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探索
2017-02-23邓飞
邓 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1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探索
邓 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1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诠释与实现途径的探讨,不仅要从理论上加以诠释,还必须从现实出发加以引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我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一定阶级利益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阶级统治的安全,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安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即是指通过信息宣传引导、理论灌输、理论学习、氛围营造、参与实践等方式,以促进人们在思想与行动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与坚持,从而实现自觉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人的思想发展一般规律,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出发,可以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分为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以及行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传承与发展的优秀思想,其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引领具有历史必然性优势和现实意义价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诠释
(一)国家层面引领的价值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形成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四个价值目标。“富强”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物质保障,是综合国力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的硬实力体现;“民主”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制度保障,是抵御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民主输出”的有力护盾;“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敌对,而是为了追求文明,迄今为止,人类所有实践活动无不在推动着文明进步,意识形态应该且一直是人类追求文明的政治“工具”,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先进的政治“工具”。“和谐”的实现离不开“党的意识形态的指导、调控与整合”,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最终归宿,即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指导和精神支撑。
(二)社会层面引领的价值目标
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分别形成了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四个价值取向。“自由”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不要自由,而是对自由进行了重新的思想剥离与审定,即在当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我们必须要自觉抵御体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侵袭,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自由。“平等”是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通道,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意;“公正”是以人的解放、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应对社会利益变动,让人民在获得满意,获得公正感,从而形成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自觉性的调节阀。“法治”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杀手锏,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根本利益,同时,“法治”也是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证。
(三)个人层面引领的价值目标
从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形成了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四个价值准则。“爱国”是意识形态安全落实到个体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感情层面的表现,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敬业”是意识形态安全实现的经济基础,敬业精神对于任何意识形态来说具有普遍性,但是在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特殊性,基本延续着从“对物的依赖性”到“自由个性”再到“奉献与尊重”的逻辑主线,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对意识形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后者。“诚信”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人们内心的“真实与虚假”,诚信应该包括“人与人”“人与国家(集体)”两对范畴,这两对关系同等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每个个体如果失去诚信,那么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就难以维持,正如中国俗语所讲“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友善”是社会个体凝聚共识的一种表现,友善的行动来自于人们对社会发展、民族精神、自然保护等一系列观点的价值认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道德纽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追问
(一)国家层面引领的措施与问题
1.国家层面引领的措施
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引领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来实现,即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节与改善都是国家层面引领的重要措施。
2.国家层面引领问题
从“富强”的价值引领来看,当前我国突出问题在于国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环境的限制,在国内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在国外则受到了来自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的限制;从“民主”的价值引领来看,主要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关系不顺畅,这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尚不完善有很大关联。从“文明”的价值引领来看,我国的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人口素质、生态环境等存在很多无法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亟待需要解决。从“和谐”的价值引领来看,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还存在利益不平衡问题。
(二)社会层面引领的措施与问题
1.社会层面引领的措施
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引领主要通过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整体人口素质提升来实现,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而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们依托各种关系所编制而成的各种文明的集合体,人的素质提升与社会文明进步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稳定性,关系着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共识,关系着意识形态所处的精神文化环境状态。
2.社会层面引领问题
从“自由”的价值引领来看,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渗透依然存在,在经济领域鼓吹“市场万能论”,在政治领域传播西方宪政,在文化与社会领域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等;从“平等”的价值引领来看,我国突出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资源享有的相对不平等,即在不同地区与阶层所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从“公正”的价值引领来看,具体表现我国传统“小家庭”观与社会“大家庭”观之间矛盾依然存在,前者意味着为了追求和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各种中国式人情关系油然而生,从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公正的实现,而社会“大家庭”观倡导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实现仍需要建立在国家“富强”基础上,否则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从“法治”的价值引领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表明了国家对“法治”的态度,但是我国法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民法典的缺失、全民守法意识有待提高等。
(三)个体层面引领的措施与问题
1.个体层面引领的措施
从个体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引领主要通过主体道德自觉性的开发来实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凝练,其彰显着作为主体的个体在道德层面的价值的判定和价值理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立场、世界观、价值观等不同,人们会做出不同地判断与选择,但是一旦当人们有了道德自觉性,便会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形成思维和行为定势,促进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转变,主体道德自觉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的直观选择,也将会影响到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态度,只有通过主体道德自觉性的开发,才能增强个体在纷乱的意识形态中判断能力和自觉选择能力。
2.个体层面引领问题
从“爱国”的价值引领来看,具体表现为我国公民在个人思想上对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不统一,我国公民理性爱国思想有待提高。从“敬业”的价值引领来看,我国公民“工匠精神”思想有待提升,职业道德有待加强。从“诚信”的价值引领来看,主要存在于生产、商业金融、个人生活、网络信息传播等领域中,如虚假广告、假消息、假新闻、逃税漏税、电信诈骗等;从“友善”的价值引领来看,公民公共意识缺失,公民之间矛盾因竞争和利益关系很容易激化,一些碰瓷、欺诈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容易让人们在思想上形成“不同陌生人亲近”的自我防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引证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限制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用历史和发展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既要承认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又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这是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实践所决定的,只有继续坚持,才能为解决价值引领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国家层面:综合国力的提升提振国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从“五位一体”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财税体制改革等具体措施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一项又一项创新成果,一次又一次的载人航天,一年又一年的民主建设,一载又一载的粮食丰收,国家的发展在不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着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的同时,也提振了国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坚持及信心。
(二)社会层面:社会文明的进步营造意识形态安全所需的精神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指引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前行,尤其是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为夯实意识形态安全所需的文化基础等提供了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越来越彰显出意识形态的活跃性,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在社会文明领域的诠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措施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所需的精神环境。
(三)个体层面:道德素质的养成改进意识形态安全所需的国民素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国民道德素质养成上同样也取得了丰硕成绩,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所需要的国民自觉性提供了保障,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产业创新、中国梦等都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
[1] 严高鸿.构建和谐社会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学海,2008(4):18-21.
[2] 陈思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35):58-60.
[3] 赵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J].高教论坛,2015(12):32-34.
(责任编辑:赵峰)
Abstra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at lead ideology security education has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value goal, value standard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way to gui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only to be interpreted in theory, but also to be practiced through reality.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ntheLeadingRoleofSocialistCoreValuesforIdeologicalSafetyEducation
DENG Fei
(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Changsha 410131,China)
D64
A
1009-9743(2017)03-0085-04
2017-02-27
邓飞,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法学硕士。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编号:16F25)成果之一。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