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必有方”注疏考辨

2017-02-23杜纯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远游常德论语

杜纯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游必有方”注疏考辨

杜纯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论语·里仁》篇中“游必有方”的“方”字不是常所、方向、方法之义,而是道、义理。“有方”即“有道”,要合乎人子臣属的常德大义。这种常德大义就是儒家的忠孝伦理。

远游;有方;孝慈;常;易方

《论语·里仁》第十九章记录孔子所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中的“游必有方”不好理解,症结在“方”的训释上。郑玄注:“方,常也”。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注。郑玄说得较简约笼统,后世学者对其理解、阐释存在歧见。主要有三种说法:

1.常所,处所。《论语注疏》邢昺疏:“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己,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设若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己于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也。”钱穆《论语新解》:“方,位所义。”

2.方向。朱熹《论语集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程树德《论语集释》:“《集注》以方向释之,虽不合古训,而意较醒豁,即所谓以理解经也。然《玉藻》‘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此方字作方向解,似较常训为优。”

3.方法。南怀瑾《论语别裁》:“我认为游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总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方’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味情揆理,三说都于文义未安。古人远游,无论游学、游宦,还是出使、商旅,不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去处。就如南怀瑾所说:“有哪一个人出门会没有一定方向乱走的呢?”特意强调远游要有一定的处所、一定的方向,完全是多余的,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如果只需把要去的方向和位所告诉父母就能远游,那等于无所限制了,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将“方”解释为安顿父母的方法,显然是增字为训。且有了安顿的方法就堂而皇之地远离父母,有点甩包袱的味道,也不近情理。谁都知道,再好的安顿也难以弥补未能躬亲侍奉的缺憾。要突破“父母在,不远游”的戒律,理由不可能这样简单,行为不可能这样轻率。由此看来,“游必有方”的本旨真意并未揭晓。

我们要从文化思想和文本整体上进行分析。儒家特别重视孝道,以“孝”为“德之本”“仁之本”。《孝经·圣治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论语》中孔子多次论孝,对孝悌提出了种种严格规范。要求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必须心存敬意,经常以愉悦的容色陪伴侍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本章所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种普遍约束的人伦箴戒。上古时期交通、通讯极不便利,路途艰险,咫尺天涯,远游常需经年往返,甚至数载难通音问。对父母不能尽心侍养,还让其忧心忡忡。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说:“假令父母得上寿、中寿,其尽养亦不过二三十年,否则十数年耳。多为一日之游,则少尽一日之养。况寿夭生死本属无常,偶违寒暑之和,保无风木之痛?……—自高堂之别,遂抱终天之恨,不孝之罪,百身何赎。及至葡蔔归来,不过擗踊哭泣而已,即令极意体贴,于父母所未了之事未了之愿一切了之,以慰先灵;而扪心自问,毕生果可无憾乎?”这段话语切情切理,感天动地。从这里可以感知,“父母在,不远游”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告白,而是沉甸甸的、关乎生死诀别的人性儆戒和伦理规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须远游,怎么办呢?孔子说:“游必有方”。顺其文意和事理逻辑推衍,孔子所强调的远游应有严格限制,应服从恒常的大道和正理。也就是说一定要有比“不远游”更充分、更正大的理由。考之于训诂,正相吻合。句中的“方”是道、义理的意思。“有方”,就是“有道”,要符合人子臣属的常德大义。在先秦时期,“方”训“道”是通训。《易经·系辞下》:“初率其辞而揆其方。”《逸周书·太子晋》:“方德不改。”《礼记·乐记》:“乐行而民向方。”《庄子·则阳》:“夫胡为于大方。”其中的“方”,汉唐经学家都注为“道”。宗福邦等编著的《故训汇纂》中列举了六十多例。《论语》的语用实例更能说明问题。“方”字在《论语》中单用七例,无一例表示方向、位所。其中用作宾语三例,把“游必有方”排除在外,另两例都是“道”的意思。“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进》)。前一例孔安国注:“方,道也。”后一例何晏注:“方,义方。”“义方”亦为“道”,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如《左传·隐公三年》:“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国语·周语》:“以殖义方。”《逸周书·官人解》:“省其居处,观其义方。”都是这种用法。

儒家历来倡导忠孝立身。为人子者要尽心侍养父母,不得远离。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君命国事,可“移孝作忠”。孔子说得很明确:“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学而》)。《孝经》中记录孔子语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而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鼓励士子建功立业,有经营四方之志。在《子路》篇中,当子贡问怎样做才称得上“士”时,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他不止一次谈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士”(《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以胸无大志、贪恋乡土安逸为羞耻。他为“有朋自远方来”而满心欢喜,并未指责众多前来求学问道的士子远离父母有违于孝。孔子弟子中,子张是陈国人,比孔子小48岁。子思是宋国人,比孔子小36岁。公孙龙是卫国人,比孔子小53岁。这些从别的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学生很年青,不可能都失怙无依。孔子收为门徒,还带领他们周游列国。《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孔子带学生到达齐国,听到丘吾子哭诉自己“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三国曹魏王肃早就指出《孔子家语》是伪书,此处记载不可信。一则不合孔子的忠孝伦理;二则孔子既准允弟子辞归养亲,当初为何要接纳他们呢?这不自相矛盾吗?

郑玄训“方”为“常”,是着眼于“常”的古义,并没有错。“常”在上古多用指恒久不偏的道德、法度和事物规律。其核心词义与“道”相通。先秦典籍中有不少用“常”表示常德、常道的语例。《逸周书·皇门解》:“苟克有常。”孔晁注:“常,常德。”《韩非子·忠孝》:“今夫上贤任智无常。”王先谦《集解》:“常,所谓常道也。”故而古代经学家既以“道”训“方”,亦以“常”训“方”。“常”与“道”用语不同,其意一也。邢昺将郑注坐实为“常所”,完全是一种误解。《礼记·曲礼》:“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里是说出游一定要遵循常德正道,行事一定要建立功业。士子出游,父母最为牵挂的不是你去了哪里、位于何方,而是你是否走正道、守规矩,会不会作奸犯科、遭灾罹祸。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论语》中得到证明。在《为政》篇里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惟有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耳。”皇侃疏:“言人子欲常敬慎自居,不为非法,横使父母忧也。”人子出游能敬慎守法,不胡作非为,免除父母之忧,就是恪守孝道。

程树德以《礼记·玉藻》中“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为依据,证明“游必有方”的“方”当作方向解似较常训为优,也是站不住脚的。“出不易方,复不过时”是用否定句的形式表达与“游必有方”“所游必有常”相近的意旨。这里的“方”字同样指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易方”,即不改易其道,不姿意妄为,而绝不是不改变出游的方向。父母年迈,不能跟随督励,士子远行能够不改变良好的品德操守,不逾越法度,免其深忧也。返还不超过原先约定的期限,能平安归来,免其殷盼也。

我们还可从上古其他典籍中找到“不易方”的应用例证。《易经·恒卦》象辞:“君子以立不易方。”孔颖达疏:“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道也。”《国语·周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非一般方面的坚守。只有循道不移才能够实现。《左传·襄公九年》:“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这里对卿、大夫、士、庶人、商工皂隶五类人不易方作出了具体说明,其基本内涵皆为不改变恒久的规范、准则。由此可见,“出不易方”与“游必有方”的语义指向是一致的,都是强调“道”的遵行与坚守。

[1]十三经注疏(整理本)·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OntheAnnotationof“YouBiYouFang”

DU Chun-zi

In the chapt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Neighboring the Virtues,the “fang” in “you bi you fang” does not mean a place,direction or method,but the moral principle and righteousness. “You fang” means the general righteous cause of being a son or daughter or a subordinate which is exactly the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Confucian culture.

travel faraway; righteous cause; filial obedience; general; change essential qualities

2017-03-13

杜纯梓(1952— ),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原校长,教授。

B222.2

:A

:1009-5152(2017)02-0039-03

猜你喜欢

远游常德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远游
父母在,共远游
在路上的梦工厂:“远游志”网络旅行杂志的众筹之路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