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弱化的女性:中国动画对儒家女性观的表达

2017-02-23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动画

单 娟

(青岛科技大学 传播与动漫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被弱化的女性:中国动画对儒家女性观的表达

单 娟

(青岛科技大学 传播与动漫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自中国第一部正式公映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开始,女性角色几乎是我国每一部动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亦是由彼时开始,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呈现出明显“弱势”形态。不仅在角色数量上少于男性角色,而且在叙事中的重要性也往往弱于男性的主要角色。动画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直接影响到少年儿童对于性别的认识和对女性的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性、合理性是对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追根溯源,这一弱势形态源自我国传统儒家女性观主导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对创作产生的影响。从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被弱化的现象入手查看其对应的儒家传统女性观,以得到中国动画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表达策略。这样研究的意义正是在于以策略指引正确创作观,为中国动画健康发展探寻一个可行方向。

儒家女性观;中国动画;女性形象;弱者形象

动画在我国一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的艺术表现形式,长久以来承担着寓教于乐的重要功能。其中传达的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们的意识,因此,动画创作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动画长久以来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弱者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个并不健全的样貌。

一、中国动画对女性形象的弱化塑造

在中国动画片中,居于弱势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这样两种表现:

(一)多数女性角色处于次要地位

女性角色很多时候出现在片中只是为了增添画面美感,或调节角色性别平衡,并无实际意义。如《大闹天宫》(1961)中王母娘娘身后的两位侍女,并无言语,亦无过多动作,但其女性的柔美线条与王母娘娘相呼应,形成一种美感。《骄傲的将军》(1956)中的舞女,以优雅的舞姿令将军看得如痴如醉,也令观众获得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这些角色像是“花瓶”一般,出现的目的即为装饰,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故事进展和人物塑造。有时,女性角色还起到衬托男性形象作用,如《崂山道士》(1981)中道士作法令嫦娥下凡为他们献舞,嫦娥的出现和翩翩起舞一方面显示了道长高超的法术,可以令仙人下凡,另一方面是男权的呈现,即女性在此只是他们娱乐的对象,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非重要之物。而《金猴降妖》(1985)中的白骨精,引发了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道德判断和能力对比,当她幻化为小寡妇时,猪八戒一脸谄媚、满心欢喜,而孙悟空则挥舞金箍棒要将其除掉,构成八戒的薄弱意志和浅薄功力同孙悟空的火眼精金、刚正不阿之间的对比。同女性所产生的诱惑力相比,男性自制力和法力的差异才是更主要的表现内容。而在近些年家庭题材动画片中,母亲多为家庭主妇形象,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中的围裙妈妈等,她们更是成为事业成功丈夫的衬托,心甘情愿成为丈夫们的“贤内助”,专心操持家务。

(二)在动画片中多由女性担任被保护与待拯救角色

中国大量动画作品中女性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塑造为令人同情的弱者形象,且大都是社会角色上的弱势形象。例如1992年的动画影片《莲花公主》中,莲花公主本是蜂后,但面对巨蛇对自己蜂巢的攻击却无力对抗,于是化身为女子形象进入书生梦境之中向其求救;2000年的动画电影《宝莲灯》里的三圣母,是爱上了凡人的仙女,其兄长二郎神竭力阻止并要拆散她们。同为神仙,她并没有选择自己命运和爱情的权利,天界规则的维护者铁面无私地对其进行残酷惩罚——强行拆散她与儿子沉香,压在华山之下。她的命运最终还是依靠年幼的儿子去改变与拯救。再到近几年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影视作品,其中的红太狼无论平时如何耀武扬威,遇到危难便立刻手足无措,哭着喊着等待平时被她打骂的灰太狼来解救自己,有时甚至向那群被她视为“食物”的小羊求助等。这些柔弱、无力的女性形象,在与不公的命运和突发的困难进行反抗时呈现出软弱与无助样貌。而她们存在于动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烘托男性,以《张飞审瓜》(1980)中的小妇人为例,她面对姚相公的调戏而无力对抗,面对诬陷亦无力辩驳,即便是最终张飞还了她清白,她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于是,一个弱女子在三个男性——抢夺者、伪证者、审判者——之间被当作战利品一般争来夺去,她自己不具备主动权,无法参与被抢夺、被陷害、被赋予自由这一系列过程,对自己的人身和自由缺乏话语权和决定权。而更重要的是,她的无力感归根究底还是对男性形象的烘托,即对反面人物男权力量的烘托,和对张飞智勇双全之形象的衬托。

从上述两种情况不难看出,中国动画对女性形象的表达是存在创作偏见的。她们或是如“绣花枕头”般纯粹装饰性的元素,根本不参与故事的主体叙事中,更不会主导事件发展;或是作为“被损害”“被拯救”的对象,承担着烘托男性主体的功能,自身却是无力改变剧中命运的存在。而女性形象的弱者化呈现在我国动画作品中已是长久而普遍的现象了,这些女性角色的弱者元素被不同时代的人物造型和不同背景的故事情节所包装,或明显或隐蔽地呈现在不同方面,对观众形成了耳濡目染的“熏陶”。

二、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儒家思想根源

探索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思想根源,需从历代儒家中的女性观看起。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注入到国家统治之中。至隋唐时期甚至将儒家思想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时至明代八股文的科举考试中将朱熹注解为标准答案等现象标志着儒家思想彻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但是,实际上几乎每一位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独权利益,分别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程度删减、篡改或歪曲,从而使其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这就导致经历时代变迁,儒家思想已与最初有所出入。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观被多次中断和打破,但是如今对中国社会、教育仍是影响深远的,并且多是被扭曲过后的思想。而中国女性观就是其中之一。

“阴阳二元之基本观念,始出于《易经》,后经孔子为之润饰而流传于后世。*林语堂:《妇女生活 新女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其初态只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观察到日月、天地、昼夜等二元对立的自然现象,后在提炼为乾卦和坤卦,并对二者赋予相对立含义。如乾为天,属阳,代表积极、进取、阳刚、力量。而坤为地,属阴,表示消极、退守、阴柔、软弱等。彼时尚未与男、女之对立相关联,女性被赋予“阴”之属性,使之逐步居于从属地位,实随孔子学说之进展而与日俱深。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三纲”里明确指出“夫为妻纲”,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又将董仲舒之学说予以复述和发挥,“阳唱阴和,男性女随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等,都反复重申了男女之间的主从关系。甚至出现了《列女传》(西汉刘向著)和《女诫》(东汉班昭著)等针对女性德行、礼仪等专著,进一步将对女性的苛刻要求发展和推动了下去,影响了之后的几个朝代。男性自此成为“顺应自然”的“国之天”与“家之天”,而女性被归位于国中与家中之的“地”位,代表着阴柔与退让、隐忍,是软弱和服从的象征。原本并无高低尊卑之分的性别,由此被男权社会赋予了特殊意义。以《女诫》为例,它“高度提炼了在父权和夫权面前的女性的顺从和自我抹杀*[法]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中国妇女》,赵靓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而此短书一直流传至今,竟成为千年来为人妻女者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如在“卑弱第一”中说到“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意思是古人生下女孩三日之后让她睡在床下面,将织布用的瓦砖给她当玩具。可是同时,男子则是睡在床上,以卿大夫用的圭璋当玩具。以此来告诫女性的卑微身份,以及与男性之间的不平等,且不平等是正确而自然的,所以女子应时时、处处以低姿态待人。作者作为女性,却将女子居于下位、弱位视为本分和常态,并劝导其她女性应同样要求自身,可见这男权意识的毒害已经深入到何等程度。

于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们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将女性这一“地”位不断“发扬光大”,以明清小说为例,《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中通过女性形象之扭曲与丑化可清晰感受到其地位低下和不堪,前二者却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被广为传颂,时至今日仍被改编与翻拍为影视剧作品甚至动画片,尤其是《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从第一部国产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到后来的《金猴降妖》,直至2015年新热映的《大圣归来》,《西游记》成为取之不尽的题材库,而其中的女性形象也都如出一辙般居于弱势。铁扇公主作为与唐僧师徒作对的反面人物形象,不顾人民疾苦显得可恨可憎,但是对她本身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想为儿子报仇却抵不过孙悟空,被丈夫抛弃也斗不过“小三”的可怜女子。而《大圣归来》中更为明显的体现出女性角色的弱势地位,首先,女性角色仅有两人,一个是话都还不会说的傻丫头,需要江流儿和大圣的保护与拯救。另一个是山妖,试图阻挠大圣、八戒却反被整的很惨。可见,在我国动画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并未随着时代发展和女性解放而得到改善,反而是将儒家思想中女性的“地”位、弱势形象应用至今。

此外,对于居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来说,很自然地被置于家庭之中,从事缺乏挑战性、竞争力和决判权的“内务”,成为“内人”。陈宏谋对“妇女”所下的定义:“夫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清]陈宏谋:《教女遗规译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由此指出我国一直赋予女性的三种主要身份,即女儿、妻子、母亲,皆局限于家庭之中。于是才会出现众多家庭主妇的女性动画形象,才会让《巴啦啦小魔仙》中的魔仙女王会在丈夫缺位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儿子——游乐王子,似乎只有拥有了母亲身份她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女性。未来魔仙堡的接班人小千,执意要去人类世界找寻自己的母亲,实现自己女儿的身份。似乎当女性被看作是人之母、人之妻、人之女时,她便不是与“男性”平等、对应的性别呈现,男性便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安全地带,稳居其“统治地位”。而家庭,乃至家族,从它出现那一刻起,便是以男性为标志、为本位、为组织因素的。家的秩序是严格的男性秩序,子承父位、子承父业、子承父志等一系列形容父子相继关系的字眼,体现的都是这一家庭秩序内男性之间的同性联盟统治原则。

可见,女性被置于弱势之位是具有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源头的,在男权社会对男性主权竭力维护下,“虽然儒家的礼教缺乏以神为中心的教义和教堂一类的组织,它的确也含有一定准宗教成分。它是一种建立在古代文本和相关的宇宙观念智商的终极价值之源,指导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美]季家珍:《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杨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巨大影响力,而女性长久以来被视为“对手”而从政策和教育的根源处受到排挤和欺压。这一状态体现在了儒家传统观念中,并逐渐因集体无意识而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并无错误的常态。

三、对中国动画女性形象塑造的建议

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曾说过一句著名言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成的。”中国女性的弱势地位是经过千百年来男权社会在歪曲的儒家思想统治之下形成的,动画中的女性形象亦是如此。中国动画最早追溯到1926年的《大闹画室》,之后十年时间里,近十部动画作品多是与社会时局相联系的短片。直到1941年的《铁扇公主》,才算是真正轰动世界的动画片,也使得动画这门特殊的艺术样式正式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成长。据笔者统计,自《铁扇公主》至2015年的《大圣归来》,知名度较高或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动画影视作品约六百部,经历了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片探索时期至今的商业动画时期。除去百部左右无明显性别指向的作品外,具有重要女性角色,或女性承担一定职能的动画作品约120部,具有女性弱者形象的有30余部之多。而与这些女性弱者形象相对应的强势形象,如英雄、拯救者等,则绝大多数是由男性角色来承担。这一状态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女性作为弱者,受到男性主导与压迫或需要男性拯救与帮助的“定式”。这种不健全的动画表达经过长时间积淀,将男尊女卑的病态理念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们内心,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形成成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极易受到外界传达的思想所影响。而动画片作为他们信任与依赖的主要娱乐形式,是极易形成影响力的媒介。正如曾有小学生在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会像灰太狼烤羊一样将同学绑起来烤。成人能够轻易分辨的是非观对儿童来说很多时候却都是模糊的。可以设想,如果动画中的女性表达是错误的、具有偏见的,儿童却将此视为权威和真理,那么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以错误观念去看待女性和审视男女关系,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母亲、姐妹、甚至对自身的评判都会由此产生变异。于是,儒家思想中的糟粕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的错误思想被不断巩固,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因此,在动画中对女性角色进行正确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而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从创作角度来说,第一,动画创作者们应该勇于打破传统的“集体无意识”,而坚持有意识地创作;第二,在叙事上平衡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叙事主导性与强弱关系,及时关注女性角色指代的寓意是否传递了腐朽或具有偏见的思想等,以从根本上改变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地位”;第三,努力尝试塑造多样化的女性形象,避免单一、固化的传统女性形象对观众认知的限定;第四,在人物造型设计方面也要减少男性欲望客体的展现,不仅要注意诸如大长腿、丰满的胸部、裸露的衣服等身体欲望客体形象,还要注意围裙、锅铲等对心理欲望客体的指向,即减少爱欲对象和家庭主妇等男性视角中女性身份的向往呈现。由此从创作上形成有益的、正确的情节构思和人物设计,纠正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根深蒂固思想。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第一,动画理论的研究者们应提升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第二,客观、理性地辨析“传统”文化中女性观在当下的价值,做出正确取舍判断,并进行相应表达,用理论引导大众的正确价值观;第三,总结已有动画作品中对女性表达的不足,指引创作方向;第四,大胆做出方向指引,以形成一定范围的讨论甚至争论,从而提升相关研究深度与广度。理论研究作为实践的基础和总结,有着不可忽视作用。而从创作到理论双管齐下,可以全面的、相互促进地端正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逐渐树立良好、正确的女性观,最终打破错误的“集体无意识”限制,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到的是,由于儒家女性观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已经历千百年之久,对它的改变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一过程势必是漫长而曲折的,但作为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动画创作者和研究者,是应该为此坚持与努力的。

[1] 林语堂.妇女生活[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2] [法]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中国妇女[M].赵靓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3] [清]陈宏谋.教女遗规译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4] [美]季家珍著.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M].杨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玉秀)

The Weakened Women Image: Expression of the Confucian Views on Women in Chinese Animation

SHAN Jua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Anim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Since the first official released animation film "Iron Princess" in China, the female characters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almost every animation. Also from that time,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Chinese animation show an obvious "weak" form. Not only the number is less than the male role’s, but also the importance in narrative is always weaker than the main men role. How to create the female images in animation will directly impact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ender and women. The authenticity and rationality will b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racing the origin, the weak form of women came from the impact of unconsciousness phenomen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views on women.From the phenomenon of weakened female image in Chinese animations to see its corresponding traditional female view of 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get the modern expression strategy of female image in Chinese anim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to guide the correct creating conception, and to explore a feasible direc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imation.

confucian views on women;Chinese animation;female image;weak image

2016-08-05 作者简介:单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动画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动画、电影、女性。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儒家女性观对中国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影响”(编号:1506201)成果之一。

J951

A

1009-9743(2017)01-0078-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1.015

猜你喜欢

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Mg动画在慕课中的应用及其制作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