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研究
2017-02-23蒋凤丽
蒋凤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研究
蒋凤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心理资本是职业发展教育要提升的核心资本,对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应在自信、乐观、希望、韧性以及教材编写前瞻性、课程设计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路径选择。以心理资本为视角,关注人的内在素质,激发人的内在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提升人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特质,实现人的更好发展,是在“双创”背景下通过教育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途径。
职业发展;心理资本;改革创新
1 职业发展教育与心理资本的内涵
1.1 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整合各类资源,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环境和职场的认知,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从而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全面的自我认知。全面了解社会和职场环境,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并结合职业测评工具和咨询服务做好自我评估。二是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了解职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所学专业与想从事专业的关系,考量个体特质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三是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结合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制定适合自己学涯发展的短、中、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分析和把握内外发展环境的优劣势,制定合适的职业实现路径。四是实施行动计划。职业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靠实践来保障,即首先要制定翔实的行动计划,其次要确保每项目标都要落到实处。五是对活动计划进行适时反馈。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进行调整、评估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持续发展服务,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心理资本的内涵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路桑斯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他指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叫心理特质。长期以来,心理资本有状态论和特质论的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同时具有状态论和特质论属性的综合论,其可开发性体现了其状态性,其稳定性又表现出特质性。因此,近年来综合论的概念被大家普遍接受。心理资本是超越一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概念的具有开发性、持久性、恢复性、可积累性等特征的隐性资本。心理资本支配着一个人的状态并体现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个人发展中,心理资本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心理资本的强弱将影响到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资本通常以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程度、希望、乐观、积极和坚忍不拔等为特征,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开发,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动机,积极做事,提高工作绩效。目前的研究基本上从自信、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个体或组织的心理资本,并针对以上四个维度进行干预和开发。
2 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
2.1 理念现状
职业发展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课程在各高校普遍开设,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开始的。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首次以教育法规的形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期初,只是开展就业指导,作为应急之策,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化就业。随着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靠临时性进行浅层次的就业指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职业发展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处在初探阶段,学习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成了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主流。这种拿来主义在学科建设初期确实为我们开阔了眼界,提供了借鉴,在学科理论支撑方面为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尤其是生涯发展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践方面,国外的小班化、个性化教育,系统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很难适应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再加上我国对职业发展教育在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很多高校课程开展得有名无实,政策文件棚架现象严重。尽管这些年国家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提高了就业质量权重,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隐性成果,未必成为领导关心的重点[1]。这是当前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领导者不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去重视该学科,很难在资源方面给予倾斜。
2.2 课程设计和教材现状
职业发展教育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指导性文件。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要求的通知》之后,国内的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文件虽然要求高校以必修课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师资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必修课有名无实。现有教材基本上是以引进西方理论为框架,以理论为主,以学校自编教材为主,缺少省级统编教材、按学科分类教材和国家级精品教材。虽然部分教材结合我国毕业生实际有案例分享,但多数是过时的案例,很难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一方面由于教材本身缺乏可读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不能深入讲解,现有的职业发展教育教材基本上成了摆设。因此,出版符合我国国情、分类别、全国性的精品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2.3 师资队伍现状
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不容乐观。根据最近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八成的高校具有专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师,其中专职人数一般是3—5人,有教研室的高校,专职人数相对多一些。随着大家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高校专职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从量上讲,现有专职教师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部要求的课程开设需要;从质上讲,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专业化素质无法满足授课需求。从某种意义上看,师资队伍数量和素质制约着我国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多数高校没有教研室和职业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教师多数是由与学校思政教育有关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等兼任。近年来,职业发展教育出现“马太效应”,越是好的学校越重视职业发展教育,机构越健全,人员专兼职比例搭配越合理,且都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形成了梯队;反之,一些地方院校,由于近年来生源下降,领导将重点放在招生上,无暇顾及职业发展教育,出现人员缺乏、机构不全、经费紧张等疲于应付的局面。
3 职业发展教育革新的路径选择
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所包含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以及大家所认可的感恩、宽容等心理特征,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2]。美国心理学家路桑斯认为,要在未来全球性的“市场空间”中通过“人”来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投资和开发心理资本。由此可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功就业、快乐置业、幸福生活的职业发展教育,更应该将教育的重心向提升学生心理资本这一能有效实现其发展目标的投资上来。
3.1 理念革新路径
理念是制定制度方案的先导,是保证行动方案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只有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才能快速有效地推动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1.1 确立自我效能在职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自信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是促进大学生挑战自我、敢说敢行的动力,同时也是对自我进行全面评估的自我体现。自我效能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是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第一步时写在脸上的简历,是在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并相信自己的能力能从容面对就业中的各种挑战,而不是盲目地自信、自大和自负。大学生自我效能是在不断尝试自己想法,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必须确立自我效能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使大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入职和工作中的各类挑战,顺利就业。
3.1.2 重视希望和乐观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重建动力机制。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会出现无目标状态,失去动力,此时确立目标构建动力机制,增进希望,开发乐观,显得尤为重要。Snyder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是一种动机状态,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通过路径选择反复推进目标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积极归因状态。充满希望的个体会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克服路径中的障碍,并且结合实际适时做出调整,并以积极的心态解释困难[3]。Seligman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乐观的归因风格,能使个体在职业发展中对遇到的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将可改变的因素内外有别地加以区分,并保持快乐的风格面对发展中的人和事,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排除心理障碍。
3.1.3 提升韧性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权重
当前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中,没有对韧性进行专题讲解,而是把它作为心理调适内容加以介绍,并没有作为一种能力素质进行培育。在理念上应重视以下3种能力:一是克服困难、化解危机的能力;二是抗压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三是遭受挫折,快速复原的能力。通过理念的转变,使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提升问题化解的能力,尽量不让问题出现;一旦出现问题能从容应对,减少对自己的伤害;无法避免遭受挫折时,能让自己快速复原,保持积极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大学生在求职应聘、初入职场、职业倦怠时,主要依靠心理韧性来克服,要想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提升韧性是题中之意。
3.2 课程设计革新路径
大量研究证明,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会起到明显效果,根据路桑斯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基于心理资本对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进行革新,需要在教材选用、课程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3.2.1 教学大纲设计要有前瞻性
现有职业发展教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同质性严重,虽然分行业大类的教材层出不穷,但缺乏创新。一本教材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实际收效甚微。因此,改革课程首先要对教材提出统一要求。在改革教材前,有必要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突出大纲在教育教学中解决根本问题的纲领性作用。改革应突出前瞻性、预判性,尤其是在核心领域,更应在改革中凸现出来。心理资本正是具备这种特质的内容,基于心理资本的视角进行改革,能在解决大学生当前就业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2 课程编排要突出可操作性
现有教学要求提出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与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但缺乏可操作性和合理的评价机制。基于心理资本的改革,充分结合心理资本的提升措施,结合本土化实践,以实践为主题的体验式学习为方法,这一提升计划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适合人才成长规律。基于实践提出分阶段提升计划:大一注重自我认知,全年开展以人物访谈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本我”;大二了解职场,开展职业访谈,寻找和自己理想职业相关或相近的职业人物深入访谈,了解“理想之我”;大三专业实习,认识职场,了解“现实之我”;大四就业、升学,解决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4]。以分年级开展教学实践,以体验式学习为方法,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全程化教育内容进行跟踪记录,并且形成可量化的、分解到每月及每周的实践体验,最终作为课程考核内容。
4 基于心理资本的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根据教育路径设计,结合近年教育教学实践,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求职就业中出现的缺乏自信、认识感性化、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可通过心理干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提升大学生群体在自信、希望、乐观、韧性等维度的心理品质,最终使他们实现顺利就业。
4.1 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巩固自信
自我效能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检验个人能力素质的场所,个人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或者人生目标必须与当下和将来的环境相匹配,对于未来必须有前瞻性认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发展重点及总体价值取向。了解国家总体规划,才能胸中有格局;了解区域发展计划,才能心中有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自己目标行业的前景,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定位等,将自己的目标和未来形势连接起来,通过人物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对自己兴趣特长的再认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通过人物访谈、职业体验、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巩固自信。个人切身的实践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愉悦感是自我效能提升的最佳途径;他人经验和榜样力量,特别是可借鉴、模仿的榜样力量,对个人自我效能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对个体能力和实力的肯定,能使个体自我效能得到加强;良好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生理状态,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青年人更应保持自己的锐气,在实践中为自己设计合理的目标,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实现,通过反复实践,使自己的职业胜任力得到提升,信心自然得到提高。
4.2 设置目标路径,强化希望
希望是目标的导向,目标是希望的核心。希望是指在职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个人是希望成功的载体,充满希望的人内心强大,会把眼前的困难当作挑战,并且选择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选择合适的路径去实现目标。设置目标是希望呈现的第一步,是主体达到希望的先导,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目标的设置和管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目标设置应该是具体的、可量化的、可实现的,目标过低即便实现也会缺乏成就感,目标过高无法实现会让个体有挫败感。只有不断地设置合理目标且不断实现目标,个体才能不断接近希望的状态,不断增进希望。在目标实现过程中,要因地、因时、因人调整实现的路径。在不同要素的组合下,实现目标的路径必然是不同的。大目标、小目标、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其实现的路径有别。因此,在科学制定目标的前提下,个体应不断调整路径,分解目标,促使目标按照希望的方向不断推进,一步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进成功的体验,开发希望,使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
4.3 积极归因,开发乐观
乐观的品质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能对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并积极归因。乐观还是一种归因风格,是把成功的因素归因于自身素质和长期持久可开发的原因,而把不利因素和失败的事件归因于外在的、即时的、情绪化的原因。在当前形势下,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介绍方法,而且还要在身体力行和言谈举止中传递乐观自信的信息,对当前的形势能够客观积极的归因,发挥好教师在课上和课下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首先,面对当前就业形势能客观评价,让学生对未来满怀期望;其次,以正面典型案例激励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另外,对学生要加强训练,尤其在校期间,要让他们敢于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检验自己的能力,通过组织一次班会、参加一次研讨、参与一些研究等,让他们在做事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提升自己阅历的同时,开发自己的乐观品质。
4.4 克服困难,增强韧性
大学生无论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入职后都会面对各种挑战,当大学生遭遇职业倦怠和职业困惑时,主要依赖于自我调节,即坚强的韧性来解决。路桑斯将韧性定义为,“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现今流行的“逆商”强调的内容能帮助解释韧性的概念。逆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逆商强调个体的反应,而韧性则强调反应结果。当代大学生无论就业还是创业,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理论知识有多好,实践经验多丰富、技能证书有多少,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的态度、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受挫后如何快速复原等。因此,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师包括其他专业课老师和管理人员,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韧性作为提升就业者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重要内容。首先,可以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以主题班会形式分享挑战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客观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形成苦难是成长财富的观念;其次,开展个体和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有个人需求和共性问题的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再次,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拓展训练,对人的韧性的开发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训练个体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能力,能有效帮助个体在就业和创业中规避风险、化解危机、快速恢复。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要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和承担破解难题的教育责任,而且要构建起能够为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开发潜力的职业发展教育模式,使职业发展教育成为破解难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在确立职业发展教育是为人的持续发展服务这一理念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理想、乐观、积极和坚韧的职场人和创业者。
[1] 赵海莹,骆雁南.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90-94.
[2] 姜微微.论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高校职业指导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4(3):32-36.
[3] 王尧骏.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0-104.
[4] 赵志伟.金融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管理工程师,2015(6):43-47.
PROBE INTO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JIANG Fengli
(School of Software,Henan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stitute,Zhengzhou 450046,China)
Psychological capital is the core capit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eer development.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materials,teachers and teaching philosophy,the paper holds the idea that a path choice can bemade in aspects such as confidence,optimism,hope,toughness,and compilation of teachingmaterials,the opera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so on.
career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capital;reform and innovation
G711
A
1673-1751(2017)01-0106-05
2016-10-26
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心理资本的视角”(2017-ZZJH-215)
蒋凤丽(1981-),女,河南永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