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2017-02-23孙世娟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信息化高职

孙世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课部,江苏 南京 210023)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孙世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课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在信息化教学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高职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目前国内外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通过更新教师观念、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和支持移动学习等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促进高职教学个性化发展。

信息化;高职教学;个性化发展

一、引 言

随着社会发展、媒体技术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它们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并起到了加速作用,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普及时代,教育也随着社会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发生着变革,无论从教育媒体,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运用幻灯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1]。教育信息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出现的[2]。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个性潜质,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应当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环境大背景下,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服务于社会尤为重要。

二、目前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教育要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改革的关键和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育信息化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据统计,我国对15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都有研究,但研究比较多的是美国和日本[3]。美国教育部教育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ET)于2010年3月发布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4]。日本非常重视学习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1997年10月日本信息技术教育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面向系统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的报告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目标[5]。我国也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教育信息化。

我国政府从1994年开始拨专款用于教育科研网建设,1996年起开始创办网上大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尽管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规模性发展不平衡、缺乏保障体系、缺乏评价体系等[6]。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从同一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程度来看,存在着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差距。

三、高职教学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个性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每个高职院校在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都必须做出工作行为上的调整与转型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对优质教育日益增强的需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遇到各式各样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情况。表面上看,原因形形色色,其实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基本相同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一刀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学个性化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不具备传统的普通高校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要求,学生会认为教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有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7]。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教学观,只重视间接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没有把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提到日程上来。因此,高职教学想要实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必须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实现高职教学信息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化环境下促进高职教学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由于其“生源”的复杂性,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差异很大,传统的“一刀切”的单一课堂教学策略很难“尊重多元差异”,实现高水平的差异发展。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做出相应改变。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

高职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开展实践性互动教学本应该有很好的条件,但一些教师忽视了这些特点,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内容,局限于干巴巴的理论讲解,无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1.“一次性教育”向终生教育思想的转变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影响很深。他们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高职院校历来是重视实践教学的,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而要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目标,仅仅是“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方法”,通过正确方法来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尽管在校期间,教师们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后还是觉得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一次性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包治百病”效果。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创新高职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读书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不仅上手快而且能够随着形势变化、技术的更新,有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真正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

信息化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网络环境所进行的教育。它以网络技术构成的虚拟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以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最终达到终身学习效果[8]。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要全程参与,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被肯定,学生对教师不再是一种依附状态,尤其是学生有现代技术手段支持,获得了从多渠道学习知识的机会。不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更能在教师之外进行“补偿性、验证性、兴趣性、适应性的再学习”。[9]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能够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

2.重视教师教学信息化素质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实施者,无论是从顺应时代发展考虑,还是从适应教育信息化开展的需求着想,抑或从教育系统本身的改革、发展出发,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质培养都应得到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水平的提高是推动高职教学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学观点认为,教师要想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必须获得三种信息,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馈信息[10]。前两种信息很容易得到,而第三种信息必须借助于网络和信息化教学才能获得。教师们必须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并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意识,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才能扬长避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是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只有教师与时俱进,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压力和动力,调整心态,形成“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是为了在学科教学中适当地选择技术工具,以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理念带来了很大冲击。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是通过教师和教科书,这样就大大限制了知识传授的数量和速度,也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地位。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由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利用信息资源、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将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2.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冲击。教师必须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术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2)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活动,教学媒体进行整合。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教学实践的媒体,计算机也不例外。对于某些学习任务,几种媒体的综合使用可能产生更佳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急速增长,丰富了教学资源。因此,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三)支持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11]。是利用无线网络,采用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无线设备来实现的学习活动。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丰富,目前基于各种移动设备的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移动学习由于其移动性、及时性、网络性、普及性及个别性等特点,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固定场所限制。也可以在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马上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另外,移动学习可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要求进行专有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好地实现自助服务。总之,网络资源无限丰富,有了移动学习设备,学习资源随时随地都在身边。以往零碎无用的时间都可以“凑零为整”地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无处不在。

五、小 结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能将人由潜在的劳动者转化为直接的劳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学“学问化”倾向较为严重,授课内容多为普通高校学科性课程的压缩,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职业世界脱节。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的全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为高职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 景亚琴.信息化教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5):5.

[2] 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5.

[3] 王运武.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08(4):5-8.

[4] 冉花,陈振.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系列I:国际教育信息化机制策略—美国篇[J].中国教育网络,2012(7):34-36.

[5] 刘霞,陈连松.日本学校普通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8-70.

[6] 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2.

[7]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15.

[8] 严杰.网络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最好学习模式[J].教育信息化,2005(3):10-11.

[9] 张剑平,熊才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48.

[10] 周晓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3:3.

[11] 方明建.基于问题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15-35.

(责任编辑:赵峰)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as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vocational school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eaching, that is, the update of teachers’ concept; the unity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courses and the support of mobile study.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vocational teach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ProbetothestudyofIndividualDevelopmentofVocationalTeachingintheInformationEra

SUN Shi-juan

(Basic Course Department,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China)

G712

A

1009-9743(2017)03-0118-04

2017-03-07

孙世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英语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复杂性理论启示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个性化诉求研究”(编号:2016SJD880031)成果之一。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3.024

猜你喜欢

个性化信息化高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