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有效的低段阅读教学课堂活动

2017-02-22罗桂平

文教资料 2016年26期
关键词:低段语文学生活动课堂活动

罗桂平

摘    要: 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活动效果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生主体等方面着手,精心组织适合低段孩子的语文课堂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展思維、训练语言、丰富情感、提高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低段语文    课堂活动    学生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尊重与体现,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学生活动也多了起来,学生课堂活动的创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特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由于特殊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生课堂活动效果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因此,要提高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适合低段孩子的语文课堂活动。那么,教师该如何才能创设出适合低段孩子的语文课堂活动呢?

一、切合学生实际,探寻学生兴奋点

1.学生课堂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低年级孩子特别喜欢参与内容新奇、刺激的活动,教师创设课堂活动时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特点,不断转换不同活动形式,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参与活动。

教师设计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使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设计的学生课堂活动形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做到“形动”与“心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情感、发展思维做好铺垫。

例如,上《比本领》一课时,要引导孩子有效实现“感悟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的课堂目标,单凭老师对于语气语调方面的提示,无法让孩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效果可想而知。孩子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没有真正的体验,是无法领悟到文本蕴含的情感的,其思维活动达不到较高的水平,更无法将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这一显性活动表现出来。

于是,我根据孩子们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将文本内容自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孩子听得入神时,立刻话锋一转,抛出问题“假如你是梅花鹿,听到了比赛规则,你会想什么?”孩子很自然把自己当成了梅花鹿,当成了金丝猴,把“自己一定能先摘到果子”这个想法表达出来。此时孩子已完全进入教师讲述的故事情景之中,已全然把自己当成小梅花鹿和金丝猴,在角色的融合中有了高仿真的情感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时孩子已经有了高仿真的体验,内容是快乐的,接着请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孩子们兴趣浓厚,把梅花鹿和金丝猴的骄傲与自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个朗读活动自然是有效的、高效的、成功的。

除了讲故事之外,还可以通过旋律优美的音乐、清新唯美的图片等方法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孩子心理、认知水平的特点,创设出能满足孩子兴趣需要的情境,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参与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课堂活动形式要丰富,具有生活气息。

低段孩子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维持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创设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活动形式多样化,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特点有机联系起来,既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高效利用学生短暂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低段语文有大量字词需要认、读、写,对于认读写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认读写字词丧失兴趣,认读写字词的教学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鉴于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变换活动形式,维持学生注意力,把枯燥的活动变得趣味盎然。教学中,我常采用“开火车”、“点豆豆”、“找朋友”等游戏进行字词认读,有时还用上多媒体,跟词语宝宝捉迷藏,或者摘苹果等大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认读生字词语的兴趣,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如让孩子理解“垂头丧气”一词的意思时,由于孩子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老师可扮成记者采访学生“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垂头丧气呢”?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后,再请几个孩子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给我们表演,接下来让孩子回到课文当中读读包含“垂头丧气”一词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最后请孩子用“垂头丧气”一词说一句话。这样,孩子们在“接受采访——再现情景——回归文本——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不但轻松理解词意和运用词语,而且思维活动随之一步步加深,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很好的训练。孩子在愉悦的心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不仅使其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味。

二、植根文本内容,寻找活动依据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活动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如在文本的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处、矛盾处进行设计,并且设计的这些活动要能突破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参与这些课堂活动时能进行深层次的、复杂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让学生闪现思维的灵光,凸现智慧的光芒,不是简单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创设的课堂活动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特点有机联系起来,既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上,又恰当体现语文味。

以《比本领》一课为例,本课要揭示的主题就是“合作才能成功”。对于合作,学生已有粗浅的认识。凭着生活经验,他们认为合作就是要团结,要一起完成。其实,合作除了团结而外,还要讲求合作方法,懂得如何发挥各自的优点,更好地完成某件事。梅花鹿和金丝猴摘果子这件事,如果我们单讲方法,感觉有点像科学课,如果单讲怎么团结,又有点像品德课,无法体现语文味。语文,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只有把听说读写做好了,才能体现出语文味。于是,我针对课文最后一段“他们都明白了。”一句创设这样的活动:当孩子们学到最后一段“他们都明白了”时,我立刻追问:“他们都明白了什么?”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的过程是对“合作”理解的过程,也是训练语言、口头表达的过程。紧接着引读“梅花鹿驮起金丝猴……”重点抓住“驮起、过了、爬上、摘到”这几个动词,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味十足。最后拓展训练,他们都笑了,好像在说……让孩子提笔写一写。

学生围绕真正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在交流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发展,思维得到了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洗涤。这样的活动设计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其出現的问题与文本重点、难点有着紧密关联,具有可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思维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发展,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

三、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出发点

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师创设的学生课堂活动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在语文三维目标中,尤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层次目标进行活动创设。

设计《小狮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读。分别请孩子扮演大树和小狮子。通过大树与小狮子的对话,体会大树看到小狮子不练功时的着急,体会小狮子的懒洋洋与满不在乎,体会小狮子觉得有父母可依赖时的骄傲。再请一些孩子扮演狮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出一席话,教育小狮子不能依赖父母,教育孩子们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学生充分融入角色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从而有感情地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孩子对事物心理有了体会时,教师及时引导将这种体会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其实是在授之以渔。在今后语文学习活动中,孩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种在活动中习得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并用恰当的方式(如朗读)将这种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高,语文素养逐渐得到了提高。

因此,课堂活动要能给学生生成的空间,设计出能实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一系列看似独立又彼此关联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面向全体学生,架构活动支撑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都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见识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腼腆,不善于表达。但是,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勇于开口发表自己的想法,愿意说,还要会说。教师创设课堂活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把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设计出难易适度、层次分明的活动整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要求,实现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得到相应最优的发展。

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事先把一些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让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排,让学生在演中大胆发挥;也可以设计一个“课前小故事”,内容与体裁不限,让每一个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之上设计了一个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落后生“吃得了”的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

在一堂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问题设计,尤其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假如问题太难,便会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落后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逐渐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呈现梯度,难度适当,螺旋上升,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让各层次学生活动中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从而提高全体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比本领》的第二课时,一般都要引导孩子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如果只单纯抽学生复述,可能只有总结归纳能力强的孩子得到发展,而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有时候出现原封不动把课文读一遍的情况。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都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归纳主要内容呢?这需要老师多动脑筋,降低难度。我的做法是先试着出一些提示语,让孩子用填空方式完成,这样扶他们一把。这样,后进生便可通过近似于填空的方式学会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而对于中等生和优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更加简洁、扼要的语言进行归纳,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参与,让不同认知水平、个性品质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27.

猜你喜欢

低段语文学生活动课堂活动
写话,爱上你其实很容易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学生活动对教学的影响
医学院校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