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2017-02-22张扬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哈代贝拉托马斯

⊙ 张扬[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 张扬[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

作为优秀的长篇成长型小说《无名的裘德》,其作者托马斯·哈代通过小说表现了对个人情感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乡土文明的眷恋和向往。《无名的裘德》还对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教育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描写,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较强时代特点和代表性的小说作品的阅读体验。本文从成长主题小说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入手,分析了《无名的裘德》对婚姻的质疑,以及城市异化和冷漠的深切感受,再进一步分析了主人公在梦想破灭之后的悲剧,希望能对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成长主题小说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托马斯·哈代 《无名的裘德》 成长主题研究

《无名的裘德》作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最优秀的长篇成长主题文学作品,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文章运用成长小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深刻地描绘了裘德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托马斯·哈代到通过对裘德学业奋斗、婚姻纠缠、事业追求等方面的具体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无名的裘德》文中还对其他人物进行了描写,通过对每一个人不同命运的描述从而强有力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虚伪表象。英国村镇在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入侵之后,其社会风俗、道德、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较为巨大,同时也对小说人物的医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成长主题小说和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一)成长小说文学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德国,成长小说盛极一时。成长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培养,然后通过各自各样的渠道来完成自我修炼和自我发展。在德国主要描写年轻人的成长概貌的被称为成长诗学,侧重做描写主人翁的正规教育情况和真实学习状态的则是教育小说。而英国的成长小说,由实习期或者青年所创作的,主要讲授小说主人公青年时期的自我修养学校教育。这一类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统一发展的状态,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可能会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发生一定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是作者有目的的安排,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而小说的情节可能会对小说人物的形象或者内部再次进行描写,而这一系列的描写,都会与小说主人公生活或者命运所改变有关,因此,也可以说成长小说其实就是记录了人的成长的小说文学作品。

(二)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描写了愁裘德从十一岁到三十岁这一段抑郁而艰辛的生活历程,充分的表现了18世纪70年代的社会风貌,是成长文学小说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小说以编年史的形式记录了裘德从童年到青年这一段时间的所有经历,当然也包括主人公这短暂的一生当中受到了各种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阻力。裘德对于教育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追求一次又一次谴责打击,从最初的被牛津大学拒之门外,到婚姻生活的失败,再到最终反抗失败而放弃自杀,幻想破灭之后的被迫毁灭加深了其悲伤基调。

二、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对于婚姻的质疑

《无名的裘德》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婚姻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充分地体现出对比婚姻本身还重要的婚姻制度的反感。裘德最初动摇求学决心是因为疯狂地迷恋上了爱贝拉,当他满腔热血地认为即使放弃一切也要得到爱情的时候,而实用主义的爱贝拉却一直蔑视知识。文中写到房东质疑裘德与爱贝拉的关系,却在得知爱贝拉用鞋子打裘德,并无理由地大喊大闹之后,竟然相信了他们的夫妻关系。如此的幽默,却带着强烈的讽刺。而爱贝拉在和第二任的酒店老板漠不关心、互不信任地生活之后,却又怀念裘德想要复合,最终还是抛弃了裘德,裘德最终的自杀,爱贝拉有着不可推委的责任。与爱贝拉的自私自利、情感冷酷不同,苏·布瑞即使所知有限,却以自身的善良和对自由的追求感染着裘德。

裘德和苏自由结婚之后拒绝到教堂举行仪式,却受到了起诉和排斥,对于曾经立下绝命书才摆脱不幸婚姻的苏而言,婚姻无疑是爱情的坟墓。裘德最初通过书信了解到苏,苏在磅礴大雨中逃离培训学校来寻找裘德时,裘德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两人越是相处越发现彼此之间的契合,就像二分之一的个体,有了彼此才会完整。两人对对方都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和理解,说是心心相印也不为过。可即便如此契合,两人也不是一个个体,苏信仰自由,而裘德从最初坚定不移的信仰理性主义而到后期的动摇,这一切都和苏有着莫大的关系。婚姻中相同的境遇让两人彼此觉得十分合拍,也许是最初都太适合,在经历过生活的折磨之后,苏最终还是悲观质疑着他们的婚姻。而费乐隐藏一切情绪出现时,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她最终还是道歉并请求原谅,可终于还是离开了裘德,裘德因此悲痛欲绝。苏的伏尔泰式的大胆进取终究在生活的困境当中被磨灭殆尽,这使得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和现实指向性大大的提升。

三、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的城市的异化和冷酷

克里斯斯敏斯特教堂与周围的肮脏作坊和华丽的学院、黑暗的小巷和宽敞住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城市的阴暗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裘德越是了解城市的异化和冷漠,对于原有的乡村生活就越是眷恋,裘德最初在斯瑟姆农场对城市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真正来到城市之后,内心深处却无限地向往乡村生活,裘德与现实的城市生活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距离。成年之后却更加注重的景象,尽管孤独,裘德却没有放弃自我学习。在城市,即便是真正的绅士,如果没有富裕的生活,也是比不上那些富有普通人的,更不要妄想获得什么尊重。这种改变也是裘德在经历了切肤之痛之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变化,这样巨大的变化使得裘德的性格转变,价值观动摇,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终究将裘德带入了复杂而真实残酷的成人世界。即便是在这样的逆境当中,裘德的进取心仍促使他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来适应社会,然而这一切却没有为他带来相应的尊重,即便只圣拉姆斯先生这样的称号,也是含着一半嘲笑的。裘德终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即便有结实的基础,是真正博学的人却得承认,裘德热爱的知识在生活当中也并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每当裘德的努力获得一点点回报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总是残忍地打破他的幻想,即便一次又一次被打回原点,裘德也没有放弃对希望的追求。裘德所追求的精神是纯粹而热烈的,裘德对苏的爱情也是值得赞美和尊重的。这一切美好的品质最终还是臣服在生活的铁蹄之下。

四、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反抗失败后的梦想破灭

裘德在一生的成长过程当中是努力而认真的,无论是对于知识的追求还是对于情感的渴望,即便生活给裘德的总是残忍而冷漠,可他却没有放弃,自我努力地勤奋学习。但即便是这样,掌握了多门学科的裘德仍然被牛津大学拒之门外。裘德和爱贝拉之间的结合也不过是为年轻时候的冲动负责,两人之间并没有任何的爱情。然而,就算他结束了不幸的婚姻,遇到了深爱的苏,最终也没能和苏相守。即便裘德和苏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相处契合,但他们的结合存在了太多阻碍,当热情、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冷却之后,矛盾逐渐加深的两人,分开是必然的。托马斯·哈代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裘德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整篇文章悲壮基调强烈。当美好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受到社会残酷无情的打击之后,所有的反抗和努力都会变得疲惫。小说强烈的批判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最终的高潮却是裘德的死亡,其最终的呢喃引人深思。

五、结语

《无名的裘德》具有讽刺特色的语言对裘德一生进行了深入的描写,通过特色表现手法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竭尽全力奋斗、努力提升自我,却始终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悲剧人物。即便裘德内心对社会公平、社会理性、高等知识的追求和渴望意愿相当强烈,却必须要无奈地接受残酷的现实。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意愿,裘德在被迫接受而现实的反差之后,自身的心灵受到的痛苦打击就越发强烈。在诸多的困境之下仍然坚持内心对未来的渴望,所以裘德本身的塑造,比在阳光下尽情呼喊自己心愿的声音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这样强烈的震撼更多地引起读者的怜悯。《无名的裘德》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小说主人公裘德,同时还记录了当时的英国的社会关系,读者在同情裘德的无奈幻灭的同时,对于成长主题小说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郑利萍.追寻与幻灭: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36-39.

[2]龚雪萍,李新德.我国哈代小说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1-87.

[3]李金梅.析《无名的裘德》的空间叙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9-84.

[4]高迎春.论《无名的裘德》中的《圣经》原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26-128.

[5]刘珠凤《.无名的裘德》的自然主义解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2-85.

[7]徐苏.失落中探索悲观中前进——哈代悲观主义思想在《无名的裘德》中的体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5-56,149.

作者:张扬,硕士,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哈代贝拉托马斯
老狗贝拉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唠叨的妈妈
托马斯的一节课
四十九条围巾
哈代之家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三根横线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