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理论下高校团支部工作创新研究
2017-02-22蒋毅张舒
蒋毅+张舒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作为组织的高校团支部在工作开展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团支部工作的滞后性与受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影响下的工作对象团员青年的发展不匹配。文章结合组织设计理论,从组织建设和管理两方面为突破高校团支部的现实困境提供了优化路径,其中建立健全“三部分”团组织建设创新,增强凝聚及开展“菜单式”团支部管理创新,提升活力成为关键。
关键词: 组织设计理论 高校团支部团 组织建设
一、当前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形势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愈发明显。尤其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从“90后”到“95后”甚至到“00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受到科技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团支部活动单一和滞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早在2009年就引起团中央的关注,团中央陆续在一些高校开展高校团支部试点工作,如上海大学“总结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和关键点,探索实行分类思想引领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但试点并未获得进一步推广,高校团支部活动单一的现象依旧存在,这就使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1.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新问题。
高校组织建设的内容包括职能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领导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新形势下,共青团在职能建设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只强调服务而淡化共青团的政治属性,思想引领作用坚持不到位。高校团支部面对上述新情况,按照通常的组织惯例在工作内容上往往以上级的安排、要求和传统的套路、做法为主要内容,习惯“让青年做什么”,少有研究“青年想怎么做”,在组织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新问题,不能根据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对象的变化而有所突破,工作创新力不强。在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共青团干部流动性大,缺乏稳定,并且基层团干部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工作培训,导致某些专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在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团支部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是如何完善又如何堅持制度管理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领导机制方面,目前高校共青团没有形成相对明确的责权相统一的领导机制,出现凝聚力差的情况。这些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组织在工作效果上,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一味以死板、老套的方式灌输理论而不能抓学生的“兴奋点”、社会的“热点”和党的工作“中心点”,或流于娱乐而不能行教育之实,使共青团在青年大学生中思想引领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往往是新闻效果很好而实际效果欠佳,团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等有所弱化。
2.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新问题。
社会多元化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形式单一,有效覆盖面相对缩小,一些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度下降,影响力、凝聚力相对弱化。一方面,自上而下、行政色彩浓郁的管理体制与基层团组织工作面临的复杂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现实情况相矛盾,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不适应基层情况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贯彻执行上级党团组织的指令工作比较多,对青年团员的意见听取较少,对他们的需求不敏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社会思想文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大学生团员在这多元化环境中个性意识日趋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同时暴露出高校部分团支部在应对社会多元化发展时的缺陷。一些高校团支部依旧主要围绕某些固定时间节点,如3月5日学雷锋、五四青年节等展开活动,这些活动大多笼统宽泛,导致团支部活动效果有限。
二、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依据
高校共青团作为一种组织,从组织学理论来说,符合组织的四大基本要求,一是成员为两人以上;二是其成员共同目标是为了管理、教育青年,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的职责;三是共青团有自身的结构系统,在特定的机构系统保障下展开活动;四是共青团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活动。但这个组织面对网络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必须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创新工作机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组织设计理论是指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以组织结构的合理构造和有效运行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理论经历时代的变迁,目前最新的学术认为,组织设计理论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等静态的设计,还包括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方面如协调、信息控制、人员配备等动态设计。因此,组织设计内涵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环境,由于环境是不确定的,要求组织设计时注意内部组织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二是技术,无论是组织内部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还是社会环境的技术条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的结构和运行。三是组织目标和战略,一个组织的目标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维系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定的战略部署,这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四是组织文化,文化是组织的精神支撑,是组织的内在凝聚力。五是组织规模和生命周期,不同规模的组织需要不同的人员构成比。
2.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目标一致性原则。即指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在充分估量组织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求得上述各项目标的最佳组合。
二是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协作,分工是局部,协作是整体。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发挥最大的潜力,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是有效管理跨度原则。所谓管理跨度是指管理幅度,就是一个人能直接高效地领导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幅度影响和决定组织的层次和管理人员数量,决定和影响组织结构横断面的划分和各种职能结构的设置等许多重要的问题。
四是权责对等原则。又称权利和责任相统一权责,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要有什么责任相统一。在高校共青团中,处在什么样的职位就需要有什么要的责任相对应。
五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在高校管理中要有最上层的领导机制管理,但各个组织的特色部门要有自己的权力进行特色活动。
六是精干高效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在满足组织职能的前提下,精简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充分全面实现职能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七是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组织建立时是按照相对平衡的原则建立的,其后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组织,组成新的平衡。
3.组织设计理论对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机制的作用。
组织设计理论认为,组织总是要随着组织目标和战略的调整、环境和技术等因素的变化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重新设计的。高校共青团作为一种特定的组织来说,无论组织结构、权力运行、制度等方面,都必然遵循客观的组织规律。并且在创新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高校共青团所担负的使命职责、团组织结构状况、所处环境等各种权变因素,理清各种管理关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从而营造有利于高校共青团不断发展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组织设计理论下高校团支部工作创新路径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原则,高校共青团在工作中应当根据当前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从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入手,创新工作方式,从而真正发挥团支部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和成才道路中的有力影响。
1.建立健全“三部分”团组织建设创新,增强凝聚力。
首先,针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被网络等新形势造成的新的内部、外部影响,必须根据组织设计理论中目标一致性原则做好“职能建设”。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提升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团支部应当忠实履行共青团的政治职能,着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邀请校院关工委老同志先后为团员青年开展“红色江南”报告会;配合学院党委做好“党建推优”、“党员公示”、“党团共建”等工作。第二,以时事政治热点为内容,引导青年了解核心价值观。利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要契机,以主题团日、班会、专题宣讲、志愿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第三,以优秀典型教育为抓手,发挥青年榜样辐射效应。大力宣传和表彰各类先进学生和团支部,举办“校先进班级”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展,在团员青年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和崇尚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其次,高校共青团干部流动性过大,缺乏稳定性,工作效率不高。结合组织设计理论中的精干高效原则做好“队伍建设”。一方面以完善制度为重点,规范团学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班长、团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团支部工作考核制度、推优荐党制度等。另一方面以三自职能为原则,优化学生社团组织机构。通过加强对学生会、研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强化“三自”职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优化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机制。
再次,制度建设是组织设计的关键所在,结合组织设计理论权责对等原则创新“制度建设”。一是整合资源,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高校共青团支部的特殊性在于其需要受到双重领导,创新高校共青团的领导机制,关键在于完善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协同创新。例如在江南大学机械学院团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在坚持原有的党团建设领导方式的同时,整合社会机械行业的资源,形成专属高校团组织的机械行业联盟,特别是以“大学生科技园”的地理优势为契机,为青年提供就业、实习等专业领域的活动引领,注重发挥社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专业领域的团组织阵地建设。二是广泛动员,点面结合,健全社会实践机制。以“立足当地,就近就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继续开展基于项目化的社会实践,通过整合资源、发布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组建省校院三级团队深入街道社区,挂职助管,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宣讲、艺术演出等,在了解社会的同时服务社会,从而真正做到权责统一,维持共青团工作的稳定性。
2.开展多重“菜单式”团支部管理创新,提升活力。
针对当前高校团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团员青年主动性较差的情况,结合组织设计理论中的有效管理跨度原则,即为不同的支部打造不同的“菜单”形成不同的管理范围,从而激发团员青年的主体意识,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管理新模式。
(1)以类型化建设为方向,贴合团支部实际。
类型化建设前期,首要工作需调查不同支部特点,笔者结合江南大学特称团支部文化,制订相关特色支部计划。据此,以类型化建设为方向,探索了三种类型的团支部:
①组建学习型支部,赋予张闻天、秦邦宪特称团支部称号,提升团员素质思想。学习型支部将思想理论学习与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着力提升团员素质思想,并以核心价值观、专业理论为主线科学确定活动内容,进一步推动基层学风建设。
②组建服务型支部,赋予雷锋、焦裕禄特称团支部称号,弘扬继承志愿精神。服务型支部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培养大学生团员的服务精神,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③组建实践型团支部,赋予蛟龙号、远望号特称团支部称号,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性团支部需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团员的全面发展。
在此分类基础上选派相关老师负责指导工作,并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优秀的特色团支部予以鼓励,调动其积极性。
(2)坚持模块化实际操作,明确活动类别。
在类型化团支部大方向指引下,学院通过制定“菜单式”活动内容,坚持模块化实际操作,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包括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活动等模块。模块化有利于团支部工作、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加之各支部特色鲜明,能够直接找到侧重点,重点指引。需要注意,团支部模块化的实际操作并非孤立展开,应坚持党团共建,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时代特点,尊重团员主体,从而提升团支部活力、凝聚力的同时无限靠近组织目标。
(3)加強项目化细致推进,突出专业特色。
在实际操作中模块化分类,应结合专业特色,利用项目管理方式,全面推进团支部活动。学习型支部,基层学院可配合专业学习、参观考察等模块设定“卓越起航”学业提升项目:大一、大二寒暑假社会体现式实习,大三卓越项目规划,平时进行UG、CAD等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型支部,配合志愿服务、绿色环保等模块传承开展“大手牵小手”项目;实践型支部,配合社会活动、校内勤工助学等模块设定“助学岗”、“帮扶岗”等项目。项目化无统一标准,应根据高校团支部、学院以及学校实际设定,而专业特色则与团支部自身成员的专业构成密切相连,通常一个团支部由同一专业的大学生构成。
四、结语
高校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引导大学生团员思想建设和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团支部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多种因素,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着组织环境、技术,甚至组织目标的变化,为持续发挥团支部工作的影响力,团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结合组织设计的内涵与原则尝试进行组织建设与管理创新;同时为应对社会多元化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团支部在设定组织目标时应虑及大学生团员个性意识日趋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趋向多元,根据学院团支部实际,在逐步完善团支部组织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共青团工作重心下移,尝试以类型化建设为方向,以模块化操作为手段,以项目化推进为平台,开展多重“菜单式”团建创新,不断提升基层共青团凝聚力和活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团支部,从而使得高校团支部工作更具凝聚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毛峰.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对外大传播,2005(11):33-34.
[2]理查德·达夫特,著.土凤彬,译.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
[3]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4][5]张焱.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人民论坛,2009(18).
[6]许玉林.组织设计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1.
课题来源:2016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组织设计理论下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目标模块化管理研究”(编号:YB201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