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及其防范

2017-02-23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不端著录参考文献

李 锋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

著录中的不良行为及其防范

李 锋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

本文分析了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故意漏引、假引和过度自引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干扰学术评价的准确性,滋生学术腐败,败坏社会风气。提出了落实学术失范行为惩处机制、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方法防范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引文行为;学术论文;学术道德;学术失范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用其他学者己被证实的论据支撑自己论证科学性的标引工具,主要起引证作用。但是自从引文分析理论建立后,参考文献著录情况成为了学术评价的基础性数据,其著录行为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标引行为。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不良著录行为开始出现,并且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对参考文献著录行为的研究很有必要。

学界对此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吕亚萍对参考文献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形象的概括,认为当前的参考文献著录存在“顶礼膜拜,争傍名家”“非核不引,彰显档次”“张冠李戴,蒙混过关”“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自引为乐,孤芳自赏”等问题。[1]郭玲和陈燕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出现参考文献著录的失德行为。[2]这些论文对参考文献著录的不良行为及其防范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但是他们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论述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二是对不良行为的防范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认为主要是期刊编辑部门的责任。笔者尝试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抛砖引玉。

一、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分析

(一)作者在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

作者是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原始著录者,其不良著录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掩盖抄袭行为,装点门面,显示档次。根据其著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故意漏引。故意漏引是指“引”而“不著”,具体来说是指作者出于某种目的在撰写论文时对为自己研究提供了重要事实、数据、研究方法的文献故意在参考文献中不列出来的行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多都是由于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害怕被发现而故意不引用的。2016年9月曝光的“论文大神”董鹏5年间在上百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约800篇。[3]在他发表的众多剽窃他人成果的文章里从来就没有把相关当事人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这是一种典型的为掩盖抄袭行为的故意漏引。

2.假引。假引是指“著”而“不引”,具体来说是指把与自己论文不相关,或者相关度不是很大的文献进行著录的行为。假引通常情况下是引用业界知名人士文献或外文文献,其目的在于彰显论文档次,给人以信息获取能力很强,占有相关资料很全的假象。如《浅谈新常态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4]一文,著录有6篇外文参考文献。从内容上看,这些外文文献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文献,与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格式上看,作者没有用实引,文章中哪些观点和论证是引用了哪篇文章不能体现出来;从时间上看,它引用的文献大部分是上个世纪的文献,文献素材十分陈旧。另外在标引中也存在明显的错误,例如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一文应该刊登在1977年3月的Psycholgical Review杂志,而文章错误的标引成1997年。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作者可能并没有真正读过这几篇外文文献,这些外文文献对论文的写作也没有直接的帮助,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假引行为。

3.滥引。滥引是指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考虑实际写作情况,过多的引用他人文献的行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该是在前人基础上开展独立研究的活动,而不应该是通过引用他人文献堆砌拼凑而成的无创新观点的作品。著录文献时应该遵循“最小必要引用量”的原则[5],选择那些自己真正阅读过,并且对论文写作确实提供了理论、观点、数据或方法等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进行著录,避免滥引现象的出现。论文《2011—2015年国内外元数据研究现状和宏观分析》[6]在国内元数据的调研中指出在2011—2015年间有16种相关图书文献,并把其中的4种图书列出来著录了4条参考文献。根据“最小必要引用量原则”,这4种文献和其他12条文献一样,对论文写作并没有提供实际的理论支持或其他帮助,只是综述环节的简单罗列,不适合作为参考文献。这种情况在学术文章的文献综述环节比较明显,大量的集中引用都出现于此。彭澎[7]在论述近代乡村治理法权结构变革和法制转型的主导因素时所作的引用就比较恰当。虽然作者也引用了7条相关文献,但是这些参考文献对主题论述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引用才是相对合理的引用。

4.过度自引。科研工作者长期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引用自己发表过的相关文章既方便也有必要,这体现了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但是如果纯粹为了提高自己文章的引用率,把与主题不相关或者关联度不是很大的文章强行罗列上去则是过度自引行为。《探寻图书馆学前沿的科学路径》[8]一文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把自己和几个研究生联合署名的5篇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这5篇文章都是用文献计量法研究学科热点,与学科前沿不是一个概念,对此作者本人也在文章中予以承认。文章之后的论述也没有用到这些文章的任何观点或方法。这种把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自己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就显得有点多余,有过度自引的嫌疑。

(二)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

魏善玲[9]和刘彦超[10]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肩负着维护学术道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在参考文献著录等学术规范方面具有“守门员”的职责。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直接关系到影响因子等重要的评刊数据,期刊编辑部本身就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有可能存在不良引用的行为。

1.有偿引用。有偿引用是指学术期刊编辑部用金钱奖励作者在其他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对自己刊物进行引用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从而在核心期刊遴选中胜出。这种现象在排名靠后的核心期刊和排名靠前的非核心期刊中最有可能出现。湖南某学报就曾在官方投稿邮箱给作者自动回复有偿引用的相关邮件。重庆某学报开出的核心期刊有偿引用的费用甚至高达千元每条。还有一些期刊提示作者在其他核心期刊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引用后可以优先发文,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有偿引用。

2.合作引用。合作引用是指在学术期刊编辑部之间进行串通,形成同盟,相互交叉引用的行为。这些期刊编辑部利用自己在刊发文章上面的优势地位,对作者层次不是很高的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擅自的调整,同盟内部的期刊被大量添加,非同盟的普通期刊,特别是处于竞争状态下的期刊则很容易被恶意删除。这种参考文献的增删不考虑论文实际写作需要,只考虑同盟的需要,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2017年1月19日《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孙周兴教授在其博客里对学术期刊编辑部之间“合作引用”的现象进行了自嘲式的揭露。[11]虽然他的言论并不能说明所有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参考文献著录中都存在不良行为,但至少表明学术期刊编辑部在自身切实利益的诱惑下确实可能存在合作引用的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编辑部在参考文献的著录中应该是运动员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他应该是被广大学者、期刊主管单位和期刊评价部门所监督的对象,而难以肩负起不良引用行为监督的重任。

二、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的危害

参考文献的不良著录虽然只是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小问题,但是其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一)干扰核心期刊遴选

现在的核心期刊遴选是建立在基于引证关系的文献计量基础之上。自从上世纪中叶美国著名文献学家、美国科学情报所创始人加菲尔德创立了引文分析理论体系后,引文逐渐成为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12]不管是国外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还是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南大核心)都把引文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参考文献中不良行为的大量涌现无疑会严重干扰核心期刊遴选工作,使一些学术水平不高的期刊通过数据作假跻身核心期刊之列,而专注办刊、不走歪门邪道的期刊则可能被逆淘汰。在目前的体制下由于研究生毕业、基金课题结项、职称评聘等很多都与学者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密切相关,因此核心期刊遴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整个学界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影响学术评价

除了“以刊论文”之外,其他的学术评价体系很多也都与参考文献有着密切的关系。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以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等。目前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参照了其数据。ESI的6大指标分别是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其中三个和参考文献直接相关。可见参考文献的客观著录对学术评价的影响之深刻。

此外“文献半衰期”“谷歌学术h5指数”和“g指数”等其他针对个人和单位的学术评价指标也都是建立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良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将严重动摇目前学术评价制度的基石。

(三)滋生学术腐败,败坏社会风气

“学术腐败是指一切与学术有关,且与权力、金钱、各种交易、关系或生活作风等紧密相联的严重的‘超道德’行为。”[13]个人的参考文献的不良著录一般只涉及到学术道德问题。但是如果编辑部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参与进来并涉及到金钱和各种交易时就极有可能变成学术腐败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本身是一种学术规范的要求,体现了论文的说服力和作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参考文献不良著录行为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又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其负面影响极其严重,正如陈桥驿先生所说:“从长远来说,学术界的这个问题,后果远比刑事犯罪的猖獗和伪劣商品的充斥更为严重,因为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腐蚀几代人的学风,从根本上斫伤我们民族的元气。”[14]

三、防范参考文献著录中不良行为的对策

(一)完善学术不端惩处制度,使不良著录者有所畏惧

参考文献著录的不良行为属于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内容。2016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第27条第3款规定“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情形之一。因此要根除参考文献不良著录行为,可以作为学术不端问题进行整体整治。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整治学术不端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界定了学术作假行为和对各行为责任主体的处罚措施,对打击学术造假、依法规范管理、重塑科学道德与学风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件有教育部2013年1月颁布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2016 年 6 月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是这两个规章制度只针对高校科研人员,对其他系统的科研人员难以形成约束。2015年12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七部门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对我国各个层面的科研人员都有约束力,但它偏重于论文的发表环节,对论文内容上的学术不端认定没有涉及,具体的惩处措施也涉及不多,属于行政手段和行业自查的方式。因此,建议国家在更高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反学术不端法》,对各个层面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具体处罚措施和程序、相关责任主体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学术风气才能得到根本好转,参考文献著录不良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让不良著录者无机可乘

不可否认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基于引证关系的文献统计指标是参考文献不良著录的重要推手。一些作者或机构只引用利益相关者、知名学者、知名期刊和外文文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提高同行的学术影响力,保持自己在“学术江湖”的地位。这种不以论文写作实际情况为原则,进行虚假引用的学者和机构是钻了学术评价中影响因子的漏洞。但是我们是否要因为这些行为的出现直接否定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才是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事实上学术界也在努力探索可以较为全面反映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综合指标。ESI在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三个基于参考文献的指标之外,加入了论文数、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数量三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样那些专门靠虚假引用就想获得高度学术认可的机构和个人将难以得逞。南京大学在CSSCI遴选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剔除人为干扰迹象明显的引用数据,并对这些期刊的评级进行了降级处理。2016年11月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推出的《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了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被引半衰期、互引指数、引用期刊数、引用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总下载量等一系列指标。在这些指标相互印证下,参考文献的不良著录将越来越难以遁形。所以说学术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遏制参考文献的不良著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彻底消除不良著录行为的根本

参考文献的客观著录既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承续关系又能为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指引路径。因此著录规范的参考文献是学者们应该具备的治学态度和道德品质。严密的制度设计只能对典型的不良著录行为进行遏制和处理,真正要根除不良著录行为还是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目前国内高校一般都开设了以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课,而对于学术入门和科学伦理的相关课程则鲜有开通。高校作为未来知识创新者的摇篮,很有必要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的区别,懂得规范的参考文献著录和其他学术规范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只有让青年学者们从一开始就切实养成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的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才能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前人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的学术对话、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学术道德建设是清除学术不端行为最根本的希望,而规范参考文献著录制度则是规避学术作伪的重要方面。[15]学术道德建设除了自律之外,他律也不可或缺。充分吸引学术界内外人士的积极参与,形成揭露和严厉处罚文献引用中失德行为的机制就是他律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内外结合才能使学术道德建设有所建树,才能在根本上消除包括参考文献著录不良行为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吕亚平.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不良引用行为分析及防范措施浅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1):53-56.

[2]郭玲,陈燕.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及其防范[J].编辑学报,2007,(1):8-10.

[3]张柄尧.起底“论文大神”董鹏:文章是抄的 身份是假的[N].成都商报,2016-09-08 (7).

[4]陈楠.浅谈新常态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西南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基层党组织为例[J].攀登,2017, (3):62-66.

[5]朱大明.如何抑制无效引用[J].科技导报,2008, (23):105.

[6]江亮.2011—2015年国内外元数据研究现状和宏观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 (9):38-49.

[7]彭澎.近代乡村治理的法权结构变革与法治研究转型[J].湖湘论坛,2017,(2):127-139.

[8]柯平.探寻图书馆学前沿的科学路径[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10):2-8.

[9]魏善玲.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对遏制学术不良行为的作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7-160.

[10]刘彦超,李志.高校学术期刊应对学术道德示范对策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9):42-43,46.

[11]孙周兴. 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声明[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1bb9200102x3yb.html. 2017-01-19.

[12]Eugene Garfield.Citation Index for Science[J].Science,1955,(122):108.

[13]何跃,袁楠.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及其区分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124-127

[14]陈桥驿.论学术腐败[J].学术界,2004,(5):132-141

[15]赵伯兴.论引文行为中非道德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情报科学,2005,(6):849-852.

TheMisconductsintheReferencesanditsPrecaution

LI Feng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isconducts in the references, such as false citation, excessive self-citation and so on. They seriously disturb the accuracy of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cause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punishment mechanism, improvement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morality so as to prevent the bad behavior of the references.

; citation behavior; academic papers; academic morals; academic anomie

2017-07-09

李锋(1984— ),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期刊社馆员。

G254

:A

:1009-5152(2017)03-0093-04

猜你喜欢

不端著录参考文献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