资料库”“大力推进旅游开发,旅游、文化互相促进”“发掘本土优势资源打造艺术精品”“利用现代传媒大力推广白马舞蹈文化”以及“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等五个方面来加大对白马人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旨在使其在舞蹈文化的长河中腾焰飞芒。
关键词:白马人 舞蹈文化 传承
一、白马人舞蹈文化概况
白马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风情且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现今主要生活在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以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还保留着完整而古老的生活习俗以及全寨老小共舞的古代遗风。
白马人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且功能显著。从表演内容来看,主要分为祭祀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主要有“曹盖舞”和“猫猫舞”。“曹盖舞”又称面具舞(四川平武多称为“跳曹盖”,而甘肃文县多称为“池哥昼”)。该舞蹈是逢年过节搞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也最为隆重热闹。舞蹈时,舞者头戴木制面具,在大鑼大鼓的节奏声中挥洒粗犷、威武的动作,意在驱鬼镇邪,颇有古代巫舞之意,具有浓烈的原始色彩,也是白马人最具代表性,也最赋文化内涵的舞蹈。“猫猫舞”,白马藏语为“阿里港珠”(平武县多称为“帽帽舞”,南坪县多称为“十二属相舞”),也是一种以祭神驱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性舞蹈。舞蹈主要模仿动物动作,伴以锣鼓之声,动作活泼、灵巧,寓祈平安之意。自娱性舞蹈主要为“圆圆舞”,白马藏语为“珠寨沙”,类似于藏族和羌族的“锅庄舞”,它是白马人最喜欢的一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歌舞形式。舞蹈时,由年长者或善舞者领舞,各舞者手拉手沿顺时针方向舞蹈,舞步较为简单,以走步和滑步为主,身体随脚步起伏摆动,悠闲自得。
二、白马人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白马人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风格独特,具备祭祀性、自娱性等多种特征,能让人产生许多的遐想。通过白马人起舞,我们隐约可以窥见白马人在恶劣的环境中是如何和自然斗争、和侵略者斗争的情景。在不断地斗争中,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民族个性逐步形成。在原始、淳朴的白马特色舞蹈中,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他们对生命的所有体验,对文化的传承发扬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白马人通过舞蹈展现他们对历史的记忆、对生活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不管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学、考古学的角度看,它都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白马人文化乃至古氐文化的“活化石”。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其传统文化及舞蹈艺术个性逐渐被融合,面临消失的危险。当我们深入到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以及陇南市文县铁楼乡中时,还可以看到保留着较多的传统游猎习俗的白马人,他们还是会在田间劳作时、村口休闲时引吭高歌,展袖长舞。在春节期间,有的舞蹈队伍会在本村寨内挨家挨户表演,舞蹈表演至高潮时,甚至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加入到舞蹈队伍中,氛围十分热烈激奋。但当我们走出村寨,走到城市中去之后,就会发现白马人的舞蹈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不了解白马人舞蹈。这就使白马人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窘境,因为只有让更多人知晓、了解、热爱白马人舞蹈,才能使这一“活化石”鲜活起来、传承下去,才能让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生机永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让白马人舞蹈走出村寨,走向城市,走进每一位观众的眼里、心里。
三、保护传承白马舞蹈文化的路径
保护传承白马人舞蹈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现代人更习惯、更喜欢听的音乐是摇滚乐、流行歌曲,是《小苹果》《我的滑板鞋》,更喜欢看到的舞蹈是现代舞、芭蕾舞,是《舞动奇迹》这样充满着绚丽的声光电等舞台效果的电视节目。而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在闲暇时间里会去大跳广场舞,而不会关注白马人舞蹈这种具有文化内涵、民俗传承的古老舞蹈形式。甚至包括在白马人聚居的村寨中,年轻人也会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逐步将目光移向村寨之外,去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
由此可见,保护与传承白马人舞蹈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让白马人舞蹈走进大众视野、焕发全新生机,让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舞蹈世代长存。
(一)建立白马人舞蹈文化资料库
目前我国对于白马人舞蹈记载较为详细的书籍包括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益琴、任跃章编撰的《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舞蹈卷)》以及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益琴、任跃章编撰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舞蹈卷)》。另有关于白马人舞蹈的研究文章如崔峰发表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白马人“池哥昼”的原始崇拜和历史渊源》(2009.09.15)、王阳文发表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白马人“火圈舞”的身体实践与文化表征》(2014.10.31)、李睿、吴春阳发表于《大众文艺》的《白马藏族民俗舞蹈艺术形式与传承之路》(2013.06.30)等,这些书籍及文章对于白马人舞蹈的由来、艺术形态、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阐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舞蹈是动态的艺术,仅靠书本无法详细、客观、全面地记录其具体样态与艺术美感。
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及传统文化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行动起来,通过录制视频、记录音频、撰写文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白马人舞蹈建立起一个视频、音频、文字三位一体的宏观、全面、立体的资料库,并在白马人舞蹈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研,不断充实资料,让白马人舞蹈的发展、传承过程能被详细记录下来,让后人看到白马人舞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或细微的变化,感受到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提升白马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使白马人舞蹈世代相传。
(二)大力推进旅游开发,旅游、文化互相促进
白马人现今大部分居住在甘肃省文县铁楼白马藏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境内,这些地区大多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甘肃文县铁楼乡为例,文县是陕甘川大九寨旅游圈东西南北交通节点和游客中转要地,文县白马人聚居区旅游资源呈片狀集中分布。而铁楼乡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差异很大,“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铁楼乡流经的白马河落差很大,银浪滚滚,声含柔情。这古朴而又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结合白马人能歌善舞、热情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
白马人村寨有美景、有艺术,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资源,在这些地区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或者艺术节,不仅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同时可以让本地人找到文化自信力。例如:为营造浓厚的新春佳节喜庆祥和的氛围以及更好地传播白马人传统文化,陇南文县曾在2015、2016连续两年,举行了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尤其是在第二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时,组织对群众健身队和健身舞蹈爱好者进行较为系统和规范的白马人民俗舞蹈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掀起了城乡群众参与白马人民俗舞蹈的热潮,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慕名而来的游客达到三万多人,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方式,不仅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了白马人的舞蹈文化。
(三)发掘本土优势资源打造艺术精品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不仅要在其本民族中、本地区中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另外,艺术形式的发展不必拘泥于一种,白马人舞蹈也可突破原有形式,加以改编和创新,形成新的、能够让更多人接受的舞蹈艺术。
从白马人舞蹈的起源来看,其具有一定的祭祀性,表演场所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也有在场坝中、走街串户中表演的形式。然而时至今日,不仅白马人对其舞蹈形式十分热爱,其他地区的人民群众对这种神秘的、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不妨通过社会团体以及各个舞蹈院校对白马本土优势资源的挖掘,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不断对白马人舞蹈进行发展与创新。
例如,在2015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中,就出现了三个白马藏族相同题材的舞蹈作品。它们分别是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选送的作品《白翎年华》,绵阳市艺术学校选送的作品《白羽毛飘起来》,阿坝州文化馆选送的作品《则莫则色》。三个舞蹈作品的出现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白翎年华》更是获得了2015年四川省新作舞蹈比赛创作和表演优秀奖。舞蹈《白翎年华》让更多人看到了白马人满怀希冀的艺术人生。帽檐上那两三支标志性的弯曲羽毛象征着白马女子特有的娇柔美丽,在跳动的音符中颇显灵动。她们洋溢在脸上的自信与潇洒,摇曳游离的优美身姿,深入骨髓的果敢与豁达,无一不传达出白马女人的快乐与喜悦。舞蹈《白羽毛飘起来》中姑娘们头上羽毛的裱花和婀娜多姿的身段同样诠释着白马女孩的灵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与美的享受。
再如,“白马人组合”是由白马族的三个年轻人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参加了2007年中国红歌会12进10的PK赛,以一曲《洗衣歌》将白马族的歌曲和舞蹈展示给了全国的观众。此后,他们还打造了《吉祥白马》等代表作品,通过载歌载舞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白马人和白马舞蹈,对于白马文化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白马人组合的代表作品还不够多,还不能全方位地展示白马人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文化,这就更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大力发掘白马族优秀的音乐、舞蹈文化素材,在保留其精髓的前提下,融合一定的现代元素,让更多人了解白马藏族,了解白马人舞蹈。
(四)利用现代传媒大力推广白马舞蹈文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腾飞的契机,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而言亦不例外。一部舞蹈、一首歌曲在当地影响力再大,受众面也就几十万人而已,而一旦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就可能迅速传播至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因此,要加大白马人舞蹈文化宣传力度,充分依靠媒介平台来推广白马人舞蹈文化。通过媒体制作专题节目、报道民族文化节,甚至利用手机微信等方式,图文并茂,大力宣扬本地文化,使更多人认识与了解白马文化。笔者即是在偶然条件下通过报刊资料了解到余茂智先生发表的《白马曹盖舞——驱鬼迎神的舞蹈和狂欢》,自此对白马人舞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而在微信公众号“特色甘肃馆”“陇南文县统计”以及实地田野调查中获悉更多关于白马人舞蹈文化的资料。
(五)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
邓小平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样如此。推广白马人舞蹈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要想使其根深叶茂,就得从接受度高、兴趣广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开始着手。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根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来,才能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了解、接受、热爱我们的文化传统,感受我们的历史底蕴,才能让白马人舞蹈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因此,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唱跳中学习民族文化、锻炼身体素质,让白马人舞蹈由古老走进现代,由神秘走向阳光。
坐落在四川省绵阳市内的平武中学,该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汲取了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阳光大课间《羽毛飘动,青春飞扬》体育活动。该活动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热身活动阶段,同学们合着《白羽毛飘起来》的音乐声,进行热身运动,康乐长跑;随着音乐的节奏由慢到快,又开始了第二部分的健身操练习,在数千人的整体练习中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白马人英勇奋进的历史,显现出浓浓的白马风情。第三部分为圆圆舞,学生以圆圆舞音乐为背景,近两千名学生在操场上拉着手组成七十多个圆圈在操场上飞舞转动。第四部分为分组活动。整个大课间热情澎湃,跌宕起伏,场面蔚为壮观。该活动告别过去单一又枯燥的课间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及主观能动作用,在锻炼中既陶冶了情操,体验了快乐,又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曾维益.白马人的歌舞[M].平武: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2006.
[2]肖常纬.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J].中国音乐,1998,(02):75-76.
[3]赵宏亮.文县白马人的文化特色及其旅游资源开发[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