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审美主体诸要素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017-02-23高雪
高 雪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简述审美主体诸要素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高 雪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审美活动是在人类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为满足新的精神需求所进行的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项生命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类主体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的进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历史发展程度、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等。在这众多因素当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审美主体凭借其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心境、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标准等要素,影响着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关系的建立以及审美活动进行的广度和深度,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影响
审美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项精神活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审美活动与审美主体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存在的前提,没有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审美活动的进行,主体就不能成为审美主体,对象也不能成为审美客体。同时,审美活动要想顺利进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缺一不可,审美主体或审美对象任一方的变化都会对审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审美主体诸要素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审美能力与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过程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审美活动能够进行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需要审美客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其具有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否具有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高低会对审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审美主体是否具有审美能力决定着审美活动是否能够进行。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P83)因此,审美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如能享受到音乐律动的听觉、能品味到百花芳香的嗅觉、能品尝到酸甜苦辣的味觉和能看尽大千世界的视觉等。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只有当人们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即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审美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对于盲人来说,绚烂多彩的世界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对于聋人来说,再动听再空灵的歌声也只能是虚无;对于色盲的人来说,五彩缤纷又能称为何物。在我们先不言及审美能力高低的前提下,是否具有审美能力就会对审美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另外,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活动进行的广度和深度。审美主体要想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审美能力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更表现在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的审美能力决定着审美活动是否能够进行,而心理层面的审美能力决定着审美活动能够进行到什么程度。心理层面的审美能力主要集中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理解力四个方面。审美感知力能够使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一种主客相融、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才能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以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对客体进行审美,审美活动才得以进行。审美想象力影响着审美活动的广度,只有当主体面对审美对象展开无限的联想与想象时,主体才不会单纯地局限于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才会打破主体与对象间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进行“想象力有多丰富,审美对象就有多美”的审美活动。审美情感作为一种差异性、变化性的因素活跃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主体基于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也是不同的,因此导致发生的审美活动自然也不会相同。审美理解力决定着审美活动的深度,审美理解力作为感性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因素,凭借其非概念性和多义性的特点使审美主体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从而使审美活动具有了深厚的审美意蕴。由此可见,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是影响审美活动能否进行、如何进行的重要因素。
二、审美需要与审美活动
审美需要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它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之中,是社会历史和审美经验的产物。审美需要的形成受到审美主体文化素养、社会阅历、审美趣味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审美需要不同,不同的审美需要导致审美主体在同一审美活动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获得不同的审美经验。审美需要与审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内在驱动力,正是在审美需要的驱使之下,审美活动才有可能发生,也正是因为审美需要的不断更新变化,才促使审美活动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另一方面,审美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审美需要也随之产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也是影响主体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审美需要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主体是否具有审美需要决定着主体是否能进行审美活动。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内在动机,在主体尚未产生审美需要时,即需要尚未达到审美需要的层次时,审美活动就不能进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并提出只有当初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才会追求高级层次需要的满足。墨子也曾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因此,当人们尚处于物质需要或者一般精神需要的满足阶段时,审美需要就无从谈起,相对的审美活动也就不会发生。比如当一位饥肠辘辘的人面对一份美味佳肴时,他只会考虑这是否能够充饥,而不会去对美食进行审美,去观赏它的色彩搭配、样式种类。或者说如果让一位饥不可忍的人在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和一个又干又黄的馒头之间做出选择,相信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尽管它毫无美感可言。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需要层次尚处于生存需要等初级需要的层次,生存需要对于他们而言比审美需要重要的多,所以他们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多是带有功利性的社会活动而不是超越功利性的审美活动。
审美需要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主体审美需要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导致进行审美活动的不同。审美需要是审美主体在自身过往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需要中体现着审美主体特定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审美经验,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审美需要的层次和内容也就不同。审美需要按照目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感官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净化。感官层次的审美需要不需要审美主体具有深厚的审美素养或丰富的审美经验,只需要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即可,他们寻求的是单纯的感官上的满足,像欣赏山川河流,聆听小泉流水,观看摇曳舞姿等审美活动。精神层次的审美需要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和社会阅历,能够超越客体的感性外观,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意蕴,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精神愉悦。比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在读懂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去深思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聆听音乐时去揣摩体会音乐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画作时去品味画家透过画所要传达的人生哲理。心灵层次的审美需要要求审美主体具有自觉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要能通过审美对象达到反思自我、心灵净化、境界提升的功能。比如在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不仅要从中体会农民劳作的不易,产生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感情,更要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浪费粮食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由此可见,审美主体审美需要的不同对审美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审美趣味与审美活动
趣味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基于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经验以及个性特征,对于某些事物、某些现象表现出的独特的关照和喜爱。审美趣味,则是人们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判断时的一种带有特定倾向性的主观爱好形式。[3](P261)审美活动的发展需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双向作用,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活动当中,对象要想成为审美客体,就必须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只有在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前提之下,主体才会对对象进行审美观照继而进行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休谟称:“诗的美,恰当地说,并不在这部诗里,而在读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4]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对审美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审美趣味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的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审美活动的不同,以及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也会有所不同。差异性是审美趣味的典型特征,审美主体基于年龄、性别、国别、民族、社会阅历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因此导致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进行的审美活动就会大不相同。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于陶渊明的爱菊、世人的爱牡丹、周敦颐的爱莲花,也可以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进行理解。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所以有人喜欢菊花,有人喜欢牡丹,甚至现在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唯独喜欢玫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审美主体在面对这百花时,由于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行的审美活动也就有所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同一审美主体随着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审美经验的丰富,自身的审美趣味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对审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像人在年轻时多喜欢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五彩缤纷颜色、热闹喧哗的音乐,但随着年纪的增长,人又会多喜欢素淡静雅的颜色、温和悠扬的歌曲。因此即使是同一审美主体面对着同一审美对象,由于自身审美趣味的变化,审美活动的结果也会有所变化。
另外,审美趣味具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也会对审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休谟曾说:“趣味有高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比另一个人强,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5]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说审美趣味具有高低不同时,应该注意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审美趣味的高低只能在同一领域范围之内比较,不同领域的审美趣味无好坏高低之分,比如我们就不能说莫扎特和梵高谁是好的谁是差的。另外,审美趣味的高低也应与个人爱好无关,比如有人就是喜欢贝多芬的音乐,有人就是喜欢莫扎特的音乐,这也不能论趣味的高低。审美趣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雅俗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等。那些健康文明的、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审美趣味就是高级的审美趣味,那些恶俗愚昧、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就是低级的审美趣味。有人的审美趣味就是以丑为美,或在自己身上刻无数文身,或在身上打无数洞眼,或追求暴瘦导致瘦骨嶙峋,这都是低级的审美趣味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健康的甚至变态的审美趣味,相对于以健康为美、以自然为美、以适度为美的审美趣味来说,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审美主体基于审美趣味层次的不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和产生的结果也会相应的不同。
四、审美理想与审美活动
审美理想又称为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6]审美理想不等同于一般的理想,它是主体在过往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要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是对符合理想目标的未来生活图景的美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形象描绘。[7]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共同参与,需要审美需要作为其内在动机,更需要审美理想对其进行指导与规范,审美理想的满足是审美活动进行的目的与旨归。
审美理想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审美理想能够促使审美活动的进行,使审美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拥有审美理想的人即使面对着一颗枯枝也能发现其历经时代沧桑的年代美感,缺乏审美理想的人即使面对一片森林也很难感受到它的勃勃生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曾说:“理想的概念不仅涉及‘是什么’,而且涉及可能性。涉及可能性的概念可以使我们想象出比我们现在生活更加美好的世界,并激励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理想。”“理想实际上在创造力当中是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8]雨果也曾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谈得上生活。”[9]因为现实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在这纷乱的世界中发现美、欣赏美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没有审美理想的人对美是迷茫的,甚至是麻木的,他分不清何是美何是丑,万事万物于他而言是一样的。审美理想的缺失会造成人审美意识的缺失,导致审美活动无法进行。因此,要想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发挥审美理想的作用,审美理想作为主体心中某种理想化的感性形象与理性意识,其深深地镶嵌于主体的思维意识当中,它能够提高主体发现美、欣赏美的自觉性,促使着主体在生活当中善于发现符合或类似于主体审美理想的事物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和体验,从而建立起审美关系,进行审美活动。
另外,审美理想的变化性会对主体的审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审美理想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是在审美主体创造美、欣赏美的审美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审美主体过往所积累的审美经验中产生的。审美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更新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审美理想表现出的感性形态是有限之物,而作为其内核的人生最高的目的性则是无限之物。”[3](P247)蔡元培也在《理想论》中称:“理想者,人之希望,虽在其意识中,而未能实现于实在,且恒与实在者相反,及此理想之实现,而他理想又从而据之,故人之境遇日进步,而理想亦随而日进。”[10]审美理想产生于审美实践之中,指导规范着主体的审美活动,但随着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意识的增加,审美理想本身又会得到提升发展。昨日的理想会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主体又将形成新的理想,进而指导进行新的审美活动,日益更新,以此类推。主体的审美理想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审美活动也会随之变得与众不同。
五、审美心境与审美活动
审美心境即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心理境况。主体处于何种审美心境决定了主体对对象采取何种审美态度,获得何种审美效果。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此理。审美心境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前提之一,并作为一种弥漫性的因素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始终,影响着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主体尚未处于审美心境时,审美活动就不会发生,当不同的审美主体或者同一审美主体处于不同的审美心境时,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也就不同。
人并不是时时处于审美心境之中,审美心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对象的刺激,首先对象应当充分引起主体的注意,这是将主体带入审美心境之中进行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苏珊·朗格称:“大多数人都过于匆忙或过于懒散,以致在欣赏一幅画或一只花瓶时难以从日常各种兴趣中收回心思。”[11]对于路上匆匆忙忙的上班者而言,即使路边的鲜花再美再芬芳,他也不会有心境停下脚步进行欣赏。对于一个心情沮丧压抑的人来说,即使周围的环境再热闹兴奋,他也不会有心境想要去观看。马克思也曾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1](P126)穷人由于为贫穷所困,商人由于被利欲熏心,他们很难被周围的美景刺激,从而产生审美心境,进行审美活动。审美心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进入审美活动的大门,是掌控审美活动能否进行的钥匙。只有当主体处于审美心境的前提下,审美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当主体尚未产生审美心境时,周围的万事万物即使再美也只能视为寻常。
审美心境是审美主体在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中当下产生的,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审美心境,即使是同一审美主体,审美心境也会随着环境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审美心境会对审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是面对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一种何等的悠然豁达;然而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是何等的孤独凄切。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指出:“同一月也,牛氏有牛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月者,所寓者心。”[12]牛氏人逢喜事,在观赏月亮时自然心情愉快,而伯喈因极度思念父母发妻,在面对月亮时,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即使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其感觉也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并不是以对象的属性为根本依据,还要受到主体审美心境的影响。不同的审美心境之下,即使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其产生的审美结果也会完全不同。于今日的我们来说,收到一封家书是一件极其平常普通的事情,但对于“烽火连三月”的杜甫来说则是“家书抵万金”,同是家书,其产生的感受也截然不同。这都是审美心境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影响。
六、审美标准与审美活动
审美标准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评价尺度。审美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变化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审美标准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审美主体基于长期以往的审美活动经历所总结出来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审美主体间的审美理想存在着差异性。而且,审美标准会随着主体审美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同时,审美标准也不是主体随意决定的,审美标准的主观性始终建立在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同审美趣味有高低之分一样,审美理想也有对错之分,只有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标准才会指导审美主体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错误的、违反社会道德的审美标准只会让人变得美丑不分。审美标准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体现在审美理想决定着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对审美对象做出的评价。
审美标准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当下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审美主体由于自身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差异所形成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审美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审美对象进行选择时,审美主体往往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对象进行审美。审美标准的不同导致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不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也就不同。比如在中国,红色代表的是喜庆的颜色,在大型的节日或活动中,人们倾向于用红色来进行各种装饰,体现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红色在中国是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的,被认为是美的颜色。而在英国,红色被视为是残暴、不吉利的代表。所有人生中的重要日子或者场合,他们都避免红色物品的出现。红色在英国人眼中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的,他们也就不会将红色的物品作为其审美对象从而进行审美活动。这就是审美标准的不同所导致的审美活动的差异。
在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方面,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凭借内心所存在的审美标准对对象进行评判,符合主体审美标准的对象即为美的,审美活动则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反之对象则被视为是丑的,审美活动往往很难持续。审美活动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对象符合主体审美标准的前提之下。例如封建社会后期的女子以缠足为美,倡导“小脚女人”,男子以留长辫为美,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就是是否缠足,对男性的审美标准就是是否有长辫。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是极其愚昧无知的,与美感毫无关联,这就是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审美标准的不同,从而对同一件事所产生的评价也就不同。再比如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欧洲美人不会叫一个中国人乃至非洲霍腾套特族人喜爱,因为中国人的美的概念和黑人不同,而黑人的美的概念和欧洲人的又不同,如此等等。”[13]这是国家不同所导致的审美标准的不同,从而对同一审美对象做出的审美评价也是不同的。审美对象美与否,审美活动进行得顺利与否,审美理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审美主体凭着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心境、审美标准等诸要素对审美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审美主体与审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审美主体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审美主体会对审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我们也应该在理解两者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自身的审美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建立积极的审美心境,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以期能够更好地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审美境界。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62.
[3]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1.
[5]休谟.论审美趣味的标准[M]//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 .吴兴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
[6]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
[7]张荷英,等.人生审美观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74.
[8]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19-120.
[9]雨果.雨果论文学[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69.
[10]蔡元培.理想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27.
[1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9.
[12]柯汉琳.日常审美心理[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103.
[1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3.
TheInfluenceofVariousElementsofAestheticSubjectsonAestheticActivities
GAO Xu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China)
Aesthetic activity is a special social practice carried out to meet the new spiritual needs on the basis of satisfying the material needs of human beings,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life activity of mankind.It is a spiritual activity that can best embody human subjectivity.The progres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social environment,historical development,aesthetic subjects and aesthetic objects.Among all these factors,the aesthetic subject play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The aesthetic subject,by virtue of its aesthetic ability,aesthetic need,aesthetic mood,aesthetic taste,aesthetic ideal and aesthetic standard,influences the choice of aesthetic object,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 relations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aesthetic activities,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aesthetic subject;aesthetic object;aesthetic activities;influence
2017-09-12
高雪(1994-),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B83-0
A
1008-469X(2017)06-0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