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研究述评
2017-02-23郭旭明
邓 楠,郭旭明
(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2.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006)
国内《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研究述评
邓 楠1,郭旭明2
(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2.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006)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自20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就一直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与好评。读者和评论者对这部喜剧的人物和主题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持久的研究。在主题思想的探讨中,各种观点辈出。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主题说、多种意义说和单一意义说等观点。
《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研究;述评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于1903年由上海达文社出版的《澥外奇谭》介绍来到中国。该剧不但是莎士比亚喜剧中被研究得最多的, 而且也是他的喜剧在中国舞台上被搬演得最早和最为频繁的一部。该剧在中国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国内《威尼斯商人》的研究,主要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三个层面来展开,其中主题思想问题是讨论的重心之一。学术界基本认可的是该剧通过高利贷者夏洛克与人文主义者安东尼奥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谴责夏洛克的凶狠、残酷,歌颂安东尼奥和他朋友的仁慈、友爱。但学术界对这种说法也提出了质疑,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一、人文主义思想说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与幸福生活;主张尊重人,人与人平等,歌颂博爱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反对残暴、歹毒,施行仁爱、宽容等。人文主义的这些思想主张,成为国内学者用来表述《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研究中,人文主义主题思想占据主流位置,而且形成了许多支流。
1.“友谊爱情说”。在人文主义思想说中,“友谊爱情说”曾盛行一时。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蔼、仁慈,对真挚爱情与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暴露狠毒的反人性的罪行。刘玉麟就持这一说法,他认为:“《威尼斯商人》体现了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首颂歌。”[1]这首颂歌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作者首先在婚姻问题上批判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和家长式的包办,而歌颂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恋爱观”;“其次,作者赞美人们之间的友谊,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谊关系。”后一内容是通过突出慷慨、仁爱战胜贪婪、仇恨、残酷来实现的。全剧的冲突就是环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刘念兹充分肯定这一说法,他把该剧的主题概括为:“歌颂当时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友谊、爱情和仁爱等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讽刺批判高利贷行为和资产阶级的某些丑恶方面。”[2]论者在“友谊爱情说”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讽刺批判高利贷行为和资产阶级的某些丑恶方面”,主题思想有所扩展,但表述不准确。讽刺批判“资产阶级的某些丑恶方面”,这里有两个问题存疑。一是“某些丑恶方面”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论者没有道明(如待人虚伪、狡猾、残暴等);二是此处的“资产阶级”指的是夏洛克,还是安东尼奥等人,让人产生歧义。简而言之,论者对主题的阐述是不严谨的。沈来青同样借鉴沿用了上述说法,他通过对全剧情节的介绍,把主题思想提炼为一句话:“全剧情节所表现的基本主题是友谊与爱情。”[3]论者的概括虽言简意赅,但只要阅读过《威尼斯商人》的读者,就明显发现批评者漏掉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内容。随后,赵澧先生也撰文探讨《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安东尼、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唯利是图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的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4]批评者特地强调了以友谊、爱情为重的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比起沈来青的说法,内容要完整得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杨周翰、王忠祥、尹岳斌和陈革重拾人文主义“友谊爱情”思想这一话题。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就论定《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所谓慷慨无私的友谊、真诚的爱情、仁爱和贪婪、嫉妒、仇恨、残酷之间的冲突。”[5]王忠祥对该剧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他依据人物的实际表现和主要矛盾冲突来对主题进行诠释:“剧作家把不相关联的几个故事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目的在于歌颂人文主义的友谊与爱情,以及善良对邪恶的胜利。”[6]王忠祥的语言极为精练经济,观点也十分鲜明,抓住了该剧的核心。从总体上看,他的观点与杨周翰主编的文学史所表述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当然,他也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尹岳斌也对该剧的主题作了阐述。他说,《威尼斯商人》的矛盾冲突围绕着“割肉赔款”“三匣选亲”“卷款私奔”三条线索展开,“而这三条情节线索又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去展示人文主义者的道德原则,赞美他们对待友谊、爱情和生活的态度。”[7]论者把“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作为该剧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重要表现就是人文主义者对待爱情与友谊的态度。批评者绕了一个弯子,最终还是回到“友谊爱情说”的阵营。陈革特别揭示了该剧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首先,莎士比亚描写和渲染了人们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追求。其次,莎士比亚歌颂了友谊,赞扬人与人之间和蔼相处,表现人文主义的平等、博爱思想。论者虽然强调了《威尼斯商人》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但在学术上并无新的创见。20世纪90年代,“友谊爱情说”这面旗帜仍被学者高高举起,成为大家的聚焦点。张全新重点阐释了该剧的主题,对剧中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法庭辩论一场,“两条线索水乳交融,汇成一体,从而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上揭示出主题:纯洁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超越了金钱的支配关系,人性战胜了非人性,仁爱战胜了仇恨,善战胜了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原则。”[8]论者虽然提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道德原则”的主张,然而基本上还是没有离开前人开创的人文主义“爱情友谊”等美与善的道德范畴。王木春专门探讨夏洛克性格的复杂性和该剧主题,他是这样阐述的:“以夏洛克的败诉为标志,以友谊爱情为一方的人文主义势力战胜了以高利贷为一方的金钱拜物教。这便是全剧所告诉我们的主题新思想和基本精神。”[9]这一结论本身概括得不全面。因为论者一再强调夏洛克性格的复杂性,既有令人憎恶的一面,又有令人同情的一面,可是在归纳主题时,对令人同情的一面忽略不计,这就造成人物性格分析与主题思想归纳的严重脱节。21世纪,“友谊爱情说”依然受到学者的推崇。杨笛在剖析夏洛克作恶的本质时同样对该剧的人文主义主题进行了归纳。论者点评道:该剧通过夏洛克同安东尼奥、鲍西娅在道德行为上的冲突,讴歌真挚友谊、爱情、仁慈、善良,批判卑劣的贪婪、仇恨、残酷凶恶。[10]论者仅仅从道德的角度去总结该剧的主题,内容显然是狭隘的、不全面的。沈昱、沈昊就详细地诠释了剧中有关友谊与爱情的主题。论者写道:“全剧从巴萨尼奥求婚开始,到三对恋人欢聚一堂结束,爱情和友谊构成了全剧的思想基础,作品肯定了安东尼奥的慷慨大方、克己助人和鲍西娅的机智、多情、能言善辩、不畏强暴,赞扬了他们所体现的无私友谊、坚贞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并以此同夏洛克为代表的自私冷酷、视钱如命的纯粹金钱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是全剧的主题思想。”[11]其实,“友谊爱情说”虽然抓住了该剧的矛盾冲突,但评论者是侧重于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等正面人物来立论的,是把这些人物作为人文主义的喉舌来看待的。因为他们这些人物是人文主义的代表,所以就必然体现对真诚友谊的珍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他们得出了该剧是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主题的结论。而对剧中涉及到的几个根本问题却没有能够很好地予以处理。首先,安东尼奥、鲍西娅等这几个人物能否作为人文主义的真正代表?在我们看来,回答是否定的。人物思想言行的复杂性与偏见性,使这些人物不能替人文主义者说话,也不能完全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其次,论者将夏洛克视为他们的对立面,并看成落后、消极的人物,该剧的主题思想就只能从反夏洛克的非道德、非人性来进行立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第三,剧本描写三条情节线索,多个矛盾冲突,友谊和爱情只能作为其主题之一,并不代表主题思想的全部,道德善恶、种族宗教、经济利益冲突等问题,都是该剧表现的重要内容,评论者只强调友谊与爱情的主题,恐怕难以服众。应该说,该剧的主题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在归纳主题思想时,决不能顾此失彼。
2.“批判旧法统说”。借用人道主义原则来反对旧的社会制度与礼俗,这就是《威尼斯商人》所表现的主题。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阮珅提出来的。阮珅认为,《威尼斯商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一磅肉”之争、三匣选亲这两条主要线索,“反映了旧法统同人道主义原则的矛盾和冲突。莎士比亚在反映矛盾和冲突中毫不含糊地对旧法统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在三匣选亲的故事中,旧法统同人道主义原则的矛盾表现为世俗礼法同人性的对立。鲍西娅要实现个人的心愿又不得不遵守父亲临终的约定。“在一磅肉的故事中,旧法统同人道主义原则的矛盾表现为法律契约同人情的对立。”“莎士比亚赞扬人们慷慨好义,乐善好施,和衷共济,友好相处;反对人们怀着贪婪的心理,使用残暴的手段,谋财害命。人道主义总是以仁爱、友谊相号召,以此来消除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恶性,并力图以人道慈悲的原则来改造‘人对人是豺狼’的社会。”[12]论者的观点鲜明,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对矛盾冲突的把握理解应该说是准确的。但该剧的内容应该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一磅肉冲突的背后对旧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更为重要的是莎士比亚通过这一情节来凸显资产阶级内部旧式高利贷与新兴工商业资本家之间为经济利益而开展的斗争,从而赞美进步的工商业资本家。三匣选亲也不仅仅是为了揭示旧法统与人性之间的斗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情节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个性解放,女性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女性如何追求个人爱情婚姻的自主问题。阮珅只看到了表层的问题,而对深藏在社会里面的本质问题却阐释不够。因而,他对主题思想的诠释是不全面和科学的,也不符合该剧矛盾冲突的实际表现。
3.“歌颂批判说”。这种观点与“爱情友谊说”类似,但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偏重对爱情与友谊的赞美,而将夏洛克的吝啬、狠毒与人文主义者的宽容、善心进行对照,凸显前者的高贵。持论者认为该剧一方面歌颂人文主义者和人道主义原则,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批判高利贷者的残暴冷酷,认为两者缺一不可。这种歌颂与批判并重的观点,在陈惇、鲍卫、关廉阁和李景尧等人的相关论述中得以体现。陈惇指出,“莎士比亚把他们(鲍西霞、安东尼奥等)与夏洛克对立起来,一褒一贬,歌颂了他所幻想的真诚、无私、和谐的人文主义道德理想,鞭挞了资产阶级拜金狂的残暴和冷酷,这也就是全剧主题思想所在。”[13]陈惇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类型划分诠释该剧的两个核心:一是对正面人物所体现的人道主义道德理想的赞美,一是对反面人物所表现的残暴与冷酷的谴责和批判。这种归纳虽然很省事,但过于简单和武断,人物所对应的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都是性格复杂的人物,在他们身上都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的一面。作为批评者不能只取其一面的意义,而舍弃另一面的意义。鲍卫同样按照“歌颂与批判”的思路揭示了该剧的主题,认为:“在《威尼斯商人》中,概括地描写了他的时代,歌颂了友谊和慈悲等人道主义原则,赞扬了以安东尼奥和鲍西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人形象,鞭挞了贪婪凶暴、重利盘剥的夏洛克,客观上反映了高利贷者和新兴资产阶级商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14]论者以人物类型为圆心,揭示了剧中人物正反两方面所凸显的意义,即歌颂人道主义,鞭挞贪婪凶暴。关廉阁将“歌颂和鞭挞”的意义并列一道提出,认为:“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矛盾的逐层展示,表现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所幻想的无私的友谊、真诚的仁爱对凶残、贪欲的胜利,鞭挞了资产阶级拜金狂的残暴与冷酷。”[15]这种按照正反面人物类型所揭示出的思想意义,掩盖了人物的复杂性,而存在着明显的归纳不全的局限性。李景尧在阐释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对该剧主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威尼斯商人》就是一个以暴露资产阶级丑恶面目为其主题的剧本。”论者特别分析矛盾高潮的第四幕第一场,在他看来,这是一场异常精彩的戏。“它通过威尼斯法庭审理夏洛克败讼的场面,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的本质,赞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鲍西霞一举击败夏洛克的勇气和智谋。”[16]李景尧的观点与陈惇、鲍卫先生的主张大体相似,突出了该剧在“揭露”和“赞美”两个方面的意义。李景尧所揭示的主题与陈惇的一样,也是不全面的。如果说他们两者有细微的差异的话,那就是李景尧更强调作品的批判意义。
4.“新旧思想说”。这一主题的发掘者是朱维之。他通过对全剧三条情节线索的梳理,总结其思想主题,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剧本的主题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冲突。”[17]他认为该剧冲突是揭示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威尼斯商人》就是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鲍西娅、巴萨尼奥以及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等人构成的矛盾冲突。这一思想又是借助三个冲突来体现的。首先是旧式的高利贷资本和新发展中的商人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莎士比亚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贬抑高利贷而褒扬资产阶级商人。其次是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的矛盾冲突。作者赞扬鲍西娅的个人追求,而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再次是新旧法律的矛盾冲突。莎士比亚肯定新的资产阶级合情合理的法律制度,而反对残酷的封建法律制度。
朱维之“新旧思想说”虽有创见性,但明显留有左倾思想的痕迹。首先,他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尽可能从政治阶级的角度去寻找该剧的政治意义,提升该剧的思想境界,从而迎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期望,因而对莎士比亚喜剧思想的提炼存在着拔高的倾向和意图。其次,对夏洛克存有偏见,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一人物,而对资产者安东尼奥、鲍西娅等唱了不少的赞歌。实际上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也存有不少缺陷和不足。夏洛克和安东尼奥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他们都是资本家,他们之间只是经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阶级的区分。朱维之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理所当然,就在阶级对立中去寻找作品的思想主题。再次,莎士比亚对种族宗教问题进行了描写,不论作者本人态度如何,作为评论者决不能对此予以回避。朱维之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呼应,如李金波在对该剧剧情以及夏洛克与安东尼奥这一主要矛盾进行分析之后,便响亮地提出:“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是精神文明和精神野蛮之间的矛盾。”两个人物的新旧思想斗争就成为该剧的主题。为此,论者还对这一主题的内涵予以了具体阐述:“安东尼奥所向往的、而且自己正实践着的精神文明,就是:光明正大,急公好义,慷慨为怀,甚至可以为他所倾心的人们牺牲自己的一切,他所反对和深恶的精神野蛮或是精神堕落,就是视钱如命,自私自利,刻薄待人,口蜜腹剑。剧本的所有情节,分明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起来;或者更正确地说,所有的情节,都烘托出了这样一个核心。”[18]李金波把该剧的主题建构在两个主要人物对立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涵义诠释里避免了与朱维之先生的雷同,显现了自己的独立主见,其主题思想的归纳当然也有其片面性。陈辉提出了该剧的主题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冲突”,[19]其片面性也非常明显。
二、多种意义说
国内学者最早提出《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丰富性的学者是施咸荣,他对《威尼斯商人》的主题作了这样的概说:“《威尼斯商人》……主题也是写友谊和爱情,但内容比较丰富,反映的社会现象比较广阔。”[20]论者充分肯定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思想内容的丰富性,遗憾的是他对这种丰富性的内容却未作任何的表述,过于抽象,令人无法把握其精髓。紧随其后,陈周方竭力避免施咸荣观点的不足,对该剧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剖析,认为《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反映社会生活广阔,它所显现的社会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威尼斯商人》不仅具有早期喜剧所具有的爱情、婚姻方面的主题,它还尖锐地表现了商业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冲突,基督教和异教(犹太教)的冲突,以及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人道原则同资产阶级法律的冲突。”[21]论者对该剧主题的概括基本上是全面的,切合喜剧冲突的实际表现。但对作者所建构的“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基督教与异教”“人道原则与资产阶级法律”这三个冲突,莎士比亚究竟要体现什么样的态度,论者没作任何批评,把问题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作者。如“基督教与异教”的冲突问题,莎士比亚是为了反对基督教对犹太教的压制、不满,还是提倡宗教歧视,或者是主张两种宗教的和谐相处?论者应该予以明确回应,而不是仅仅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魏汪而也对《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他这样归纳该剧主题:“通过友谊和爱情的描写以及夏洛克与安东尼的矛盾描写,反映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复杂矛盾和尖锐斗争,揭露了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表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22]论者对主题思想的总结是有一定创见性的。首先,他认为夏洛克与安东尼奥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明确体现为:一是为经济利益而争;二是为宗教信仰而争;三是从法律角度为公平道义而争。其次,他认为该剧批判了夏洛克的金钱观,揭露了高利贷者唯利是图的本质。不过,他对作者批判夏洛克的金钱观的表述是有语病的。如“揭露了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这句话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揭露了唯利是图的金钱观的丑恶”,而不是“揭露……作用”。结尾的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也很不精准。莎士比亚不仅对现实有批判谴责,同时对现实也有歌颂赞美。这两种态度应该是并存的。剧中的人物的复杂性、矛盾冲突的多样性,决定了《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的复杂性。批评者企图从多面性、丰富性来揭示主题,但都未能完整科学的予以阐述。这说明批评者还要在措词准确与逻辑严谨上下功夫。朱序清将《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总结为:“他既歌颂了高尚无私的友谊,纯洁真挚的爱情,鞭挞了高利贷剥削和贪婪残暴,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上的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23]朱序清首先肯定全剧对友谊爱情的歌颂,这是剧本体现的第一个主题思想。也是国内学者认可度特别高的主题思想。其次,他认为该剧鞭挞了高利贷剥削和贪婪残暴,此为剧中第二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国内学者也基本认同。最后,论者提出该剧还揭示了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的社会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这一主题思想的认同度是比较低的。从整体上看,论者归纳出的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内容是较为全面的,不过还是缺少新颖性与独创性。尤其在第二个主题的揭示上,还存在不严谨的地方。夏洛克的确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剥削行为,安东尼奥身上不同样存在吗?安东尼奥的财富积累比夏洛克要多得多,他剥削掠夺的钱财就更多。所以,第二个思想内容的概括并不精准,完全可以改写为“鞭挞了工商业资本家的剥削掠夺和高利贷者的贪婪残暴”。这一纠偏,真正切合了该剧的人物刻画与情节开展。20世纪90年代,周运增对该剧主题的多重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该剧首先表现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对“金羊毛”(金钱)的追逐而不是对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追求。其次,通过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对立,不仅揭示了他们之间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矛盾,而且暴露了安东尼奥的不平等的种族歧视观。再次,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人道主义的不平等的实质。此外,还体现了安东尼奥为改变现实而无能为力的忧郁与无奈。[24]论者的阐述较为全面,而且较为合情合理。第一个内容是周运增对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矛盾实质的揭示,论者否定了学者们提出的人道主义与残酷歹毒之间冲突的传统观,具有创见性。第二个内容涉及“种族歧视的曝光”,第三个内容揭示“法律、人道的实质”,虽不是论者的首创,但再次强调和论述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的确是该剧所触及的重要的社会内容,学术界对此一直研究得不深不透。第四个内容探讨安东尼奥“忧郁”的问题,相关论述仍然照搬前人的观点,在学理上没有多少意义,而且,这是否为该剧所体现的主题问题也值得怀疑。栗沙这样论述该剧的主题:“它的主题围绕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借债与还债产生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当时社会新与旧两种势力以及善与恶人性的较量,涉及种族与宗教的矛盾。”[25]在这一段话里,批评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展示了两种势力斗争的主题。该剧描写了以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代表的安东尼奥与以旧式高利贷资本的代表夏洛克之间所引发的两种势力的斗争。莎士比亚肯定了进步的工商业资本家,而否定了旧式的封建落后的高利贷者。二是表现了人性与非人性较量的主题。揭示了代表善良仁慈的安东尼奥与代表残酷狠毒的夏洛克之间的斗争,最终善战胜了恶。三是体现了两个种族、两种宗教斗争的主题。安东尼奥代表了高贵的白人种族,他们信仰正统的基督教,夏洛克代表犹太民族,信仰异教犹太教。他们之间的斗争最终以代表正统的基督教取得了胜利,夏洛克不得不皈依基督教,放弃对自己的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信仰。这场较量明显体现出以势压人、以众压少的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种族歧视的声讨。论者对主题思想的这种归纳仍是不全面的,他只抓住主要矛盾冲突分析主题,遗漏了其他两条线索和矛盾冲突,思想内容就总结概括不全。如回避“爱情友谊”主题,显然有些不合常理。同时,对“法庭”较量一幕置之不理,也很难全面揭示该剧的主题。还有对两种势力的较量的评析,也不能说是正确的批评。安东尼奥与夏洛克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资本家,他们之间争斗的实质,是利益之争,并不完全是新旧两种阶级势力之争。就剧中主要矛盾冲突所体现的多方面思想意义,韩旭同样揭示了三个方面的主题。他通过情节分析,把主题概括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的安东尼奥与夏洛克对抗有着丰富和深刻的内蕴,是两种资本竭尽全力的搏杀,是两种道德针锋相对的较量,也是两种民族感情和宗教信念的尖锐冲突。”[26]韩旭的观点与栗沙的主张基本类似,但也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争斗是两种资本的争斗,而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势力冲突,这就撇开了过去的阶级冲突论的旧见,而赋予了新的意义。新兴工商业资本生意遍及各个领域,再也不像高利贷资本那么单一,前者获利甚多,后者始终处于弱势。其次,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对抗还根本表现为两种道德观的争斗,这也比栗沙单纯从人性善恶角度解释主题内容更宽广,留下探究的空间更大。不过,栗沙的缺陷,韩旭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2004年,李书仓、刘冬云对前人阐释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反拨和纠偏。他们大胆地提出这部喜剧至少表现了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揭露了基督教的虚伪。安东尼奥等人口口声声信仰基督教,待人平等友善,但实际上他们是有选择性的平等和友善,凡是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们就群起而攻之,对他们谩骂、威胁,没有任何怜悯之心。第二,表现了基督教徒不正确的爱情观和友谊观。巴萨尼奥去追求鲍西娅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情,而是实现与丰厚家产的贵族小姐联姻的目的,解决自己挥霍潦倒的困境。安东尼奥把钱袋向巴萨尼奥敞开,随其任意取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表面看,非常讲究朋友之情,但是,他的友情只对巴萨尼奥开放与施与,对其他人是不可能有如此礼遇的。那么,他的意图究竟何在?原来他是为了附庸风雅,想攀上高贵的门第,跻身上流社会,为自己脸上贴金(国外学者解读为同性恋)。第三,批判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对犹太人财富的巧取豪夺。夏洛克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鲍西娅、安东尼奥等人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剥夺了他的全部财产。安东尼奥为了达到登上威尼斯金钱帝王的地位,采取了许多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和策略来击垮夏洛克,他哪里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他总是时时处处以欺骗人的面目出现。第四,谴责安东尼奥等人对犹太人的偏见与歧视。这一点,该剧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加以表现。如他们向夏洛克吐唾液,怒骂夏洛克放高利贷发不义财,而安东尼奥则到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反而把自己标榜为英雄之举。[27]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是言之有理的,而且论证严密,运用了大量事实来说理。不过,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论者要把这些思想论述透彻,那么就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来谈,而论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其次,夏洛克的吝啬、残酷等突出特征也不能不提及,这是莎士比亚着意要披露的问题。再次,与栗沙、韩旭等学人一样,对剧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完全涉及。
三、单一意义说
国内还有不少学者只针对《威尼斯商人》某一方面的思想内容,展开讨论和批评。这种单一的主题思想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1.揭露了金钱的罪恶和破坏作用。这一观点是由吴兴华首倡的。他认为该剧揭露了“金钱对传统社会关系所起的破坏作用”,而且这一主题是“通过以夏洛克为代表的高利贷资本和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商业资本中间的冲突得到集中表现”。[28]吴兴华所阐释的“金钱破坏社会关系的作用”说,立刻受到批评者的批驳。赵守垠、龙文佩就认为莎士比亚设置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冲突,主要是谴责夏洛克“钱生钱”的高利贷行为和他刻薄、吝啬、不近“人情”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揭露“金钱对传统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29]赵守垠与龙文佩的主张更符合原剧的剧情。夏洛克的政治身份和地位不可能影响甚至左右当时的社会。他不代表上流社会和社会主流。安东尼奥等基督徒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大,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基督徒的言行乃至生活方式。所以,莎士比亚用夏洛克与安东尼奥进行对比,主要是谴责夏洛克的刻薄与不近人情,而谴责其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还在其次。因为领导社会前行的是安东尼奥之辈,莎士比亚倡导的应该是这些人所奉行的人文主义的仁爱观。
2.反映犹太人的卑贱地位,谴责种族宗教歧视的社会现象。李江联系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叙述了犹太人遭受种族宗教歧视的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认为夏洛克就是其中的一个饱受压迫的典型,莎士比亚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如实地揭示了这种反犹主义的主题。[30]张榕竭力肯定了莎士比亚的反传统观念,认为:“莎翁以现实主义作家的角度描写了那个时代基督教徒对犹太民族的偏见,充分展现了历史上犹太人所受的歧视与痛苦。”[31]借夏洛克之口,表达了他对本民族所遭遇到的歧视和迫害的愤怒与抗争。杨小艳就认定《威尼斯商人》是一部以基督教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作品,作者表现出了对这种文化中心论的不满。论者条分缕析地叙述道:在《威尼斯商人》中,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教群体以本民族本文化为中心,对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高度认同,而对外民族排斥、侮辱、甚至压迫。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就是文化中心主义的牺牲品。安东尼奥认同的基督教文化与夏洛克认同的犹太教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但前者始终占据绝对优势。莎士比亚展示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鄙视、欺压、厌恶。[32]这是从文化角度反映种族宗教歧视问题。曾艳认为,莎士比亚批判种族歧视的主题是鲜明突出的,但论据不充分,结构层次稍显凌乱。廖若嫣、王婷借鉴曾艳的观点,从“杰西卡放弃犹太人身份而皈依基督教”,“从夏洛克强烈谴责种族歧视现象”,“从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立所遭受的普遍性歧视”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该剧对种族歧视批判的主题。[33]
3.体现莎士比亚种族宗教的偏见。这一观点恰好与前述主张相反,认为莎士比亚是反犹太民族的。国内最早揭示这一主题的学者是童庆生,他认为莎士比亚没有放弃中世纪对犹太人的偏见,把夏洛克塑造成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莎翁总是用正统的基督教观念来打量和评价夏洛克的行为,在他的显微镜下,夏洛克便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因为他刻薄狠毒,没有人喜欢他,所以,他被打败是罪有应得。莎翁的偏见,使得夏洛克不配有好的命运。[34]20世纪90年代,麦冬雯指出:“《威尼斯商人》一剧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宗教偏见。作为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平等、自由的莎士比亚,在民族、宗教情绪高涨的时代氛围中也未能免俗,带着民族、宗教偏见的狭隘眼光去刻画犹太人夏洛克,叙述了在民族、宗教面前的另一种不平等。”[35]2000年,王九萍着重批评了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丑化。认为莎翁把夏洛克描写为一个恶毒、贪婪、毫无人性的剥削者,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形成的反犹主义的历史偏见,又表现了他对犹太人的不正确的感性认识。[36]同年,刘斌对莎士比亚种族宗教歧视观也进行了批判。2005年,董思家、许亚萍撰文指出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认识,带有时代特征的局限性,也带有基督教徒对犹太教徒的偏见和歧视”。[37]这些文章都揭示了莎士比亚在该剧创作中流露出来的不正确的宗教观。
4.表现资产阶级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姚志勇、吾文泉认为该剧描写了广阔复杂的社会内容,但尤其突出了资产阶级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论者从“安东尼奥海外经商”“一磅肉契约”“私奔”“三匣子择婚”“法庭审讯”五个生动的情节,分析了该剧所彰显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的主题。[38]
5.高歌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张宁具体解读了该剧的主题就是以基督教为普世价值观的“西方中心主义”。基督教代表了西方文化,西方社会均以基督教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符合基督教标准的都受到排斥。犹太教属于异教,理所当然受到排斥。夏洛克信仰犹太教,他就要受到歧视和迫害。西方文化中心这个“圆圈”提供给了基督教徒自由活动的巨大空间,而把异教文化信仰者划定在“圆圈”之外,除非改变信仰,方能进入圈内,否则,人身会受到种种限制。[39]莎士比亚生活在那个时代,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只认同这种历史局限,那么,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高明处又怎么体现呢?这显然是文章的不合理之处。
“单一主题说”还有不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的来看,单一意义解读虽然有所新见,但毕竟不能全面概括和体现全剧的主题思想,多多少少有些欠缺。“挺犹说”和“反犹说”观点针锋相对,虽然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摆明了观点,但不足处也很明显。论者所依据的要么是历史史料、时代背景,要么是作者的感性认识,外部研究的功课做得很扎实,但脱离文本解读却成为致命之处。即或有以该剧剧情作为依据,可断章取义,不联系上下前后情节,造成整体分离,难窥全貌。如许多论者论夏洛克遭受歧视与反抗都会举例夏洛克在法庭上痛骂安东尼奥等基督徒买卖奴隶发不义之财的话语。其实,这里面也有夏洛克狡辩的成份存在,不能完全视为他是在反抗。反过来,也不能凭借这一点就说安东尼奥没有仁慈之心。又如安东尼奥不附带任何条件借钱给巴萨尼奥,就评价他是如何的慷慨大方,如何讲朋友之情,其实这里面深藏玄机。安东尼奥并非对每个人都像巴萨尼奥一样,只有与他处于同一阵营、具有高贵地位、使他心生羡慕的人,他才会讲友情,才会有此待遇。他绝不会对异教徒讲仁慈和友爱。所以,归纳主题思想,批评者必须要联系全剧来进行分析,否则就得不出人物的整体形象及其特征,不是把人物抹黑,就是把主题张冠李戴。
纵观《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不管是有关“歌颂友谊爱情”和“批判旧式高利贷资本家的邪恶”的人文主义思想说,还是多种主题说与单一意义说,都有合理的因素和不足的成分存在。这表明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多义的、复杂的。依据某一方面来概括其主题思想,都会出现不确切不全面的地方。是故,《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必须从多层次的角度加以概括。结合该文本,从当时的历史语境看,的确表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较为复杂的种族宗教观念;从矛盾冲突看,必然突出新旧资本家不同的理财方式和攫取财富的差异;从人物性格看,狡猾与温和可谓泾渭分明;从道德角度看,邪恶与善良都在主要人物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之,《威尼斯商人》的主题研究,还大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1]刘玉麟.莎士比亚和他的《威尼斯商人》[J].外国语,1978,(2).
[2]刘念兹.浅说《威尼斯商人》[J].山东师院学报,1978,(3).
[3]沈来青.《威尼斯商人》的情节与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79,(2).
[4]赵澧.浅谈《威尼斯商人》[A].世界文学名著选评[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2.
[5]杨周翰.欧洲文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1.
[6]王忠祥.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J].华中师院学报,1983,(4).
[7]尹岳斌.人道主义道德原则胜利的赞歌——也谈《威尼斯商人》的主题[J].益阳师专学报,1983,(3).
[8]张全新.《威尼斯商人》与人文主义[J].社科纵横,1997,(2).
[9]王木春.“绿色世界”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
[10]杨笛.是喜剧坏蛋,还是悲剧角色——浅析夏洛克[J].六盘水师专学报,2002,(1).
[11]沈昱,沈昊.试论《威尼斯商人》的主题[J].艺术百家,2002,(4).
[12]阮珅.《威尼斯商人》简论[J].外国文学研究,1978,(2).
[13]陈惇.《威尼斯商人》选场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2).
[14]鲍卫.“慈悲调剂着公道”——略谈《威尼斯商人》[J].外国文学研究,1978,(2).
[15]关廉阁.《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一场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78,(2).
[16]李景尧.《威尼斯商人》高潮一场的艺术特色[J].四平师院学报,1979,(2).
[17]朱维之.论《威尼斯商人》[J].外国文学研究,1978,(1).
[18]李金波.读《威尼斯商人》札记——兼及《哈姆莱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3).
[19]陈辉.试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典型人物夏洛克[J].张掖师专学报,1989,(2).
[20]施咸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55.
[21]陈周方.浅谈《威尼斯商人》的主题、人物和情节[A].莎士比亚研究文集[C].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93.
[22]魏汪而.《威尼斯商人》主题思想再探讨[J].佛山师专学报,1986,(1).
[23]朱序清.为什么费拉同情夏洛克?[J].江汉大学学报,1986,(4).
[24]周运增.《威尼斯商人》性质再界定[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4).
[25]栗沙.亦悲亦喜两相宜——《威尼斯商人》新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2).
[26]韩旭.安东尼奥对抗夏洛克——重读《威尼斯商人》[J].世界文学评论,2002,(3).
[27]李书仓,刘冬云.《威尼斯商人》的讽刺主题浅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8]吴兴华.《威尼斯商人》——冲突和解决[J].文学评论,1963,(6).
[29]赵守垠,龙文佩.读《<威尼斯商人>——冲突和解决》后的几点意见[J].文学评论,1964,(4).
[30]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J].南昌大学学报,2008,(1).
[31]张榕.宗教冲突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2]杨小艳.论《威尼斯商人》中的文化中心主义[J].文学界,2012,(6).
[33]廖若嫣,王婷.《威尼斯商人》对种族歧视的批判[J].名作欣赏,2014,(27).
[34]童庆生.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宗教偏见[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2,(4).
[35]麦冬雯.也谈夏洛克[J].海南师院学报,1996,(4).
[36]王九萍.从夏洛克看《威尼斯商人》中的反犹主义烙印[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7]董思家,许亚萍.“夏洛克”的道德观[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8]姚志勇,吾文泉.《威尼斯商人》的风险意识[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2).
[39]张宁.威尼斯商人的“圆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AResearchReviewontheThemeofTheMerchantofVeniceinChina
DENG Nan, GUO Xu-ming
The domestic readers love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readers and critics show great interest in the figures and theme of this novel and hav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m. In the aspect of theme study, they have formed different idea, such as theme of humanistic thought, multiple significance, and single significance, etc..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me; research; review
2017-05-12
邓楠(1962— ),男,湖南广播电大学副校长,文学博士,教授; 郭旭明(1973— ),女,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I561.073
:A
:1009-5152(2017)03-0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