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商榷
2017-02-23吴玉琨
吴玉琨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商榷
吴玉琨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孔子甚或全体儒家的核心思想确乎是仁与为仁的问题,但仁作为万物一体的总体并非价值最后的实体性存在。万物同体作为一种心性观念上的价值同构,不等同于万物一源的本体论存在。仁最终的归旨落在心性上,这即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本体论补充,也是使得流于世俗价值表面的仁得以在本体上找到归宿并在中国哲学进程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儒家的仁学并非建立在“以对方为重”的基础之上,他者是一个不稳定的实体,从根本上也无从建立。儒家的忠恕、克己工夫都是建立在自我修身诚意的基础上的。
陈来;《仁学本体论》;心性
陈来先生有感于世界道德与儒学的没落,发挥极大心力密察洪放、通览中外,试图重建儒学本体论,对于儒学的复兴实际上是一件有极大意义的事情。但于体系结构构建多有缺憾,且许多关于仁学的根本性理解“异乎吾所闻”[1]P175。本文根据陈来于2014年《文史哲》发表的《仁学本体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观念上的商讨,希望能够有补于当今儒家仁学本体论方面的价值构建。
一、万物一体的总体与实体
陈来以二程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P65开篇作为全文的根本基调,但是“仁者”或许只是一个总体的个人实体,并非以“仁”为本体论意趣。在二程看来,“仁”从来不是一个实体性的本体存在,只是一个社会价值规范。“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3]P11天下国家的正理公义就是仁,仁就是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而失去正理和秩序就是失去了仁。如此看来,仁也只是社会价值的片面性因素,并不能涵盖掉整个的同一。在他看来仁的本体论是两层的本体论,至于“与物为两”的“分”能否作为最终的价值本体的“一”作者没有讨论。“李泽厚只承认前者即总体的本体义,熊十力只承认后者即实体义。吾人则兼予肯定,在这个意义上,本仁学本体论亦是两层本体论。”[4]P53本体论说到底是关于世界宇宙来源的根本问题,且不论两层的本体论能否成立,在对“仁”的形而下论述中作者认为“俗语谓‘待人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此春天般的温暖态度即是仁。”[4]P56仁只强调世俗性的片面性价值。既然仁是宇宙的全有,宇宙的本体,那么何止和煦的春天,夏之灼热,秋之萧杀,冬之死寂,好像都被排除在了仁之外,如此怎么可以做全有、大全的本体。对于形而下的实践价值理论不论;在形而上的逻辑上,他认为万物一体的总体就是仁体,但一个根本问题在于“仁体”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并不是最终的根源性实体,也即本体。
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其核心思想是“仁”与“为仁”。但是孔子自身就有理论上的重大缺憾,劳思光先生在论及孔门学派的遗留问题以及哲学体系上的缺憾时指出:“但就纯哲学问题说,则此一切肯定能否成立,必视一基本问题能否解决,此即‘自觉心’或‘主宰力’如何证立之问题。”[5]P116孔子不能解决“仁”的来源性问题,在哲学价值上也即是“仁”与“性”的关系问题。孟子完善和补充了孔子“仁学”的体系缺憾,由此“仁”才有了哲学来源上的归属,这一点也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继承。陈来认为“仁”自己就是本体性存在,而不依赖于孟子所构建的“心性”来源,这是值得商榷的。在文中他继续指出:“理与气乃仁体大用的两方面,而皆非仁体。”[4]P54不知这里的“理”与“气”是否与程朱理学的“天理”和张载、王夫之的“气学”是同一意涵的“理”与“气”。如果是,“理”在程朱理学中是“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6]P4的先天存在,“仁体”如何能够凌驾于“理”与“气”作为亘古亘今的绝对存在,他并没有论证。
陈来在李泽厚与熊十力的观点之上,认为“本仁学本体论亦是两层本体论。”[4]P53其实质上并不是两层本体论,只是体与用两个方面。他对此似乎也有所认同:“论先后,第二义为先,论轻重,第一义为重。”[4]P53如此看来,他的“仁学本体论”只是将熊十力的“体用不二”冠以“体用皆为仁”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李泽厚所谓的“情本论”到底在哲学的归旨上能否存在不得而知,或者只是一种以人情为出发点的认识论,并非哲学归旨上的本体论。“情本论”如果成立,是否又有“礼本论”“诚本论”“敬本论”“义本论”以及他所谓的“仁本论”存在呢?这些无大必要存在的“分”是否又是儒学传统心性之学的遗响呢?况且,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也只是认识论,并不是本体论。他在此基础上添一个“仁”字建立“仁学本体论”似乎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陈来认为:“极为极至之言,本体为最终极之实在,故亦可称之为极,故仁体也可称之仁极,仁极即是太极,仁极亦是人极。”[4]P42以这样的逻辑类推,恶之极是否为太极?如此这样,任谁便黏连出一个字来,都可以作为宇宙的本体了。
二、仁体的翕辟与规范价值
在文章中陈来继承熊十力关于翕与辟的思想来肯定“和”的极大价值。在今天看来“理一”即是“和”,也即是“翕”;“分殊”即是“辟”,也即是“阳明刚健、开发无息”。[4]P53陈来的本意与朱熹的本意都是相通的,都是肯定此岸的世界价值和伦理规范。他认为“翕是对一切分散力量的否定,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和内部秩序的力量和特性。”[4]P53翕,并不是对一切分散力量的否定,是一切分散力量的原始状态。在未有一切分散力量之前,原来就有了这个翕。比如“理一”并非是对一切“分殊”力量的否定。陈来还认为:“如果宇宙以散为主,这个世界就无法成立、无法存在。”[4]P53究其道理而言,正是由于辟与散,才形成了宇宙,才有了这个世界与社会。不然翕做一团,本来是宇宙精神的一个实体虚影,成就什么宇宙世界。当然,翕在世界形成之后仍旧有其重要价值,这个世俗道德的价值是在世界成立之后发生的。
“除翕辟之外,还应联系生灭。”[4]P54在此,陈来似乎把翕辟和生灭二分了。生灭不过是翕辟的一种具象化存在,并非在本质上有别于翕辟。翕之中原有辟的种子所以能发散,辟之中原有翕的力量所以能生成,及至那辟的力量燃尽了也就归于死灭。当然陈来体察洪放最终的归旨还是在现实价值的儒家价值观重建上,这个重建的标准他选择了“同一性”和“整体性”。他在文中认为“仁”的重要表现即是“生”,“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7]P2371也认为“生是对死气沉沉而言,对死板和机械而言。”[4]P54但若是过于强调作为背景性存在的一体性与和谐性,独立精神和个人最后的精神家园会否毁于一旦,不可得知。但是公共化的对仁共体的体认的“生”并不会与死的死气沉沉相对,它们本是一样的。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传统“理学”的桎梏早已经在历史上呈现无疑。是否我们今天进入了现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还要走回头路呢?当然,“仁学本体论”融入时下流行的名词概念,对此一些学者也指出“新四德的提法是否过分迁就时下的一般取向了。”[8]P35即使这样,融入新内容后的作为强调“仁”的同一、同有的思路来说,又再次会形成封闭的、排斥的内部同一系统,这对个性、自我精神仍旧是一种漠视。“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7]P2371由此看来人人必有一仁,每人对于仁的理解范式并不是相同的,这既是情之使然也是真实无妄的道理。文中陈来对熊十力有很大篇幅的论述,熊十力所主张的是“事事无碍法界”,是人人有的一个太极,人人认识的一个不一样的“北京”。他认为的“如礼本身即是天人合一的”[4]P56,在二程看来,“义训宜,礼训别。”[3]P23别差等者,礼也。孔子与儒家的礼从来不是天人合一,在孔子哲学突破之前的原始巫术时期祭祀礼才确乎是天人合一。
陈来颇为重视“仁”与“心”与“气”的关系问题。在“仁”与“心”的关系问题上,伊川认为“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阳气发处,乃情也。”[3]P22这里的“仁”是作为“生生”的一种动态趋势,是一种向上萌发的变化状态,这种状态性的存在基本不能作为本体的根源性存在。陈来认为朱熹晚年非常重视“仁体”,这种认识颇有点像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认为朱子晚年归于心学一样难以让人信服。“朱子晚年以仁为生气流行统体的观念甚有价值,开辟了仁体建构的新方向。明代以来,以心为本体的唯心论大盛,但心和物都是大用流行的现象,不能独立为本体。”[4]P57既然心与物是现象与质料,仁是否也是从属于质料的质料呢?或者独然超化化身为一“理”,这样“仁本体”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与程朱理学的“理本体”是否具有重叠性,“仁”又是否是“理”的映射,也即“仁为理影”。陈来积极吸收心学、气学的思想构建“仁学本体论”,“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9]P124又有“从而仁体可以超出心体而成为宇宙的本体,从而超越心学而走向本体的仁学。”[4]P43“气”打通了心外物外,根据陈来的价值假设,仁是在王阳明心学的背景下,借助气的连通性沟通,如同得以释放掉的魔盒里的神秘精灵似的展现了全体的形象。这是“气”对于“仁体”生成的价值假设,但他后文又提到:“我们今天来看这个问题,不必再以气作为载体,而可以直接肯定本体、实体的概念义建立仁本体。”[4]P43至于沟通心内物外的气,如何今天就不用了,陈先生没有谈及。但可以肯定的是,仁更多的只是一种价值规范。他构建“仁学本体论”的目的即在于现实世界的和谐和秩序,这是“仁”的实用主义价值,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如“论轻重,第一义为重。”[4]P53
三、为仁由己与他者优先
陈来强调“仁不是自我中心的”[4]P59,是他者优先,对方为重。但是,以个人心性为出发点的“仁”必定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也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为学由己的。孔子认为“为仁由己”[1]P125,仁的实践和修养是自我修为的提高过程。孟子认为“求其放心”[1]P312,自我上达的过程即是自我意识之内的义理昭明。朱熹也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7]P2371仁在实践性中的表现或许是他者优先,但这只可看做是一种存在的表象,真正的体察精进在于自我修养工夫的提升。仁者必须或者首先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没有对仁的智知如何行仁,没有自身的诚意、正心修身如何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陈来认为:“仁是相恕,恕是他者优先,体察他者的要求。”[4]P60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1]P71恕是建立在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以他人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自己的修养到了就如此了。儒家传统的心性论必定建立在自我中心上,这是个人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是“困而学之”的过程。并不是建立在以他者为重的基础上的,如此他者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实体,从根本上无法建立。儒家的忠恕、克己工夫都是建立在自我修身诚意的基础上的。
“仁学本体论”的构建多次引用《西铭》作为天下一体的论证,陈来自己也说:“这种共在说到底还是个人主义的,与儒家的人我一体说差别极大。”[4]P52其实,如今说的儒家都是混说,可以认为儒家是在宋代出现了两截。上者为先秦儒学,下者为宋明儒学。甚至可以说先秦儒家从来不是人我一体的,对此孟子早就批判过。墨子讲兼爱,兼爱就是天下大同;庄子讲大道,大道的表现就是物我一体。孟子拒斥杨墨主张爱有差等。只是后来《西铭》一出,糅合了许多佛道思想,使得儒学不再是先秦儒学的本来面貌,开始呈现出本体论上的端倪。陈来以《西铭》为重要根据,认为天下万物一体,都是一个仁体。那么以此推论,既然万物确乎是一个一体圆融的存在形式,为何单独以他人优先,不是应该一视同仁,均等齐观吗?他的论述没有触及这个问题,此与彼确乎齐一,却厚彼薄己,自损利人,恐非传统仁学的旨趣所在。
仁学的修养是建立在自我心性的基础之上的,也并非以他者为重,他者优先。在仁者看来,不论他者是谁,帝王将相也好,黔首白衣也好,该仁何当去仁,该义何当去义,不以他者的变化为转移。况且,以陈来的他者优先来看,在没有他者的情况下,《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诚意慎独工夫好似都无事可做了。朱熹在子路、颜回的比对中认为,“然子路做底都向外,不知就身己上自有这工夫。如颜子‘无伐善,无施劳’,只是就自家这里做。”[10]P750仁学的实践是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是在自我中心的基础之上或许体认到万物一体,爱人如爱我,而绝非以他者优先的绝对利他主义,这并非儒学的精神所在。
四、总结
仁作为万物一体的总体存在,最终的归旨落在心性上,总体自身不能成为本体。在现实经验中,仁只是世界价值的片面性肯定并不能统摄万物万殊的全有。在翕与辟的关系上,翕是先天性存在,辟是形成宇宙的主导性趋势性因素,个体性存在是辟的必然结果,翕成为背景性存在。为仁由己的仁学是以自我精神的挺立和功夫修养论的提升为基础的,儒家从未肯定以他者优先的外在价值为取向。为仁是自我内心戒慎恐惧体察到万物一体合当爱人如爱我,并非绝对的厚彼薄己,以对方为重的哲学意趣。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朱熹,吕祖谦. 近思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陈来. 仁学本体论[J]. 文史哲,2014,(4):41-63.
[5]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黎靖德. 朱子语类(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黎靖德. 朱子语类(第六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杨立华,赵金刚. 中国哲学再建构的当代路径——由《仁学本体论》展开的对话[J]. 哲学动态,2015,(5):29-35.
[9]王守仁. 王阳明全集(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黎靖德. 朱子语类(第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OnMr.ChenLai’sHumanityOntology
WU Yu-kun
Confucius’ core idea is benevolence. The final aim of benevolence is the mind,which is a supplement from Menciu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in the ontology and the root cause that the benevolence finds its home and develops continously in Chinese philosophy. Confucian benevolence is not based on "The other party is more important". The other party is an unstable entity and can not be set up. The loyalty,forgiveness and self-control in confucianist are established on the the base of self-cultivation.
Chen Lai; Humanity Ontology; mind
2017-02-18
吴玉琨(1992— ),男,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研究生。
B222
:A
:1009-5152(2017)02-0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