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选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
2017-02-23李传斌
李传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史料选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
李传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史料选读在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进行史料选读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选读史料可以区分为必读性史料、选择性史料、拓展性史料。史料选读可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中进行,二者在实施路径和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史料选读要注意处理好史料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与指导、相关方面的衔接等问题。
史料选读;学习能力;中国近代史
专业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是颇受高校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1]的培养作了多方面的探讨。然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历史教育而言,史料选读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史料选读为切入点,就其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试作探讨。
一、史料选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史料选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历史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言,在中国近代史通史教学中引入史料选读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史料选读的必要性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进行史料选读,既是历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大学通史课程设置的要求。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史料选读在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史料选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历来备受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料选读就是中国通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就有供学生参考使用配套的《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也是供学生使用的文献史料选编,其中近代部分(共二册)由龚书铎主编,于1965年出版。事实上,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阅读、分析文献史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在通史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文献,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二是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文献,为课堂学习与讨论作准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三是文献史料选读有助于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文献选读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从教与学以及二者关系来看,史料选读是通史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有必要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史料选读的环节与内容。
引入史料选读与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关系。在大学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中,历史文选、专业外语等课程均与史料选读有关。但是,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是有所偏重的。历史文选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业外语多偏重于世界历史。相比之下,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在这些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不仅如此,这些课程的开设学期与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往往是不同步的,这也不利于中国近代史教学时充分发挥文献史料选读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也决定了有必要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文献史料选读的环节与内容。
史料选读有助于进行教学改革。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强调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而且,中学较早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改革。近年来,学术界针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其实施路径与方法,可以说是人言人殊,通史教学中引入文献史料选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路径的方式。与此同时,各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倡导多样性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学术前沿;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仅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事实上,文献史料选读环节或内容的引入在很多方面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学历史教材“文献资料数量与分量”的增加,大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对滞后[2],增加文献史料选读的内容与环节有利于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中学与大学历史教育的衔接。
史料选读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在通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读文献史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习通史课程,而且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积极意义。较早地广泛接触文献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可为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文献选读对于提高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文献史料选读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研究动态,产生专业兴趣,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并将大学与中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史料分析)等衔接起来,有助于其日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教育本身,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还是从中国近代史教学来说,史料选读均有其必要性。
(二)史料选读的可行性
鉴于史料选读的必要性,很多高校在史料选读可行性上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突出表现在相关教材、教辅读物的编写上。
就目前所见,不少中国近代史的教材在每章之后都附有形式不一的文献阅读书目。如“参考书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经典著作与参考书目”(吴雁南等主编《中外历史新编·中国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文献“导读”(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值得注意的是,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学教师培训教材”之一,非常重视文献资料在教学中的运用。该书有配套的《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蒋世弟、吴振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内容包括研究动态概述、原始资料选编、大事年表。近年来,有的高校为教学需要,还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书。如《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有配套的《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其中每章都选辑有若干原始文献资料和研究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编撰了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配套阅读资料,中国近代史部分即是王开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配套阅读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配合郑师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各章节内容,设置有关键文献、参考文献、论著目录、材料解析题。
上述这些教学成果形式各异,各有特色。它们不仅说明了文献史料选读的可行性,而且为进一步探索史料选读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实施条件来看,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文献史料选读也有其可行性。一般而言,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史实较为了解,中学教育中也有史料分析的训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施的困难。就文献史料的获取而言,中国近代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学术著作和文献史料众多,获取文献史料并非难事。而且,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著叠出,研究范式与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新史料不断涌现。这些都为我们选择文献史料提供了诸多便利。除去纸质文献的大量刊行外,电子文献资料也蕴藏了大量可供利用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史料。如“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瀚堂报刊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等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专业网站,均有丰富的中国近代文献史料。我们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理应充分使用这些丰富的文献史料。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术研究的新成就、文献史料的新发现,以文献史料选读为路径,开展中国近代史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史料选读的类别与路径
正如前文所说,高校历史教育界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文献史料的选读。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学校、不同性质的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史料选读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处理好选读史料与路径设计。
(一)史料选读的类别
中国近代史文献史料浩如烟海,初学者难以把握。因此,引导本科生阅读文献史料必须是有选择的,并且要有层次的区别。结合本校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中国近代文献史料选读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一是必读文献史料,是每章的基础性文献。这类文献史料适用于所有学生,一般是在每章节开始讲授时以“参考文献与书目”的方式列出。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理论。
二是选择性文献史料,是配合每章讲解内容的需要而挑选出的文献史料。这类文献主要是针对课程讲授内容的需要选定,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起说明相关问题、解析学术观点、引发学生课堂讨论、激发进一步文献阅读的兴趣等作用;另一部分供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培养研究兴趣,提高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拓展性文献史料,是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展范围进行研究而查阅的文献史料。这类文献史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阅读兴趣时,指导其扩大阅读范围,主动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文献史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上三种文献史料呈现的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扩大范围的过程。因此,其适用对象和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史料选读的路径与方式
通史教学中引入文献史料选读从整体上看,不外乎两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在课外进行。围绕着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具体方式又有所区别。
1.课堂教学中的文献史料选读。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具体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式,即选读文献史料是为了讲解某些内容,说明某种观点。如为了说明太平天国早期对外政策,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如下史料:“太平王即真主,是上帝次子,不仅是中国的主,也是你们的主”(韦昌辉在接见英国使团翻译时所言)。“天父上帝派遣吾主下凡,即为天下万国之真主,天下臣民有来朝者,必须严格遵守礼制”(太平天国为准备接受英使文翰来访而致对方诏书中表述)。“尔英人久已拜天,今来谒主”,“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杨秀清答复文翰的谕示中所言)[3]。学生通过阅读以上史料,可以明显地发现太平天国对外政策深受中国传统天朝意识的影响,并非如旧观点所说的“太平天国平等对待各国”。这样既讲清楚了问题,又纠正了旧的观点。
第二种是引导性的史料选读。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并不直接讲出观点,而是通过引入文献史料的选读,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读文献的能力。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时,可以将其部分内容展示出来,如:“遵命令尽忠报国者则为忠,则卑升至高,世其官;或违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则为奸,由高贬至卑,黜为农。民能遵条命及力农者为贤为良,或举或赏;民或违条命及惰农者则为恶为顽,或诛或罚。”[4]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世袭制等缺陷。在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中的文化因素时,我们可以展示出《讨粤匪檄》的全文,让学生阅读,然后针对相关段落提问,以分析的方式讲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
第三种是引发分析与讨论的文献史料选读。中国近代史内容丰富,面相复杂,并非单一的视角所能窥透。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仅历史人物对当时问题的看法存有歧义,而且当今学术界看待有关问题时也表现得观点各异。因此,在讲解重要问题时,有必要把相关文献史料展示出来,让学生阅读后进行思考,予以评判。具体做法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讨论环节,或研讨式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透彻地讲解相关内容。如在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时,可以挑选洋务派(如李鸿章、奕言斤)、顽固派(倭仁)、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薛福成)、外国人(马根济、赫德、伊滕博文)、维新派(谭嗣同、梁启超)等有关洋务运动的不同言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讨论。这种课程讨论环节对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研究兴趣有积极意义。至于研讨式教学环节,它可以将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过,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
2.课外文献史料的选读。课外文献史料的选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虑到中国近代史开设时学生尚在低年级,因此这种文献史料的选读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和相应的督促。具体做法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必读文献史料的阅读。这种文献史料的阅读任务是通过每章节列出的“参考文献与书目”的方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阅读其中最基本的重要文献史料。为了督促学生阅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读书报告会,二是提交读书报告,三是选择阅读的原始文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点校或翻译,四是举行课堂研讨会。
第二种是选择性文献阅读。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一种相对集中的文献进行阅读。这种文献既可是某一种专题的文献史料,也可以是配合中国近代史教学而编辑的专门文献史料集。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种是自主性的拓展文献阅读。这种阅读是学生在选择性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史料阅读,进而展开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结合教学鼓励支持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加各类比赛。我们已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多项以优秀结项。可以说,这种阅读更具有自主性和研究性。
以上仅是就课堂内外的文献史料选读分别展开的。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文献史料选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课堂文献史料的解析会促进课外的延伸阅读;课外的文献史料阅读可以与课堂讨论、研讨式教学相结合。
三、史料选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史料选读在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史料选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问题
文献史料的选择是史料选读的必备前提。在将史料选读引入通史教学之前,需要精心做好文献史料的准备工作。可以结合学术动态选择好专业必读文献;挑选相应的文献史料,以充实教学内容;为便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编写文献史料选辑;了解本地的文献资料以便作为拓展资料,以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进行指导。
在准备各种史料时,要密切关注学术界的新动态,应当充分考虑本校、本专业、本课程的实际情况,不能够机械地照搬其他院校的经验。考虑到本科生在二年级学习中国近代史,所以选择的文献史料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的递进。选择史料时既要注重学理性,也要注重适用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为宜。选择文献史料时中文文献自然是首选,但是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最起码要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一些外文的专业术语。
(二)学生学习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史料选读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然而,教学质量与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5]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学习,我们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引导、干预或激励。可以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课程考核等方式予以督促,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研讨问题加以引导,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研讨式教学、读书报告会等集体活动参与的方式加深影响,还可以通过参加比赛、申报项目等方式予以激励。
(三)教师的教学与指导问题
文献史料选读的进行固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作用是双重的,既有主导性的,也有引导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内容选择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且要紧跟学术动态,关注新的文献史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了解学术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相关方面的衔接问题
文献史料选读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的衔接是必须要注意的。一是文献史料选读必须与讲授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恰当地体现在讲授内容中,引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二是作为教学内容,文献史料选读的教学评价也要与课程考核相结合,即考试命题中应当有史料分析之类的题目。三是文献史料的选读要与学术研究文献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结合文献选读,先阅读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学术文献,如姜良芹等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郭双林等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然后扩大论著阅读范围,进行研究性学习。四是文献史料选读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选读文献的量要适度,不能够占用太多的时间,否则不利于学生各种学习任务的完成。最后,不同阶段、不同学期学习的衔接以及学习的延续性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史料选读,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实施时一定要考虑教与学的环境因材施教。就效果而言,史料选读将会把课堂、课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李育民.历史专业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大学教育,2013,(4).
[2]王国平.关于中国近代史教材内容改革的几点想法[A].王斯德,郑师渠.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七)·历史学分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观念[J].历史研究,1991,(1).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322-323.
[5]史静寰.关注学习过程研究学习性投入[N].中国教育报, 2009-11-24.
TheSelectedReadingofHistoricalMaterialsand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ProfessionalLearningAbility
LI Chuan-bin
The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do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he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in classroom teaching,in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Different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has its own ways. To do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hoosing of materials,the studying of students,the teaching and directing of teachers,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parts.
selected rea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learning ability;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2016-12-28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文献选读与本科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以中国近代史课程为例” (2014247080);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三结合”理念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李传斌(1973— ),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G642.4
:A
:1009-5152(2017)02-00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