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探索

2017-09-15徐震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普通话微课信息化

徐震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普通话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探索

徐震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普通话微课程的设计,是基于微课的教学优势,通过三个设计流程和三种主要制作方式,构建课程的逻辑框架。普通话微课程的应用,是基于传统普通话课程的教学问题,选取以往不利、不便、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的教学难点内容,通过“翻转课堂”实施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普通话微课程的建设应依托学校、架构平台,整合团队、规划资源,量体裁衣、量力而为,以期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普通话;微课程;设计与应用

自2014年我国教育界对微课的形式、内容、概念形成统一认知并获得普遍认同,微课以其“短、精、趣”的特质迅速成为我国信息化教学中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它背靠我国“全民互联网”有利环境,在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普遍认同的一条突破常规教学的新途径。笔者在微课设计、教学应用方面近三年的探索表明,微课是目前普通话课程在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之间无缝连接的有效途径,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黏性等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

一、普通话微课程的设计

(一)普通话微课程的教学优势

微课是以视频资源为重要载体,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课堂案例、知识点等片段)进行拍摄、制作的课堂教学视频[1]。普通话微课除授课视频之外,还应当配备与该案例或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测试题库、学习资料等辅助性教学资源[2]。一般说来,普通话微课程相对于传统面授课有如下优势:

1.体量精巧。目前业界倡导的微课长度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3],相对于常规课堂的45分钟而言,它更符合学习对象的视觉规律和认知特点,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目标明确。一节微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一个案例或一个知识点展开,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学目标突出,“聚焦问题,直击关键,并能解决问题”,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效解决学习问题。

3.形式生动。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整合了“教案、课件、习题、反思”等一系列“微资源”[4],它利用现代化制作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课件等素材营造一个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为枯燥的学习课程增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普通话微课程的设计框架

1.设计思路。首先应确定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与地位,微课虽然越来越多地获得高校教师的关注,但作为一种在国内兴起才短短几年的教学模式,体系还不够成熟,而传统模式的教学体系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经过了锤炼与完善,经受住了学习大众的检验。因此,微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应将它定位为传统课堂的“得力助手”。微课与传统课堂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教学服务。

2.设计安排。构建基于微课进行普通话教学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1]。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微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后,师生在传统课堂中再一起完成作业答疑、问题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序完全颠倒,以兴趣和问题为向导,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3.时间分配。根据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地位,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微课为载体的“A-B-A”普通话翻转教学模式。以普通话正音训练为例,该课程在旅游、酒店管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文秘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为必修课,也是“智慧旅游专业群”的群共通专业基础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现针对一周段2课时来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时间分配。

表1 普通话“A—B—A”式翻转课堂的时间设计

从表1可看出,在普通话翻转课堂的“A-B-A”结构中,A模块为信息化微课教学内容,B模块为面授课教学内容。第一个A模块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前传递”部分,通过这一学习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传统课堂作好准备。B模块为“课堂学习”部分,通过面授课,学生向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师生共同协作完成这一学习项目。最后一个A模块,是学生“吸收内化”的部分,让学生在传统课堂结束后再次回归信息化教学环境,这一模块学生需完成两个学习任务:首先,通过作业与练习,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其次,可以参与课后讨论,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同时也可为下一单元作好提前复习。在这种结构安排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本章节普通话学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音训练,从而主动获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A-B-A”的循坏,也能增加学生对于微课的黏合度,让课程保证持续有效的翻转。

(三)普通话微课程的制作方式

内容是微课的核心,制作是微课的关键。目前国内教师制作微课的主流方式有: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视频剪辑型等[5]。这几种方式各有优劣,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自身或教学团队的实际能力来选择。我们依托所在单位与所开设专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学生学习体验的反馈信息,制作的系列微课作品《普通话微课程》,采取了教学录像、动画讲解、视频剪辑三者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学录像”方式利用数码影像拍摄设备将教师的讲课、演示、互动等教学活动拍摄下来,制成教学微视频;“动画讲解”是利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来制作发音时口腔内外部的3D动画,更直接地让学生体会发音技巧,从而弥补传统课堂中体验层面不足的硬伤;“视频剪辑”是利用影视拍摄技巧与后期编辑手段最终将视频包装成制作水准高、观赏性强的微课成品,激发学生观看与学习的兴趣。

二、普通话微课程的应用

(一)普通话微课程的应用背景

普通话微课程的推广,是基于普通话传统教学和教学团队存在的不足:

1.普通话传统教学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课程性质来看,普通话属于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必须经由“理性指导”加“感性认知”共同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生源地复杂,同一班级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参差不齐,其语言习惯、适应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课时容量的限制,导致传统面授课不得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教师无法兼顾学习对象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学生层面来看,面授课结束后,语言课程的“温故”与“知新”也存在较大难度,这是由于他们无法保障课后练习时语音的准确性造成的,而这一现象在方言区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2.普通话教学团队的信息化参与热情不高。我国高校普通话课程面临着与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象。以湖南省为例,自2015年启动全省微课大赛以来,依托“湖南微课网”(http://www.hunanweike.com)上传的各学科参赛作品中,普通话课程仅有7节(其中高职组4节,本科组3节),而同属于语言大类的英语类微课则多达600多节,差距之大一目了然。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而开发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http://weike.enetedu.com),截止2017年3月全国高校教师投稿的普通话微课作品也仅有12节,而英语微课的数量同样是数不胜数。因此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普通话教学队伍并未搭上微课这辆“快车”,教师们依旧停留在传统面授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普通话教学更像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沃土,急需信息技术的拓荒。

(二)普通话微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般来说,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选取传统面授课中不利、不便、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的教学难点,作为微课制作的主要内容。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微课内容的编排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构成。提出问题是引导出微课的学习目标;分析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解决问题则是从实践和体验两个层面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涉及前期拍摄、整理素材、后期剪辑三个步骤。

表2 普通话微课制作信息表

表2呈现了一次微课制作的基本流程,除了拍摄、录制、剪辑之后的视频以外,教师还需要开发设计与教学进度匹配的教学资源包,包括作业、试卷与师生答疑的论坛等,以此确保翻转课堂的合理与稳定。此外,在实施完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或教学团队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反馈和教学成效,对微课进行修改和调整,使课程品质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普通话微课程实施的成效

2016学年,笔者在正式将普通话微课程应用于教学后,授课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两方面的学习效果均得到了一定提升,直接表现在课内的学习有了针对性,课外的实践也有了目标性。同时,结合我校最近两次学生参加国家级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成绩来看,普通话微课程介入后获得二级以上等级的学生在人数上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一级乙等这个代表较高普通话语音水平等级的人数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

表3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近两次普通话测试成绩

三、普通话微课程的建设

针对普通话微课程在设计、应用、建设等方面存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托学校,架构平台

为使普通话课程微课化,学校应为教学提供信息化教学平台,目前我校依托“世界大学城”(www.worlduc.com)学习空间开展微课教学,实施“翻转课堂”,但受制于操作界面复杂,影响了用户体验。如果学校开发一个简单实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并对微课化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可保障微课教学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整合团队,规划资源

目前我国的微课制作存在“无体系、不严谨”[6]的问题,为保证普通话微课程单元知识的融通性,应使微课与微课之间拥有系统性、完整性、交互性,整理成一门门“微课程”,这无疑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合理整合和利用自身的优势,甚至可寻求跨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换。同时,应注意更新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成长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保持同步。

(三)量体裁衣,量力而为

设计高品质的普通话精品微课,从策划、拍摄、3D动画制作、后期编辑、配音等诸方面,对硬件和人员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笔者的《普通话微课程》系列微课,依托所在学校硬件与专业背景,以电视节目形式进行包装定位,技术性较高。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运用普及度较高的软件工具制作微课,也可简化制作流程。但要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并更新观念,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基于普通话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加强建设并有效利用优质微课程资源库,不仅可以兼顾到不同教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其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可增加语言类课程的感性体验,便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师生互动概率,促进学生学习黏性,对于我国高校普通话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2014,(6):24-32.

[2]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55-61.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5):74-82.

[6]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OntheDesignandApplicationofMandarinMicrolecture

XU Zhen-yu

Basing on the teaching advantages of microlecture,the design of mandarin microlecture is to structure the curriculum logical frame by three design procedures and three main making way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mandarin teaching,the application of mandarin microlecture selects former adverse,inappropriate and unhelpful difficult teaching contents to carry out a productiv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form of Flipped Classroom. The construction of mandarin microlecture should be based on schools and structured platforms to integrate teams and plan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ry effect,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signed according to its features.

mandarin; microle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2017-03-27

徐震宇(1982— ),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G434

:A

:1009-5152(2017)02-0082-04

猜你喜欢

普通话微课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