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理念的“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研究
——农民大学生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2017-09-15郭作杰严瑞芳
郭作杰,严瑞芳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常德 415000)
基于“共同体”理念的“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研究
——农民大学生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郭作杰,严瑞芳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常德 415000)
对接当地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将农民大学生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置换为“一主多元”的系列课程,通过“政校行企共同体”培育实施,具有广泛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置换的理论背景入手,对“一主多元”置换模式的理论基础、模式内涵及置换思路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实践效果。
农民大学生;共同体;课程置换模式
在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专科专业中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课程,既是“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将培养模式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如何因地制宜具体落实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常德电大在农民大学生教学工作中,以人才培养“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探索出“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并在实践中推广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说,“一主多元”置换模式的实施是贯彻农民大学生“四维”培养目标(即从知识、技术、能力和社交四个维度培养农民大学生“学知识+懂技术+强能力+交朋友”)、“双证”培养模式(即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两种途径并行促使学生获得毕业证和技能证)的有效途径,是拓宽远程学历教育渠道以及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尝试。
一、构建“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的理论背景
(一)完善农民大学生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任务
农业实用技术课程是农民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特色性职业技能课程。其特色性主要体现在弥补了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实现了学历教育与现实需求的有效衔接。该课程由于没有固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基层电大需要根据农村地方特色与学员个性需求具体实施。积极探索该课程的置换模式,运用务实的教学方式,确定实用的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学员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和粘合度,这是摆在基层电大面前的现实任务。
(二)适应现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时代需求
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农村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具有一技之长和可持续发展潜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探索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的置换模式是顺应时代需求的重大举措,将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其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达标,适应湖南省“三农”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以更好地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突出电大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迫切需要
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项目既是政府赋予湖南电大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电大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份社会责任。该项目成为当前湖南电大系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因此迫切需要在该项目推进中突出特色、创出品牌、彰显价值。结合地方特色,通过农业实用技术课程来探索远程学历教育的课程置换模式,既能体现联合培养、优资培育的开放大学优势,又能突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共同体”理论指导下“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共同体”[1]主要是指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行为主体组成的联盟。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省委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启动的一项关乎基础民生的教育工程,其起源和性质决定了开放大学系统必须依托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政校行企共同体”(如图1),加强与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融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师资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教学共同体、资源共同体、目标共同体等[2],以拓展办学空间,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图1 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政校行企共同体”内涵
(二)模式内涵和置换思路
“一主多元”置换模式[3]是指以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政校行企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对接当地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将农业实用技术课程置换为“一主多元”的系列课程,联结“政府+行业+普通高校+企业”多方培育主体具体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将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对接,以落实“四维”培养目标和“双证”培养模式。“一主”即一个主题,“多元”是指在该主题下依据本地特色或学员需求设置的多个专题课程。即在明确的主题范围内,基层电大需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业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大学生的意愿,因地制宜地确定多元化的系列专题课。具体来说,即将农业实用技术(1)(2)分别置换为以“绿色证书”①为主题的系列培训认证课程和以“区域主导产业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系列专题教学课程(如图2)。前者是指以取得政府或行业认可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为标准的培训课程。该课程主要依托当地农业部门和相关培训机构为主体实施,采取“专题培训+实践评估+认证考试”三合一模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后者是指与当地农村发展政策与趋势相适应,针对本地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自主开设的系列专题教学课程。围绕每一个教学专题,采取“专题讲座+基地实践+认知考核”三合一模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的开设主要以基层电大为主体,依托行业专家(农经局、农科所等)、高校农业类师资和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基地资源来共同实施。学生根据所修专业教学计划中农业实用技术(1)(2)的课程类别,自主选择其中一个种类的认证资格培训或教学专题,完成相应任务,达到合格标准,即可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图2 “一主多元”置换模式框架
(三)置换要求
根据“一主多元”模式内涵和置换思路,农业实用技术(1)(2)所置换的课程不同,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均有所区别和侧重,其具体要求见表1。
(四)模式特色
1.实现了三个创新
一是理论创新。提出了农民大学生人才培养“政校行企共同体”理论模型,概括了其内涵和主要特征,倡导“政府+电大+行业+普通高校+企业”联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的“共同体”思想。
二是机制创新。在合作主体上,强调政府、电大、行业、普通高校和企业各自发挥主导、主体、指导、支持与合作的作用;合作内容上,聚焦当地农村发展需求;合作机制上,弥补了校企合作的不足,将政府的政策主导与行业专家的指导融入其中,加快了合作步伐,实现了“多赢”。
三是实践创新。借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置换经验,在远程学历教育领域内首次尝试课程置换模式,通过“一主多元”课程置换,发挥“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的联合优势,实现“理论教学+实践锻炼+技能培训+政府认证”的一体化教学,为开放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突破。通过“一主多元”的课程置换,突破了传统专业教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求施教主体密切关注当地农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既突出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突出了当地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地域特色。
二是教学模式上的突破。“一主多元”置换框架下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实现了由传统的重理论学科教育模式向以专题(项目)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模式的转化。即以一个专题为核心,将理论培训、项目实践和实用考核三者融为一体,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有机衔接,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突出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教学模式的鲜活性和特色性。
三是教学支持与服务上的突破。“一主多元”置换模式以开放大学系统为主体,将政府、企业和高校优质资源有效融合,明确了共同体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合作机制和动力因素,在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搭起互相沟通的桥梁,构建出一个联合培养、动态培育的一体化系统,提升了开放大学系统的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的实践效果
自2016年上学期开始,常德电大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一主多元”置换模式对农村实用技术(1)(2)课程进行了教学创新。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与“新型职业农民”两类资格认证培训为主置换农业实用技术(1)课程率先在鼎城试点,已初见成效。以“农业合作社发展之常德经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下的农产品营销策略”“有机蔬菜栽培与认证”等系列专题置换农业实用技术(2)课程,并在全市电大系统进行了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以 “绿色证书”和“区域主导产业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系列专题课程,通过专题讲座与基地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政府资格认证协调统一,激发了农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农村发展新形势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了他们对农业工作的认同感和自信心。2016年以来,全市电大系统已组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一体化专题教学18场,得到农民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纷纷表示:“一主多元”的专题课程使得教学活动主题更加明确、形式更加生动、收效更加快捷。学员自愿申请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积极性高涨,2016年下学期在鼎城区试点举办了2期SIYB培训,60名学员已获得资格证书,计划2017年向全市全面推开。除此以外,计划于2017年春季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培训已报名登记80人,为贯彻农民大学生“双证”培养模式实现了良好的开端。
(二)点燃了学员创业热情,提高了他们致富农村的可持续推动能力
“一主多元”置换模式将现代农业前沿理论与实践创新、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点燃了农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了他们致富农村的可持续推动能力。特别是以常德市农经局局长张业湘牵头组织的“农业合作社发展之路”专题教学,其专题讲座不仅以其理论深度和前瞻性使学员受益匪浅,他还亲临田间,带队指导学员因地制宜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效明显。鼎城区2015级农民大学生杨宏国已成立镇德桥镇朱家桥村草莓园,新建20亩草莓大棚,目前正着手在该村成立甘蔗农业合作社和大棚蔬菜合作社,带领朱家桥村领跑全区甚至全市。通过“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策略”专题教学,澧县“利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副社长周思活学活用,建起了香菇网络销售平台,让网上销售占到销售总额的25%,实现了产销两旺。
(三)提升了开放大学系统核心竞争力,彰显其成人学历教育价值
“共同体”理念下的“一主多元”课程置换模式,一方面将政府、普通高校、企业和行业的专家等社会优质资源引入开放大学系统,充分显示了开放大学利用系统优势和平台优势积聚社会优质资源共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能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教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近一年多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当地政府对电大的评价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政府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行业及相关媒体对电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民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农村就业和农业生产中逐渐显现,学员的就业创业情绪饱满,技术创收热情高涨,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逐步提升,这充分彰显了开放大学成人学历教育的价值。
注释:
①“绿色证书”:是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习惯说法。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条件的资格证明,因其封面为绿色而得名。
[1]张弛.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建设[J].高教探索,2014,(5).
[2]叶鉴铭等.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
[3]徐红等.基于课程置换的软件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Onthe“One-Majority-Many-Element”CourseDisplacementPatternBasedonthe“Community”Concept
GUO Zuo-jie,YAN Rui-fang
It has extens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place the courses Agricultural Practical Technology with “One-Majority-Many-Element” cours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local industries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urse displacement,explores the theory basis,the pattern connotation and displacement idea of the “One-Majority-Many-Element” course displacement pattern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e effect.
peasant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course displacement pattern
2017-02-26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度校级重点课题“‘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运作与实效研究” (XDK2016-A-5)。
郭作杰(1963— ),男,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严瑞芳(1979— ),女,常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G642.0
:A
:1009-5152(2017)02-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