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的思想蕴含及其当代启示
2017-02-23李向阳李孝阳
李向阳,李孝阳
(1.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政教室,安徽 合肥 230037)
曾国藩家书的思想蕴含及其当代启示
李向阳1,李孝阳2
(1.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政教室,安徽 合肥 230037)
曾国藩的家书凝结了他一生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齐家之道,是一部读书明理、修身、齐家、立业的宝典。在为学方面,他主张读书立志第一;学贵有识有恒,须勤做笔记;反对苦读死学,提倡趣味阅读;主张博览与专攻相统一,师友切磋与切己体察统一。在为人方面,他推崇敬、恕、劳、谦;重视自立自强;倡导知行合一。在齐家方面,他重耕读、行孝悌、讲友善、崇勤俭。曾国藩家书的思想对今人的启示在于:要重视家庭价值,从战略高度思考和筹划家庭建设;重视学风建设,通过读书实践砥砺情志;重视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建设,传承优秀家风,实现家庭永续发展。
曾国藩家书;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齐家之道;启示
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曾国藩,被誉为实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最高境界的古今第一完人。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对曾国藩评价不可谓不高,从毛泽东的笔记、书信及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深受其影响。曾国藩的从政治军、为学为人、家教教训等思想,都集中反映在《曾文正公家书》中。延安时期,毛泽东还曾向中共领导干部推荐阅读此书。此书是一部读书明理、修身、齐家、立业的宝典。
一、曾国藩的为学之道
曾国藩常年在外做官治军,在繁忙的政务和戎马生涯中,他一直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功能,致力于家庭文化的建设。论为学之道是他家书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书信都记录了他在博览群书、潜心治学的道路上的甘苦,并为诸子侄和后人留下了不少为学箴言。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1]45“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1]775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总的来说,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上,曾国藩重视志、恒、勤、专、悟。
(一)读书立志第一,志于明理传道
曾国藩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1]45。在他看来,为学必须要有志向:有人志在求取功名,建功立业;有人志在读书明理,学道传道;有人志在读书作文,陶冶性情。曾国藩对这些求学目的没有抽象地肯定或否定。就他本人的读书生活而言,最初他是为了求功名,考取进士之后他曾希望在古文上有所成就,后来随着视野的开阔、认识思考的深入及在鸦片战争后清朝社会矛盾激化的环境中为官的历练,他把学习重点转向了理学、史学方面,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深入研究戚继光、王船山等人的著作,并将所学付诸实践,办团练兴洋务,试图革新清朝军政局势,重整河山。在读书究竟是应志于功、志于道、还是志于文的问题上,他的观点逐步明晰:读书有助于事功、陶冶性情,但君子应志于追求终极价值,明理传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1]39纵然身居陋室,君子也应胸怀天下,有志于修德进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忧道之不行也,忧道不忧贫。也许是因为他处于动荡不安的乱世,不得已而选择从军,后虽得以拜相封侯,权倾一时,但他并不希望子孙从军从政,求取富贵功名。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1]775勉励儿孙在修身成己方面努力,学做圣贤之人。“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此二事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1]76他认为,读书不应存功利心,即使求功名,也要超脱功名,治学目的在于追求真理,明圣贤之理,以行圣贤之行。“尽管曾国藩所处时代与阶层的限制,对治学的作用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其积极、明确、为人生、为社会的治学态度超越了功名追求的狭隘。”[2]毛泽东曾评论说,曾国藩与宋代的范仲淹一样,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所谓办事即成就事功,传教即传道。
(二)学贵有识有恒,须勤做笔记
读书要有选择地读,“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1]784。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后学者往往一时难以窥得治学门径。为了帮助诸弟子侄尽快入门,他编辑了《经史百家杂钞》,这一选本饱含他为学的见识和经验,影响深远。“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1]247“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1]81他多次责怪自己没有恒心,学书法屡次变更书体而无所成,在道德学问上成就也不高。因此,他督促亲友读书要有恒心,“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1]803。为学也须勤做笔记,分类整理,以志所得,以著所疑。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其阅读之广之深,令后人叹为观止。他读书时习惯在书上圈点勾画,重点摘录,并随时记下阅读所获、所疑,以便下次阅读和进一步思考。他不厌其烦地说到自己做笔记的读书方法,“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辩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1]779。他不但主张做笔记,而且强调动笔写作,以作促学,“尔或间作史论或作咏史诗。惟有所作,则心自易入,史亦易熟,否则难记也”[1]732。
(三)反对苦读死学,提倡趣味阅读
曾国藩希望亲友多读书,但反对苦读死学,勿求强记。他主张生动活泼,快乐有趣地去学,“读书用心,亦宜检约,不使太过……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1]831。“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1]838有趣味,才能真正做到有恒。“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1]829
(四)博览与专攻相统一
人的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须限制自己。曾国藩认为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读书治学要专精一业,专攻一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1]37。“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1]55“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1]56关于博学,他多次强调,务必先求专,在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求博。不专,则难以有所成;不博,则孤陋寡闻。他用“看”与“读”来说明博览与专攻、泛读与精读结合的必要性。“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1]776曾国藩的这种治学方法是很有见地的。人最初是无定型的,没有个性的,必须熟悉一定概念、掌握一种理论,务求真知,使得自己具有定见,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思考,然后博观通览,才能吸取众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学得一门学问,深得其中奥妙,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对其他也能有所领悟。齐白石是国画大师,正因为深得国画之奥秘,很欣赏并表示要学西洋画,明言中国画与西洋画,其理一也。当自己还没有定见的时候,要于多中取其一,学深悟透、务求真知,然后我们才能进入辩证阶段,理解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进而做到兼收并蓄,卓然成家。
(五)重视师友切磋与切己体察相统一
青少年时期,人的志向思想还不稳定,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求学环境极为重要,要选择名师益友。在家书中,曾国藩对诸弟子侄多次提及要有严师,要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激励。他在给诸弟的信中,回忆在衡阳求学时的经历说:“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第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1]47乡间孤陋寡闻,难以增长见识坚定志向,他为诸弟子侄在选择塾师学友上费了不少心思。他甚至认为,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同时他还认识到,环境固然重要,但不起决定作用,从根本上说读书是个体钻研、探究、体悟的过程,为学由己。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1]78“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1]776
二、曾国藩的为人之道
在曾国藩的人生观中,修身成人极为重要,所以他的家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论为人之道的。他认为,立德第一,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为学服务于修身成人。要读修身之书,但“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于读书之多寡……可以为天地之万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1]163诗文是小事,为人是大事。晚年时,曾国藩总结一生修德进业的经验,作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以自省自励,并以示诸子侄,闪耀着巨大的人性光辉和道德力量。
(一)推崇敬、恕、劳、谦
曾国藩重视儒家修身思想,认为“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1]776。他认为,应尊重他人,多自省,宽以待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在修身养性方面,他强调为人要胸襟博大,而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1]804诗书可以豁达心胸。他在写给沅弟的信中说:“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1]450为人要勤劳,他劝勉其在军中任要职的弟弟“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1]450,并寄给其“劳谦君子”印章。为学要勤,为人要劳,其理一也。他强调人要谦虚,多学习他人的长处,“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1]79虚心重要,为学如此,为人亦如此。
(二)重视自立自强
为人要自强,也是曾国藩常在家书中强调的,“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1]383。他认为,做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多次引用“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俗语表露自己的心迹。自立自强与勤劳谦虚密切相关,他在写给子侄的家书中曾说:“自立之道以勤劳为本,耐劳则万善有基,谦者敬畏不自是之谓也。”[1]5
(三)倡导知行合一
曾国藩学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垂范,在读书、做官、做人方面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认为,《大学》的三纲领“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39《大学》八条目中,他强调格物、诚意:“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1]39“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1]39这种知行合一、以身载道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修身传统。清代理学家太常寺卿唐鉴曾送曾国藩一句赠言:“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非常喜欢这句话,把它稍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意思是,人有两种,圣贤与禽兽。人不读书学习以修德进业,就是禽兽。如果修己不已,人人都有望达到圣贤境界,成为圣贤。富贵不由己,学做圣贤由己,人应有志于学为圣贤,终生修养心性,不应看重外在的功名,而要心无愧怍。他律己严明、终生行道,让人赞叹不已。
三、曾国藩的齐家之道
(一)耕读传家
曾国藩一贯倡导耕读传家,认为以耕读为本,方是长久之计。在传统社会,耕读具有特定的涵义。耕,耕作土地,是指从事农业劳动以谋生;读,读诗书知礼仪,就是学文以修身立德。曾国藩出身农家,后居高官;他不轻视体力劳动,强调耕与读必须并重,要干农活、做家务,也要读书学习做人。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无论何时耕读不可偏废,家中女性不可不会做菜、针织等家务。惟耕读才能使家庭传之久远。他重视体智并育,认为“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1]557。
(二)孝悌和家
曾国藩崇尚孝悌的伦理准则,并躬行孝悌,使得家庭和睦。“所谓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报恩;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关心。在中华文化中,孝悌不仅仅是家庭伦理准则,更是社会伦理原则。”[4]他对长辈很尊重,也嘱咐教导诸弟子侄孝敬长辈。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1]779曾国藩信奉儒家的仁爱学说,引用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人”、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教导诸弟正确处理与家族成员的关系。“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也。”[1]83这不是小家庭的小爱,而是一种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民胞物与思想指导下的大爱。孝悌才能家庭和睦,孝悌和家也可说是仁爱睦家。曾国藩青年早达,官场得意,但他明确不以做官为第一志向,“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1]139。他非常重视孝悌的价值,传统社会中家庭人口众多,重孝悌是自然之理。
(三)勤俭持家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提及勤俭持家。“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1]507“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1]505“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1]198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则反是。”[1]848他曾引用《汉书·霍光传》中记载的霍光死后家族迅速败亡的例子警示子侄。因此,他立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留银钱与后人。勤俭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修炼,是君子所为。人若勤俭则受人钦敬,“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1]851。若能勤俭、耐劳,自食其力,则必能以其才学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四、曾国藩家书的当代启示
(一)重视家庭价值,从战略高度思考和筹划家庭建设
家庭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经济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文化的存在,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家庭建设是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经济建设,从事劳动谋取衣食;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如读书治学、立德修业,因此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
曾国藩从政从军30余年,从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的子弟成长为声名显赫的国家重臣、权倾一时的湘军统帅、影响深远的文人学士,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条件看,近代中国遭遇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战乱不已,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社会的深刻变革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统治阶级及先进人物必然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力图完成之。从主观条件看,除了经世致用、务本求实的湖湘文化的影响和他自己的艰苦努力之外,曾氏家族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他成就功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曾国藩自幼在祖父身边长大,其思想与言行深受其祖父影响,他对祖父的敬佩甚至达到了崇拜的程度[5],他曾多次提到祖父的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并说祖父、父亲对这些家训的身体力行,对他影响极大。从战略高度思考家庭建设是他治家的一大特色。曾国藩考中进士成为京官不久,就思考制作新的家训,时年31岁,但这一愿望直到晚年才得以实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写下了1000多封家书,平均大约每周一封信。在他看来,“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作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1]847。可以说,无论为官还是为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是自己的精神依托,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推进家庭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坏绝不是小事,它与社会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忙于事业、忙于赚钱,忽视了家庭的价值,忘记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以至事业有成、名望日隆之时,却由于家庭亲情淡漠而黯然神伤。近些年见诸媒体的抄家现象——一人贪腐落马,全家都牵涉其中、甚而至于多个家庭成员身陷牢狱,不断提醒着人们,忽视家庭建设、没有好的家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事实证明,曾国藩的齐家之道不仅风靡于当时,而且泽及后人,影响广泛而深远。“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6]“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7],把家庭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推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建设文明家庭,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管好配偶、子女,不谋私利,不搞特权,推动家庭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二)重视学风建设,通过读书实践砥砺情志
曾国藩在与家族长辈、同辈、晚辈的通信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报告读书情况、彼此探讨学问。重视学风建设是曾国藩治家的另一大特色。他在1864年(同治三年)年底的信中说:“《鸣原堂论文》抄东坡万言书,阅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写信来问。弟每次问几条,余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亦不减对床风雨之乐。弟以不能文为此生缺憾,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不可抛荒片刻也。”[1]510再如1865年初的家信:“弟信言寄文每月六篇为率,余意每月三次,每次未满千字者则两篇,千字以上者则止一篇……弟此时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以弟攻金陵坚苦之力用之他事,又何事不可为乎?”[1]510-511他勉励兄弟为学之情真意切跃然纸上。他写给子侄谈论读书学习的信就更多了。在传统信仰崩溃、社会道德失范的晚清社会,曾国藩不曾迷失信念,不忘学以求真、学以修身。
曾国藩的为学之道启示我们,读书学习要志存高远,超脱名利富贵,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不但要学为己,修身养性,明理见性;更要学为人,将所学付诸实践,变革社会,移风易俗。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修养心性,但为学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当今社会,我们应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学习目的观、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价值观。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思想,砥砺情感与志向,端正学习态度,我们才能学有所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重视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建设,传承优秀家风,实现家庭永续发展
重视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建设是曾国藩治家的另一大特色。曾国藩以圣贤为楷模,一生有志于学做圣贤,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身载道。他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慎独的一生,追求仁爱和至善的一生。
1.注重修身养性,做到知行合一
中华文化历来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许多修身箴言影响深远、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阅读曾国藩家书,可以从中汲取的思想营养很多:一要反对重智轻德,坚持德智并育、德艺双馨,无德无以立。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要熟悉各种道德规范,提升精神境界。二要有仁爱之心,坚持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三要自尊自爱自信,坚持追求真理、自强不息。个人修养不是一时的事,需要人们终身为之努力。四要重实重行,言行一致,躬身践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对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重物质利益轻道德修养的现象比较突出,迫切要求我们传承这些优秀的思想。
2.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弘扬家庭美德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我们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拼搏进取。我们要谦虚谨慎,要保持宽广的视野和心胸,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为我所用。我们要弘扬家庭美德。曾国藩家书中所体现的传统家庭美德,如孝悌、勤俭、以和为贵等思想,在今天处理家庭关系、建设文明家庭中仍有重要意义。
[1]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M].北京:线装书局,2015.
[2]钟鸿春.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J].湖南社会科学,2011(6):207.
[3]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第十五卷[M].北京:线装书局,2015:254.
[4]夏海.齐家之要耕读孝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N].人民政协报,2014-10-27(12).
[5]韩洪泉.曾国藩的家风源流与家教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4):15-22.
[6]习近平.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EB/OL].[2016-12-12].http://3g.china.com/act/news/945/2016 1212/30076228.html.
[7]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218/c172467-26581264.html.
(责任编校:舒阳晔)
Zeng Guofan′s Ideas in His Family Lette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LIXiang-yang1,LIXiao-yang2
(1.Postgraduate 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LA China, Beijing 100091, China; 2. Offic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Hefei 230037, China)
Zeng Guofan′s family letters embody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n studying, behaving, and building family harmony, which he followed for a lifetime. The letters themselves are a treasury of reason from education, self 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and career establishment. In terms of studying, he advocated that reading to foster ideals was the first important task. He believed that insight and persistence were precious, and industrious note-taking in reading was necessary. He objected to studying in a mechanical way, and proposed reading for the sake of pleasure. According to Zeng, one should read extensively while specializing in a certain field. He encourag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by exchanging ideas, and suggested one to see or experience from others′ point of view. In terms of behaving, he extolled respect, tolerance, diligence, and modesty. He valued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s well as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In terms of building family-harmony, he valued farming and reading, piousness and fraternity, friendliness, industry and thrift. Enlightenments from Zeng′s letters are: attach importance to family value, thinking of and planning family construction at a strategic level;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reation of posi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encouraging family members to read for self-improvem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self cultivation, developing family virtues and passing down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Zeng Guofan′s family letters; principles on studying; principles on behaving; principles on building family harmony; enlightenments
2016-10-14.
李向阳(1979—),男,河南洛阳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孝阳(1980—),男,河南南阳人,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政教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122
A
1673-0712(2017)01-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