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绘画色彩体系在当代语境当中的应用

2017-02-23李明昱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关键词:应用

李明昱

摘要:我国目前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文化产业因其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与较为广泛的受众面,已得到各类企业的广泛重视,而传统文化凭借蓬勃的生命力与经久不衰的历史底蕴,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传统绘画色彩体系是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特质最直接的表达,对此,本文将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式拓展到传统绘画色彩体系中来,结合历史遗留的传统绘画名作,从而为后期更深入的探索传统绘画色彩体系起到垫脚石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绘画色彩体系 当代语境 应用

读过《红楼梦》的学者们,似乎对其“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这类描写人物穿着的句子并不陌生,对此,红学研究者曾经做过相关调查,作者运用色彩实现对人物的描写在前八十回中超过七百多次,似乎《红楼梦》这部著作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颜色的描写,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达到密切融合的境界,研究中國传统文化就不能将其中的颜色摒弃,其代表着整个民族精神的价值理念.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折射出我国人民整体的审美水平,对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通过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与表达逐渐形成了当今发展独特的色彩体系。

一、细读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对其进行研究最为关键的是做好“细读”工作,这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策略,同时,这种方法对于探析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发展同样适用,对于色彩的理解,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五德”(这种观点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的理论思想)始终在其中占据优势席位,仔细探究传统绘画色彩体系不难发现其中的精神实质则是由“传统五行”演变而来的、能够深刻表达中国色彩内涵的“五色”理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便对“五色”这一观点进行了相关论述,并且通过“五色”学说的推广,其在中国色彩体系中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纵观古代的建筑用色、人们的衣着、小说中作者对于颜色的选用,到处渗透着“五色”的影子。目前,从学术界的研究不难看出,“五色”已经成为学者们的一个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但这也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似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只包含着“五色”。正如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一样,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进行“细读”时,便会发现除这“五色”之外,将其按一定比例进行相互混合,能够得出众多“间色”,于是就形成了“间色学说”。“间色”的应用较多的体现在民间建筑、服饰上,由于“无原色”更多的应用于中上阶级中,所以“间色”的使用面更加广泛。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部分:《红楼梦》中对“宝姐姐”服饰颜色的表述,蜜合色、葱黄色等,均是间色的典型应用。

细读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绘画似乎是最能集中运用各种色彩的“圣地”,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在流传至今的众多中国绘画中,各种色彩(不仅有五原色的运用,而且也有大量的间色的运用)迎面扑来,这也为研究中国色彩体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早期留存于新疆的壁画中主要体现了“绿色”“褐色”的应用,而到了贞观盛世时,丹青色彩逐渐占据优势,并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为众多矿物质颜料在绘画中的使用开辟了途径,不同成分的矿物质依照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出颜色各异的间色,为明清时期绘画色彩的生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色彩运用的实况研究

1.宋朝绘画中色彩体系的运用

到了这一时期,在绘画中对于色彩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目前,自宋代遗留至今的古画中,多数色彩的使用都是由五原色经过比例调和而产生的间色的运用,在同一幅绘画中,不同的色彩左右相互对称,并使得整体处于一种较为和谐的状态。《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绘画的代表作,此类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其属于连环长卷样式的绘画著作,其中有40多个人物出现在绘画中,高低错落的色彩层次将绘画的韵味表达得更为传神,其中女性人物的服饰,作者从冷暖交替互用的角度进行诠释,这种色彩的使用方法笔描了颜色相冲的突兀,从而使得整幅画卷的色彩体系较为融合,给人一种较为温和的平衡感。例如,从画中人物所穿的红色服饰来看,在衣纹的重叠处并未使用深颜色进行大面积涂抹,而是用同一种颜色进行重叠式渲染,同时,为了追求整个画面的柔和美感,作者在同一红色系中的其他地方运用明亮度稍暗的粉色进行渲染,并用石墨绿等相对亮些的颜色加以点缀,这种将颜色相对较暗,但经过反复渲染产生的效果,则既令人眼前一亮又有相对柔和的感觉:不同色彩的重叠、穿插、对称使得整个画面中的色块更加充实,让观赏者的心情可以得到安抚,一种静谧之美油然而生。通过对这幅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注重细节描绘、重视间色与原色混合渲染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色,并使得绘画技巧与相关理论得以发展,推动着以往的绘画色彩体系更加成熟化,并且这种作画的方式不断被后人所继承。其中,《四美图》便是此种绘画方式最为典型的继承代表,画中对于女性人物服饰的点缀与修饰与《韩熙载夜宴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作者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达

通过对宋代绘画中色彩运用的研究,启示我们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已经超出了对各种自然颜色的重叠运用,而是绘画者本人在自己绘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并将两者实现紧密结合,在内心深处产生某种主观色彩的过程,这种提纯化的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当今画家对于色彩的表达上,也就是借助于这种深度提炼的过程,找到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与特点,并将这种特点、水平、情趣反映到实际绘画中,实现二者的充分结合。其中,对于间色的运用、表述虽然含蓄,但借助具有夸张意义的装饰物进行点缀则是这种方式最完美的“遗产”,并被一代代画家所继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即使间隔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鸿沟,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绘画著作时,并不觉得有多吃力的原因所在。间色普遍混合化的渲染,将整个画面能够表现张力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从而为画家的绘画天地开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平台。

3.传统绘画技巧在当代美术中的应用

当今许多画家依然采用冷暖间色的调和来保持画面的柔和美,这种绘画方式虽然是为了达到美学中关于结构平衡模式的追求,但更能够借助对细节之处的渲染而实现部分与整体间的和谐境界。虽然今天的绘画更加反映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水平与人们面对焦虑等各种情况的紧张心情,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方式的延续为后代欣赏我们当今的绘画提供了关键性得钥匙。大量间色、原色的混合使用,在使得画面整体和谐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够读出作者内在的主观感受。

三、在当代语境下反思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

1.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的演变性继承

“五原色”为基本骨骼框架,再辅以大量间色为外围理论进行充实,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体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五原色”一直是上层阶级的代表色,尤其是古代皇室,所以即便已经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具备较为稳定的色彩基石,而众多辅助性的间色则是民间在“五原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象征着自由、活泼的景象,是对极具稳定特征的“五原色”体系的补充性色彩。这种由“正色”与“间色”的混合渲染是中国古代绘画最为突出的优势,同时将传统审美特征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今令我们眼花缭乱的各种流行色,包括豆沙红、奶奶灰、鸭蛋绿等均属于间色体系,而这些色彩产生的实际基础为我们当今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融合,其既满载时代感,又极富节奏性,并且,这些流行色彩的变化不会超出传统以“五原色”和“间色”为框架的绘画色彩体系,这可以帮助时尚界与设计界准确预测出下一个季度较为流行的颜色,从而完成产品设计,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进步注入时代活力。

2.当代语境中的应用情况

以上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进行研究,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对于人物素质服饰色彩的描绘,还是古代绘画中作者对于颜色的渲染方式与理念,都历经一代又一代作者、画家、学者与研究人员得以流传至今,这对于目前我們高校美术教学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的模式应当在继承古代绘画色彩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由于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内在的思维深度与外在的环境反映,所以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精神状况的研究,了解学生平时的行为反应与价值信仰,重视与其进行交流,讨论绘画色彩的具体使用策略,了解学生对绘画与色彩的自身看法与感受,然后借助其绘画作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色彩体系与当今美术教育绘画之间的关系,从思想上改变纯粹绘画、纯粹上色的观念;绘画与色彩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就像政治、经济与文化也从属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范畴一样,因此,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应将其分离开来,而是将其融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以当今人们的价值信仰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发展简易版,并从古代文学、绘画中吸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开创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四、结语

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当代语境下绘画色彩的发展,通过对古代绘画色彩体系中冷暖间色的运用的分析,了解色彩与画面和谐、美学平衡、时代背景、作者内在价值信仰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当今各层级的美术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认识途径。

参考文献:

[1]毛宜.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设色问题研究[J].美术界,2016,(10).

[2]陶佛锡.工笔重彩人物[J].公关世界,2012,(12).

[3]王庆海.对工笔重彩技法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5,(03).

[4]熊英.工笔重彩作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5]田忠利.田忠利作品[J].美术向导,2013,(03).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