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行于其中
——论《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

2017-02-23刘钰琦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世人体悟

刘钰琦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石家庄 050024)

道行于其中
——论《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

刘钰琦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石家庄 050024)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命题,历代学者一直在苦苦追寻“道”的真谛,试图用具体而形象的手法来阐述玄之又玄的“道”。文章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反者,道之动也”入手,通过分析“反”字所包含的范畴:一是正反之“反”,一是返回之“反”,最终可以看出老子的“道之所导”和“反之所归”皆归于“自然”,而在“反”的过程中,“道”的足迹一直相伴而行。

老子;道;反;返

纵观老子《道德经》全书,不难发现老子思想体系并非只是玄而又玄的哲学思辨,其对生命的诠释、对人性的思考是空前的,寓至理于简言之中,区区五千余字包含了看透万事万物的大智慧。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学问,老子之学便是如此。老子将毕生学说都灌注在对形而上问题的讨论中,倾注着对个体生命的思考,所以将老子思想与自身的生命体悟相联系、印证,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为终极价值导向,而《道德经》中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对于理解老子之“道”与“自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研究者在分析“反者,道之动”的时候大多都是从“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角度去分析,但文章认为“反者,道之动”的“反”不仅是否定的反,而且还是返璞归真的“反”,返回原点的“反”。老子思想中强调辩证的目的也正是想提醒世人不要执着于对表象的认识,而是应该回归本真的状态,最终达到“自然”的目的。老子认为万世万物都应从“道”顺德,保有其自然本真,但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却并非如此,世人执着于对表象的认识,在固有的发展过程中变得强作妄为、机巧智诈从而迷失本心,也背“道”离德。“反者,道之动”正是老子给世人深刻的提示,超越现象的认识而了解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本质,同时老子也时时刻刻提示离道愈来愈远的世人,要不断地返本复归,归于自然本真的状态。下面将从“道”之动、“反”的含义、“道”之所导与“反”之所归三个方面论述“反者,道之动”,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老子之“道”。

一、“道”之动

《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P1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P11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P110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P117“道”为天地始、万物母、万物之宗、化生万物,这些章节都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作为本体,既是宇宙之本原、万物之根,同时也是万事万物不断生化和发展的原因。

万事万物生于道,在发展中又渐渐远离“道”,但最终万事万物复归于“道”,从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道”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独立不改的虚无存在,而是在万事万物生发的过程中不断向我们呈现的一种规律。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所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化是宇宙中一个根本事实,变异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2]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就是对此很好的印证。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的“动”势是什么?老子给出了答案:“反者,道之动”,一言以蔽之曰:“反”。

二、“反”的含义

历代学者对“反者,道之动”的注解中,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释为相反、对立面,即辩证的“反”。另一种释为“返”,即返本复归的“反”。文章认为“反者,道之动”中的“反”既包含对立,也包含了返回之意。而且无论是“反”还是“返”,它们有着相同的旨归,皆是老子将世人导向“自然”的终极价值。

(一)反——超越现象的思辨

刘笑敢在《老子古今》中对“反者,道之动”有一段解释:“‘反者,道之动’是哲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人生观察结果的一种抽象和概括。这既是对道的特点的描述,也是对人之价值取向的提示或要求。如果我们通常的、世俗的或常识的价值取向为‘正’,那么整部《老子》都反映了与之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反’的价值取向。老子的辩证法虽然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概括,有对世界普遍规律的关怀,但重心和意向却在于一种与世俗或常规不同的价值和方法。”[3]

刘笑敢说老子思想是反的价值取向,能从世人都忽略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事万物,看透事物的本质。但是文章认为老子所说的“反”并不单纯的与世俗相对,而是一种超越的“反”,这也正是老子独特智慧之所在。在老子看来世人在名分观念的支配下,执着于事物的形名,执着于对现象的认识,认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美就是美、丑就是丑、柔弱就是柔弱、刚强就是刚强,事物之间非此即彼。在这种名分观念、执着于现象的指引下,世人莫不竭力祈福、扬善、崇贵、争强,而避祸、惩恶、恶贱、不示弱。然而老子看出了世间事物所谓的正面和负面,并不是截然相对、非此即彼的两方面。《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1]P7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1]P55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1]P151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P85其中所说的,在“曲”里面包含了“全”,“敝”里面包含了“新”,“福”里面包含了“祸”,“弱”里面包含了“强”。万事万物都是在对立关系中彼此成就的,也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老子认为既然事物双方相互依存,就不能再执着于表面上对形名的分辨、对现象的认识,这样能使世人不再追名逐利、争强好胜,而是能够从大道“玄同”的角度来审视万事万物的发展。

所以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给世人提示了处世的方式不要执着于对现象的认识,而是超越现象而“反”。老子所说的“反”并非简单的、与世俗相对的反面,而是一种超越的“反”,老子以这种方式告诫世人不争强,但是也不是懦弱,而是合乎“道”的柔弱,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P120,如水一样,柔弱处上。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为”,但也并非是“不为”,而是合乎“道”的“为无为”,这是一种不强自妄为、自然而然的状态。老子通过“反者,道之动”希望能够达到“与物反也,乃至大顺”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倘若再进一步思考老子所说的不要执着于对万事万物表象的认识,而是认识到事物之正反之上而实现超越的“反”,这对于世人来说注定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人始终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不能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这就需要加之以“返”,在人生修行的路上不断“返”其根本。

(二)返——回归生命的体悟

“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不仅有正反之意,“反”之为“返”才是老子最根本的意图。“反者,道之动”竹简本中原作“返也者,道动也”,“返”,“还也”。王弼最早对“反者,道之动”的注解如下:“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动也。”[1]P1110

高下、贵贱、有无是三对相反的范畴,大多数人可能会说三对范畴是对立统一的,足以说明“反”是相反、对立的意思,但是王弼通过这几对范畴真正想说的是下、贱、无即为本,万事万物应有的一种姿态,所以他强调要返回于此,因为它是基础、是根本。“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矣”此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万事万物不断运动而又都能返回其根本,居处于无、下、弱,就可以包通万物了。苏辙对此注曰:“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4]王弼、苏辙等人对“反”的注解均有返回、复归、归根之意。《易·爻辞》中说“无往而不复”,即无往而不返。“往”之古义是离开开始地点的一种运动,“返”就是返回开始地点的运动。

关于“反”,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也有具体的阐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1]P62

关于“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在王弼的注解中可以了解“道”周行无所不至,周行无所不穷及,但无论如何其体不改,最终终将返回其本。无论是“反者,道之动也”,还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们都可以看出“道”的运动过程就是不断返本、归根的过程,“道”的运行具有循环返回的特性。为什么“道”会有这种循环返回的特性呢?我们知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化生万事万物,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但是现实中万事万物的存在发展,并不是一直遵循“道”,正如前文所说的世人并不能在大千世界中时时看透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是往往被现象所迷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渐渐疏离甚至背离“道”,越来越不符合万事万物之本性。所以“反”即是“道”的运动方式,其实也是归于“道”的途径,这一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和剥掉藻饰化、表演化的东西,返回到万事万物的根本,保持原有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由有到无、由动到静、由用到体,最后回归到老子所说的形而上的“道”的循环回归的过程。

理解老子思想中的“反”还应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老子所处的东周时代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大国“纵横捭阖”,小国“朝秦暮楚”,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老子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催生了“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故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1]P4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P183虚伪的仁义礼都是背离大“道”之后而产生的。老子所处的春秋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在老子眼中这是一个充满伪饰的无道社会,与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相去甚远。所以老子才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1]P45老子认为只有彻底否定、剥掉仁义礼等伪饰化的东西,从而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而民自朴”[1]P150那样大“道”盛行的社会。这绝圣、绝仁、绝巧的过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的过程。对此老子不仅仅基于对国家的思考,同时也基于对个体生命的体悟。人的婴儿时期无知、无欲、无求,能够保持天真无邪、自然而然的本真状态。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诱惑、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萌生各种各样的巧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1]P27这些会使人变得虚伪、奸诈,失去本真的状态。所以老子认为要“反”,不断剥掉一切伪饰、外化之物,露出素朴自然的本色,回到婴儿时期“无”的境界。

三、“道”之所导与“反”之所归

(一)返本归根,归于自然

“反者,道之动”无论是提示世人万事万物皆处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状态下,不要执着于对现象的认识、执着于事物形名二分,还是提示世人在人生的修行中不断地层层剥掉一切藻饰化的、表演化的外物,以求最终返归到本真的生命,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引导世人复归于“自然”的状态,即自然而然、自是其是的本真状态。在老子那里无论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P35中的归于根,“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P73中的归于婴儿,还是“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1]P31中的归于无物,最终返归的状态都是“自然”。“自然”是老子言“道”的价值导向所在,它意味着一切文饰、奢华的泯除,一切刻意、造作的消弭,一切机心、筹谋的摒弃之后的本真状态。

(二)自然而然,道于其中

“道”之所导、“反”之所归归根结底趋于“自然”的境界。对于俗世中被种种欲望、种种功名所累的人来说,在不断归于“道”的过程中剥落、摒弃那些欲求,返回于婴儿期天趣盈盈的状态,返回于自然而然的最初状态。这是我们以真切的生命相隔两千多年去感受老子思想的温度得到的生活的启发。我们也可以体悟什么是“道”,“道”不是我们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而是我们用真切的生命体悟去探索“反者,道之动”后,会发现“道”永远都在探索者追寻“道”的路上。我们在不断返还自然而然的本真生命的过程中,“道”一直相伴而行。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对于理解以“反”为主导的思辨方式和以“自然”为终极价值取向的老子思想精华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理解“反”的含义以及“反”之所归更好地体悟了“道”,“反”的思想能指导人们重新找回纯朴的本性,进而构建老子理想中大“道”盛行的社会,这与现时提出的“构建和谐和会”的思想不谋而和,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智慧,也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下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同时我们相信,用真切的生命去体悟两千年来依然存有温度的老子之“道”,能够给予人生更多的指点与帮助。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94.

[3]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72.

[4]苏辙.道德真经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

TaoisAmidtheWholeProcessofReversion:AStudyof“ReversionistheActionofTao”inTaoTeChing

LIU Yu-qi

“Tao” is the core concept in Lao Zi’s Tao Te Ching. Scholars have been questing the true meaning of “Tao”,and try to interpret it through specific language. Starting from the 40th chapter in Tao Te Ching,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revers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standing point and destiny of “Tao” and “reversion” is spontaneousness and “Tao” is amid the whole process of “reversion”.

Lao Zi; Tao; reversion; return

2017-03-05

刘钰琦(1993— ),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B223.1

:A

:1009-5152(2017)02-0042-04

猜你喜欢

道德经世人体悟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无私无畏世人尊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世人谓我念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