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政党认同

2017-02-23王振

关键词:政党红色中国共产党

王振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教务科,上海 201901)

红色文化与政党认同

王振

(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 教务科,上海 201901)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是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缩影和见证,体现了党的政治诉求与中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一致性,是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文化基础。红色文化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源泉,是政党认同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要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厚植政党认同的文化根基。

红色文化;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也包括对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革命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特殊构成,它的形成是党和人民长期摸索、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强化政党认同的强大精神支柱。新时期,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夯实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文化基础,对于构建政党认同,扩大党的民意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一、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根据地、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表现形式,“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的有机统一体,其核心是红色精神”[1]。

(一)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12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抱负和政党纲领而努力奋斗的文化结晶,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执政地位以后,红色文化成为党和人民鱼水之情和血肉关系的有力佐证,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红色精神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和政治理念,塑造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价值评判和政党观念,深刻影响着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基础,有利于强化对党的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认同。

(二)红色文化的理论性

从红色文化的生成路径来看,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是交叉融合、高度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采取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战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节节胜利,红色文化就是在这种斗争环境下孕育出来的,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指导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早期革命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理论的重大飞跃,使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后,重新焕发生机,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历史进程的两种主要形态。可以说,红色文化是文化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的红色文化。这种本质性决定了红色文化在政党认同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理论优势。

(三)红色文化的精神塑造性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代表了共产党人绝不动摇的理想信念,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操,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和价值对于教育、引导、塑造党员及群众的党性和精神意义重大,能够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同时,在新时期积极推进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红色精神有利于改善社会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207,塑造人民的精神风貌,改变社会风气,引导社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红色文化在政党认同中的价值表现

在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长期考验,这种认同有着坚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根源存在于红色文化中。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石

判断一个政权是否具有政治合法性,关键在于民众是否信任、支持和认同,“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4]5。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一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共产党执政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红色文化的生成实践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人民的最优道路,构成了党执政的外在有效性;红色精神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追求和政治品格,形成了人民对政权的内在信仰和信念的坚定性。不仅如此,党依然不改初心,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做出了大量改革和努力,进一步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红色文化的传承是稳固政党认同的关键

红色文化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成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欺凌;红色文化的人民性,使饱受压迫和奴役的中国人民挺直了腰杆,最终翻身成为国家政权的主人;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成为执政党,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继续发挥着对政权的正向支持功能。中国共产党冲破艰难险阻,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红色文化也成为坚实的纽带,牢牢地把党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攀上新的高峰,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红色精神继续跨时代发展。

红色文化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信仰寄托和精神支柱,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精神纽带,任何时候都不可抛弃。当前,世情、党情、国情都面临着多重不确定因素,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是团结党和人民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举措。

三、传承红色文化,厚植政党认同的文化基础

文化对政治具有负向的消解功能和正向的支持功能。就正向意义上的红色文化而言,它有利于塑造社会成员的正确政治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对政治权威和政治秩序的认同。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即是扩大文化的正向支持功能。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厚植政党认同的文化基础、坚定对党执政的认同,意义重大。

(一)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

红色资源的最大作用是思想道德引领和教育感化作用。红色资源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既有一般旅游资源蕴含的吸引力,还有其他资源缺乏的红色精神底蕴。为此,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独特性,在挖掘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它们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内蕴的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和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正能量。为此,要把红色资源的独特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充分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先进性和文化性的文化资源和红色品牌,拓展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同时,提高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并对重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筑牢红色旅游的正确政治方向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更是一种高度的政治现象[5]63。红色旅游的发展程度,反映了公民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史,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6]。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必须坚持政治性这一根本政治方向,在旅游中着重传播党的政治意识,深度挖掘当前政治行为的历史渊源,从上层建筑的高度调节社会精神生产,引导公众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旅游受众在成长过程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角色,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搭建思想建党的党性教育平台

在意识形态多元复杂的今天,党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从形式和方法上加以创新。将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思想建党的创新之举。第一,搭建党的奋斗历程教育平台。在党员干部培训的过程中,把理论学习和革命老区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给党员以思想上的升华和党性上的提高。第二,搭建党的建设经验教育平台。通过对红色历史文物、文艺作品、党的重大会议录音、留存照片等的观摩和参观,使党员对党的重大决策和新中国的建设史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不忘历史,反思现在,开创未来。第三,搭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平台。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和其他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物化形式,这就要求红色参观和考察一定要与其他类型的旅游区别开来,重点突出主题主线和红色背景。同时,要加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再现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

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永葆党的先进性,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强化对党的认同,都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特有魅力。新形势下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契合了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更高的政治要求,必将助力于党的建设开辟新的伟大征程。

[1] 马静.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现机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6(8):182-186.

[2] 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RICHTER L K.The Politics of Tourism in Asia[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6] 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5-17.

(责任编辑:李翔)

Red Culture and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WANG Zhen

(Party School of Baoshan District Committee of CPC, Shanghai 201901, China)

The red culture is a kind of special cultural form.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as well as the epitome and witness of the unity and strugg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CP) and the people with CCP as the leader. It reflect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CCP′s political demands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it is the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CCP′s long-term governance. The red culture creates the source of the governance ideology legitimacy of the CCP and the strong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political party. Therefore, we must vigorously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culture, and set the cultural base of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red culture;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heritance

2017-03-28

王振(1989—),男,河南正阳人,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05

A

1008—4444(2017)04—0041—03

猜你喜欢

政党红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