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

2017-02-23张爱明

医学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

张爱明

摘要:目的 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5月~ 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重型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措施。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一般是发生于年龄<3岁的儿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对于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关键措施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同时给予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辅以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效果明显,本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100.00%,且预后良好。结论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易发于<3岁儿童,在临床上对该病症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治疗效果普遍较好,且预后良好。

关键词: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诊治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临床上很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手足肛周出现疱疹,口腔出现疱疹、溃疡,发热等[1]。学龄前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因为该时期的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弱。有相关报道称,我国每年<3岁的儿童有40%都会感染手足口病,轻者身体出现疱疹、溃疡,重者会引起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可见手足口病对于幼儿的危害之大。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是早发现、早治疗,因为手足口病的早期危害并不大,只是不易察觉[2]。所以尽早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意义重大。如果不能及時诊断,进行治疗,那么手足口病很容易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给患儿的健康带来威胁。本文就对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38例,全部患儿都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例关于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经过病原学确诊,有26例患儿感染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有12例患儿感染病毒为柯萨奇病毒16A型。本组患儿男25例,女13例,年龄1~4岁,平均(2.3±1.2)岁,病程5~13 d,本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为:手、足、口腔都有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肛周也有疱疹,患儿出现发热的现象,且伴有嗜睡,精神萎靡,呕吐、惊跳等症状。

1.2方法 对本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时间,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表现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同时通过实验室检查,对患儿的致病病毒类型进行确定,检测患儿的血常规,对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之后对患儿进行疾病治疗,治疗包括常规基础治疗,外加药物治疗。常规基础治疗指在患儿入院后,对患儿进行隔离,防止互相感染,要保障患儿的休息时间,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对其进行血压和血糖监测。在饮食上,要给患儿提供清淡的饮食,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儿口腔内出现溃疡,可以使用碘甘油进行患处涂抹。抗病毒药物是使用利巴韦林,利巴韦林用量为体重10~15 mg/kg/d,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连续用药3~5 d。对于神经系统有严重症状,同时脑脊液的白细胞过高的患儿,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总量2 g/kg,进行静脉注射,使用1~2 d,与此同时,使用甘露醇,每千克体重0.5~1.0 g的剂量,进行静脉缓注,如果患儿颅压过高,可以使用呋塞米,剂量0.5 g/kg,联合甘露醇进行静脉注射。如果患儿的心肌被损害,那么可以给予大量VitC进行治疗,如果患儿的血液中白细胞过高,高烧不退,同时还有细菌感染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另外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如呼吸困难,采取吸氧或机械通气治疗,体温过高,就采取退热处理。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患儿年龄、性别、热峰,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表现,血常规指标进行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中 WBC和血糖指数。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治疗效果标准分为3个,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身体各项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身体各项指标无任何改善。以痊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来进行。计量数据用(x±s)来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组患儿临床表现 经过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症状进行统计可知,本组患儿中0~1岁的患儿有16例,1~2岁的患儿有11例,2~3岁的患儿有8例,3~4岁的患儿有3例。男25例,女13例。热峰为(39.41±0.85)℃,全部患儿在发病1~3d内都出现了精神差,嗜睡等症状,大部分患儿表现出惊跳,肢体无力等。有9例患者出现程度大小不一的呼吸困难症状。

2.2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对比 在经过治疗后,患儿血常规中的WBC以及血糖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

2.3治疗效果 本组患儿在经过治疗后,27例患儿痊愈,11例患儿有效,0例患儿无效。总有效率为100.00%。

3 讨论

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手足口病每年发病率最高的两个月份为5月和6月,由于该种疾病的起病非常急促,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且传染性非常强,能够通过接触、唾液甚至呼吸传播,并且该病的并发症多,所以危害性相对较大[3]。当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时,会引起较多并发症,如心肌炎、脑膜炎、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很容易引起患儿的死亡[4]。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减少手足口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通过本次的研究可知,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①主要感染病毒为EV71型,在本次研究中占总人数的68.42%。②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本次研究中<3岁的患儿占总人数92.11%。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高热症状,同时持续时间较长。④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糖浓度普遍较高,白细胞含量也较高。⑤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基本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嗜睡,惊跳,抽搐等症状。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尽早的干预,可以将疾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因此对重症患儿,进行治疗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关口前移”,就是在患儿出现神经损伤的早期,就应该使用免疫球蛋白,辅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将损伤降到最低,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5]。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全部患儿经过治疗后病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说明重症手足口病的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毒为EV71型肠道病毒,易发于<3岁儿童,在临床上对该病症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治疗效果普遍较好,且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周顺华.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2012,01(15):96-97.

[2]李硕.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25(28):3333-3334.

[3]冯少仁,熊淑红,谢小琴,等.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MRI表现[J].中国公共卫生,2011,12(18):1304-1307.

[4]赵力力.手足口病重症30例报道[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02(17):138-139.

[5]谢生勇,陈少华,黄鹂. 198例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4(19):143.

编辑/罗茗柯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基层医院门诊52例干眼的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观察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29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