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2017-02-23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口吻士子

杨 梅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杨 梅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男子作闺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是指男性借女性口吻、站在女性立场进行创作,客观地抒发女性内心感受,也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十九首》就用到“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方式,抒发隐藏在诗歌背后文人士子的别样情怀,表现“男子作闺音”背后“直”与“悲”的抒情特点。

“男子作闺音”;别样情怀;直抒胸臆;悲剧情怀

“男子作闺音”语出清代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1](P1)也就是说,男子借女子的口吻,站在女性的立场来进行创作。即“男性词人作女音,写闺情、抒闺怨、诉闺思”。[1](P1)从而男性词人就可以借助女性口吻抒发一定的情怀,不仅可以更客观地抒发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女性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加直接地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抱负。

《古诗十九首》中,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写出了丈夫外出谋求出路以后妇人对丈夫的相思之苦和担心焦虑,由此构成思妇的怨诉之声。同时也写出下层知识分子因才能无法施展而造成的失意,进一步写出他们失意之后内心的苦闷压抑、失落彷徨,更多的是写他们为了谋求出路离家以后,家中妻子对他们的情感的矛盾。这样,就产生了模拟女性写作的手法,我们称之为“男子作闺音”。

一、“男子作闺音”背景浅析

1.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国势衰微,存在两种较尖锐的矛盾,一种是皇权与士族的矛盾,一种是士族与宦官之间的矛盾。这就造成了东汉末年文人士子的出仕无门、失意彷徨。

东汉皇权与士族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防范和争夺。[2]东汉中后期士族与皇权、外戚与皇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皇权就依靠上了宦官并与之相依为命。此时,知识分子固有的地位和利益备受排挤与打击,造成的结果是士族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

2.文人士子心态

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之下,文人士子的心态是十分复杂,也是极其痛苦的。文人士子处于皇族与宦官双重打击之下,可以说是在这两种势力的夹缝中努力生存。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

文人士子为了谋求出路,实现自己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应有的理想和抱负,在那样的环境中,存着对家国与统治者的一丝希望,背井离乡,四处奔走。由此带来与父母妻儿的离别之悲痛,以及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使相思乱离成了当时诗歌的主要基调。文人士子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无法将自己内心的失意彷徨与愤愤不平一吐为快,故而在诗歌中借助女性的口吻吐露出来。

二、“男子作闺音”的别样情怀

1.自卑与羡慕

汉末文人士子处处受到打压排斥,内心失意彷徨的他们思考着自己的处境与遭遇,开始对自身产生了怀疑与不自信。他们报国无门,只能背井离乡,期盼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内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转念想到女性的悠闲生活,便产生了自卑与羡慕的复杂感情。

男子的自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封建社会即男权社会。自古以来男子的身上都担负着于国于家的重任,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本应为国效力、为家做贡献。而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于国,文人士子受到严重的排挤压制,报国无门;于家,文人士子不得不外出游宦,做不了家里的顶梁柱。在那个动乱时代,知识分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碌碌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相比之下,女性生活的相对安定正是下层知识分子钦羡不已的。“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写的是女子在岁暮风寒中思念远行的丈夫,担心游子无暖衣。这也正体现出了古代女子的生活重心就是自己的家,与男子在诗歌中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报国情怀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是通过女子的口吻说出的,表达了自己思念远游在外的游子。情感没有很大的起伏,显得比较平静,而这种平静正是思妇们长期安逸生活的结果,也正是这样的平静,让在外漂泊的失意游子们心中产生了羡慕。

2.共鸣与同情

由于身处特定的社会时代,文人士子为了谋求出路开始了长期的宦游,报有一腔热血的他们在彷徨与痛苦中也不断给自己定位。他们逐渐发现,同样处于社会最底层、属于弱势群体的封建女性,她们内心因为丈夫的宦游而产生的失落无依的情感,同自己内心漂泊不定、出仕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感受是极其相似的。于是,文人士子不禁与之产生了共鸣,在产生共鸣的同时,他们也深刻地感悟到了这些兰心惠质女子命运的不幸。她们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参与创作的权利,而且彼时女性的爱情生活是很不幸的:或远人长期不归,或郎君薄情背弃,凄楚哀怨、抑郁愁闷是其爱情生活的主旋律。[1](P3)因此,文人士子与女子的共鸣之中,也自然包含了对她们的同情。因共鸣与同情,文人士子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即以“男子作闺音”的写作手法来抒怀,由此产生了借女子口吻抒发情怀的“男子作闺音”的作品。

3.寄托与暗喻

东汉末年混乱黑暗的社会,小人当道,使文人士子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由于文人士子对女子产生了共鸣与同情,他们在创作诗歌时便使用“男子作闺音”这种方法,借助女性的口吻来描述夫妻之间的情感,实质上是隐喻了自己不得志的自卑心态,同时也比拟君臣关系或暗喻奸佞当道,自己无处施才得不到重用。

清代方廷珪评价《迢迢牵牛星》:“篇中以牵牛喻君,以织女喻臣。臣近君而不见亲于君,由无人为之左右,故托之为织女望牛郎之情。”[3]诗歌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社会底层失意的知识分子,他们徒有才情却不得重用,处处受到打压与排挤。因而我们在分析诗歌时可将织女比拟为作者,将牛郎比拟为统治者,诗歌抒发一种君臣之间极为疏远的关系。在《行行重行行》中,则是借用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情感,暗含了游子受到“馋邪”的迫害而苦闷的内心。其中“浮云遮白日,游子不顾返”中的“浮云”,可以看作游子出门在外总不回来,家中的妻子担心有“浮云”即外乡女子对自己丈夫的迷惑,因而丈夫“不顾返”。我们从“男子作闺音”的角度来看,针对“不顾返”,刘良说道:“白日喻君也,浮云谓馋佞之臣也,言佞臣蔽臣之明,使忠臣去而不返也。”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将“白日”比作皇上,将“浮云”比作宦官,宦官当道处处蒙蔽皇上,导致文人士子无出路;也可以将“白日”比作自己,将“浮云”比作宦官,正是因为宦官当道因而自己处处受排挤压制。又可以理解为游子在乡里被“馋邪”所害,远走高飞不想回家;另一种可能就是乡里“馋邪害公正,是非黑白不分,导致游子不想回家”。[4]

4.相思与期许

纵观《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出其中有关游子常年在外的诗歌必然就寄托了对妻子的一种深深的思念,当然其中还隐含着汉末男子对于女性的一种审美道德规范的要求。

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看出其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那一种苦苦相思。我们试想,外出的男子何尝不是?他们思念自己的妻子、家人、家乡,他们迫不得已抛开家里的一切外出,久久不归。

《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就让我们看到东汉末年文人在无出路可循的环境下不得不外出奔走、四处游宦以寻求出路,而在他们背后,有这样一群女子。她们在游子外出后,坚守着自己的家庭,坚守着对丈夫的爱,时不时倾诉着自己对丈夫的担忧与相思。在《古诗十九首》中,女子对出门在外的游子的那份坚守,让我们为之赞叹,丈夫出门在外,自己无所寄托,因而时常会借物感怀。“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说的是丈夫托朋友给妻子带回一封书信,这位妻子将书信置于怀袖中,几年了上面的字依旧没有磨灭,使我们看到这位妻子对丈夫真挚忠诚而又痛苦的爱,这也凸显了男子对在家苦守女子的期盼。

三、“男子作闺音”的抒情特点

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别样情怀,我们不难看出男子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正是因为借女性口吻来抒发,所以那种直白大胆、勇于表露内心的特点就显露无疑。也正是通过男子对这几种情感的大胆直接表露,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情怀就赤裸裸地呈现于我们眼前。从《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创作手法来看,其中的抒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即直抒胸臆和悲剧情怀。

1.“男子作闺音”之“直”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五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古诗十九首》抒情特点的评价是直抒胸臆却符合礼节。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自卑与羡慕”“共鸣与同情”“寄托与暗喻”“相思与期许”的情感特点分析,游子们大胆表露自己内心情感的内容就自然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汉末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文人士子备受排挤,因而不得不借助女性口吻进行创作,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子作闺音”的背后,文人士子那种大胆表露自己内心情感的勇气。

2.“男子作闺音”之“悲”

细读《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作闺音”的诗歌,不难揣摩出其中的“悲”字,游子在外多年不归,他们心中的悲伤忧愁,借助女性的口吻表达得淋漓尽致。

“悲”是贯穿于《古诗十九首》始终的,不论是游子发出“自卑与羡慕”“共鸣与同情”,还是“寄托与暗喻”“相思与期许”的情感,都透露着游子们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在这无可奈何的痛苦背后,贯穿着的就是游子那绵延不绝的“悲”。男子通过借助女性口吻进行抒怀,更能烘托出那份无限的相思、那份被人排挤压制的苦痛、那份对妻子家乡的思念以及隐藏在这些情感背后的那份悲伤。

[1]张晓梅.男子作闺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金春.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64.

[3]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30.

[4]杨效知.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86.

[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66.

TheLyricFeaturesof“MenasBoudoirs”inNineteenAncientPoems

YANG M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China)

A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man as boudoir” is a phenomenon in which men rely on female tone and stand on the female standpoint to objectively express the inner feelings of women and also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NineteenAncientPoemsis a model of five-character lyric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in which “man as boudoir” is used to express the fancy feelings hidden in the poets’ literati behind the performance of “men as boudoir”,which shows the lyric features of “straight” and “sad” behind “men as boudoir”.

“man as boudoir”;fancy feelings; blunt expression; tragic emotion

2017-09-14

杨梅(1993-),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

I207.22

A

1008-469X(2017)06-0050-03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口吻士子
赶考步履不停
在“口吻”与“意象”中激扬青春
用自述的口吻写事物
“良知”的颜色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绘画的原因
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