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经》的孝道
2017-02-23赵君
赵 君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0)
浅谈《孝经》的孝道
赵 君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0)
《孝经》作为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传统孝道的经典著作,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孝的内涵、内容、功能、推广等,论述了“孝”的重要性,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各行其“孝”,忠孝统一等。今天再度审视《孝经》,它所倡导的“孝道”,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孝的观念与对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它反对愚孝、愚忠,倡导的“孝道”重在活人,将“孝”的内涵从父母扩大到国家,强调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
《孝经》;孝道;各行其孝;移孝于忠
《孝经》是我国第一部伦理道德专著。全书共18章,1 903字,在十三经中是篇幅最短的。它是儒家学派专门阐发“孝道”的专著,集中了先贤关于“孝”的论述,加以总结,是一部关于“孝”的“集大成”之作。“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是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更有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解,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孝经》中的“孝”是接地气的,不再仅仅局限于“事亲”,它讲究各行其“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按照级别遵守不同的“孝道”;它讲究言行一致,不仅讲“孝”,更重推广“孝道”的方法和步骤;它讲究的“孝”不仅是赡养父母,更能修身、治家、治官、治国。本文以《今文孝经》十八章版本来阐述《孝经》的主要内容。
一、《孝经》中的孝道
1.《孝经》论述了“孝”的重要性
《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儒家学派公开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孝经》中讲“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各种教化都由“孝”而生。例如,开篇《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P3)“孝”的重要性体现在充满宇宙天地之间,孝道是天之道,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变易的法则,孝道又如地之道,是人的基本行为。例如,《三才章》里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P19)《圣治章》里讲:“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1](P28)总之,世间人最宝贵,而人的品性中“孝”又最为重要。“孝”还是一种稳定社会、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案。例如,《三才章》讲:“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1](P20)“孝”的重要性,在《孝经》中是通过正反两反面来体现的。它一方面强调“孝”的重要性,同时还竭力反对“不孝”。认为以孝治天下,可得万国之欢心;如若不孝,乃大乱之道。例如,《圣治章》中讲:“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P34)《五刑章》中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1](P40)当然这里对“不孝”的惩罚,有些夸张,不仅把“不孝”提高到犯罪的程度,而且还是五刑之最,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行孝”的重要性。
2.《孝经》强调各行其“孝”
《孝经》以实现立身、行道、平天下为理想,它倡导“以孝治天下”,认为自天子至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应该各依其职,各尽其孝。
替天行道的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他的行为是诸侯、卿大夫和士庶的榜样。因此《天子章》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1](P5)诸侯在一国臣人之上,因其位高,影响大,因此《诸侯章》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1](P9)接下来是次诸侯之贵者即卿大夫,《卿大夫章》讲:“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1](P11)次卿大夫者即士也。《士章》讲:“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1](P14)作为最底层也是最大众的普通人,《庶人章》讲:“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1](P16)对不同阶层的人提出“孝”的要求:“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1](P17)通过天子的行孝,引领一种社会风气,来教化民众,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孝经》面对现实,为社会中三六九等的人,提供了行孝的等级,这样的“孝”就变得具体,可操作。
3.《孝经》“移孝于忠”,忠孝统一
古代统治者重视孝道,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推广孝道,有其政治意图。《开宗明义章》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P4)“孝”的发展趋势是“事亲”,然后“事君”,最后才能“立身”。“事君”阶段,涉及君臣问题,《士章》讲:“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1](P14)《广扬名章》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P46)在这里,忠孝统一了,君子尽孝的对象扩大了,不仅包括对父母,还包括对国君。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含义和作用逐渐扩大,最初“孝”的指向是家庭范畴内的伦理道德范畴,后来“移孝于忠”,从“治小家”发展到“治大国”,实现其思想导向的功用。
4.《孝经》将“孝”的内容具体化
儒家倡导“以孝治天下”,《孝经》中还将推广“孝道”具体化。《广至德章》讲:“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1](P45)说明只有至德的君子,才会做到敬父母,敬长上,敬人君。这一章发挥首章“至德”“要道”的意义,将“孝道”加以推广,国家就能得到安定,天下就会得到太平。《孝经》中提供了行孝的途径。例如,子女对父母要“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纪孝行章》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P38)只有在“居、养、病、丧、祭”这五个方面侍奉父母,才算真正尽了孝。
《孝经》还鼓励子女对于父母的不义行为要敢于直言相劝。《鉴争章》讲:“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P48)当父有不义之行时,子谏父,不但不违背“孝”,反而是尽孝的一种表现。
《孝经》以丧葬之礼结束全文。作为人生的终结,死也是一件大事。在《丧亲章》中,专门论述祖先不再被神化,有了客观的认识,举行丧葬之礼的目的,是传承祖先恩德。
“孝”作为意识形态,自殷周逐渐产生、形成,到《孝经》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它论“孝”的思想深刻,论证充分,这也是它流传深远的原因。
二、《孝经》中孝道的价值
《孝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将道德、伦理和政治、社会结合起来,“孝道可通与治道焉”,它所倡导的孝道,是教化民众的工具,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今天重新审视这部书,还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提倡和弘扬。
1.《孝经》反对愚孝、愚忠
“孝”是《孝经》的发展主线,“孝”的内涵是丰富的,虽然它的终极目标是“移孝于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鲜明地反对愚忠、愚孝,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它已经有了民主意识。孝不是盲目的顺从,它要求天子、国君、卿大夫要有争臣,士要有争友,父要有争子。一味没有原则的顺从,长此以往,便会面临家破国亡的境地。
2.《孝经》倡导的“孝道”重在活人
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下,《孝经》突出地强调了对父母的“孝养”“孝敬”,行孝的对象主要是健在的父母。对于故去祖先的祭祀,并没有神话,而是表示不忘祖宗的恩德之意。这充分显示了对现实中“人”的重视。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当时很难得。
3.《孝经》将“孝”的内涵从父母扩大到国家
从汉字的造字来看,《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2]《孝经》将“孝”提到很高的地位,孝成为德行的根本,孝的内容也从“事亲”发展到“忠君”,成为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理国家的有力武器。内容的扩大,同时促成了作用的扩大,“孝”从维系家庭伦理观扩大到促进社会发展、维系国家安定的层面。
4.《孝经》强调教化和自身的表率作用
《孝经》不仅把“孝”看成个人内在的品德修炼,还倡导君子要教化人民,身体力行推行孝道。《广至德章》讲:“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君子自身有良好的品德,同时还肩负着去影响、教化民众的责任。
三、结语
《孝经》作为战国末期的著作,它所倡导的“孝道”,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作为舆论导向,最终它要服务的是封建社会及其统治者。例如它强调“孝”、重视“孝”,同时又片面夸大“孝”的作用,甚至神化“孝”的作用,这是错误的。今天我们看《孝经》,它既不是“内容陈腐,文字浅陋,实在不值得一读”[3],也不是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我们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结合时代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评价《孝经》,使之古为今用。
[1]李学勤,主编.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4:402.
[3]杨伯峻,主编.经书浅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0.
DiscussionontheFilialPietyofThePietyScripture
ZHAO Jun
(Hebei Radio &TV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80,China)
ThePietyScripture(Xiao Jing),as the pre-Qin classical Confucian works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filial piety for the first time for its connotation,content,function and promotion.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that people of different classes should perform their “filial piety”,and the unification of loyalty with filial piety.Reexamination ofThePietyScripturereveals that it has obvious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and historic limitation for the “filial piety” it advocated.However,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filial piety are still indispensable.It opposes the irrational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advocates “filial piety” focusing on living people,and expands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from the parents to the state,emphasizing the exemplary role of enlightenment and self model.
ThePietyScripture;filial piety;filial piety for each class;moving filial piety to loyalty
2017-10-22
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孝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普及》(201701819)
赵君(1977-),女,河北沧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及汉文化研究。
B823.1
A
1008-469X(2017)06-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