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酒文化的人文意识因素
2017-02-21董超旭
董超旭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酒文化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紧密相连,通过酒类词汇的文化心理内涵的描写,说明了酒文化的人文意识因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 酒词汇 酒文化 人文意识因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历程,浸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从酒文化里能找寻先民时期人们的思维意识。酒作为不可多得的物质,因其美味和不可得的特性,与强大的精神意识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酒成了神圣的代名词。在分析酒文化对我国文字词汇产生如此重要影响因素时,我们需要更深层次地思考能够使酒文化在我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内在原因,也就是涉酒字词的文化心理内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契合点,主要影响它发展传承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包含重礼教重和谐的思想,为此,乞求“福、禄、祯、祥”的生活理想,就是向往富裕美满、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幸福平安的美好生活。这折射出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各种祭奠礼仪、亲友送别、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酒的衬托,民俗节日如成年礼、婚礼、春节、中秋节等都要以酒设宴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通过喝酒联络感情,增进情谊,创造和谐的气氛。总之,酒宴成了公共交际的一种手段。酒文化与祭祀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涉酒字词也彰显了这一特质。比如因为古代人民对“福”的追求,所以这个汉字中的右半部分是由酒坛子的形状构成的,这也体现了酒的功用就是祈福;而酒与祭祀的关系则更密切,中国古代是个“以礼治天下”的“礼治社会”。尊崇的是礼仪、等级、尊卑、长幼之序、天地至尊、祖先至长。即便是祭品都要用经过蒸馏的最好的清酒祭祀以便求得鬼神的庇佑。古代这种祈福、寻求庇佑的思想使得酒由礼序、礼仪发展成礼俗,即使在现代清明节扫墓时要举行祭祀,必须酹酒致奠。在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时,民间有“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之说,中国古代思想因其重视和谐的原因,所以很重视情意,正所谓“遵礼、守义,有序、有义之人自然重情”,酒与情可谓情天酒海,有情就有酒,有酒就有情,酒与礼教表达的情意更密切。比如古人的得意之事有晚年生贵子,他乡遇故知。其中洞房花烛夜,要喝交杯酒、合卺酒;金榜题名时要喝谢师酒、谢亲酒,同年好友也要喝上一杯庆同酒,以乐同喜同荣之情。人生失意时也离不开酒,如:摆酒压惊,设酒赔罪,酹酒致奠,泼酒冲侮,等等。可见,酒已经是表达礼仪、表达愿望不可替代的事物。可以说无论是得意或失意、兴奋或沉沦、兴国或亡国、写诗或书画、祭祀与盼望,这些事情都需有酒的参与,因此涉酒字词也体现了酒文化与其他礼制文化的交集。带有酒文化意识的词汇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盼望和谐的心境而相得益彰,它们相互促进,使得酒文化得以逐渐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
2.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1)酒与哲学
“精神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在人类改造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模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习性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精神艺术。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潜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是其内核”[1]。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崇天、敬天、畏天”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世人,认为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就有了“天意”“天尊”“天伦”等词汇的出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包含了“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的含义,也就是“天人相通”,而作为普通的人类,要想达到与天相通的目的,则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媒介,恰好“酒”出现了,因为饮酒后人的心智与平时的状态不同,可以激发人的灵感等内容。对中国酒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不难发现酒文化的实质是指中国历史中以酒为核心,围绕酿酒、饮酒、论酒及酒礼、酒政、酒歌、酒俗、酒风及酒德等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现象。也就是说,“酒”满足了作为通神工具的需要,也间接满足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需求,因而被更多的人痴迷。涉酒词汇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醉可神全”、“壶中日月”、“壶中乾坤”、“一壶之外”等都是典型的哲学观念的体现,涉酒词汇也体现着哲学观念,酒文化与哲学文化交集使得涉酒字词更有推敲和使用的价值。
(2)酒与文学
酒在文人雅士之间盛行“酒谈、酒诗”之风,“竹林七贤”、“酒中八仙”、陶渊明、李白、杜甫、张旭等人都与酒有着趣闻雅事,留下了著名诗篇,“有人统计在李白、杜甫的诗集中,言及酒的诗,李白占17%,杜甫占21%”[2]。在中国的诗词史中,以酒抒怀、以酒咏物、以酒解忧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总之,酒对于文人来说,可以启迪文思和灵感,所以有“斗酒诗百篇”“酒肠无酒诗不流”的说法,酒仙式的微醺和酒神式的狂醉都引起了痴迷,酒文化因与文学或书画作品的完美协作而流传至今,两者相得益彰。诗人是人间赤子,诗是天籁之声。“赤子”和“天籁”的沟通、拥抱,酒便是心中的桥。在不同的心境、物境中,酒和诗一拍即合,均能产生火花和灵韵。酒来自人的初始,诗亦来自人的初始,人喝着酒,吟着诗从历史的深处走向了未来。“一醉累月轻王侯”是用酒气来弘扬志气,在“醉”中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借助“醉”来追求、来对抗。李白是诗仙、酒仙。可是“仙”要借助酒,“酒中仙”三字一语破的——酒中才能为仙。陆游生于半壁江山难保的南宋时期,外则强敌压境,内则奸佞当朝。陆游自号放翁,其“放”也得之于酒,只有酒中才能“诗墨淋漓”,酒中的豪情,焕发出金戈铁马的壮志。酒中的豪情,酒中的壮志,吟出来、唱出来、喊出来,终是诗。酒不负诗,诗不负酒,人更不负诗,不负酒。酒和诗的拥抱,不禁顿生豪情、亲情,“酒本多情”,相思酒、定情酒、合欢酒、送别酒、洗尘酒……情意绵绵,诗意亦绵绵。酒中情,酒多情,诗缘情而生,缘情而发。酒性炽,酒诗相合后,自有万般情。汉字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而且是一种根深叶茂的艺术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不但“同源”而且“同缘”——均和酒有缘。书法有草书,笔走龍蛇是狂草,狂者非笔狂,心逞、心驰也。绘画有写意,意突发,念突生,泼墨即成心中的画境。书法中有“恭笔小楷”,绘画中有“尺规小品”。狂草与恭笔小楷,泼墨与尺规小品,比之于酒,正如豪饮与小酌也。书圣王羲之笔兴随酒兴而生,笔力、笔韵随酒力、酒韵而成《兰亭集序》,后来多次再写却难现“兰亭”神韵。究其因由,非物境、人境、酒境合一,于憩然之中挥毫,实难一气呵成旷世极品,三境难再现,可见极品本自天成,这都是酒的功劳。酒中意、酒中情、酒中画、酒中字,朦胧之中的境,就进入了意境。“诗歌”一词则表明诗者,歌也。酒中的诗也就是酒中的歌,酒中放歌一曲,心知、人知、世知。“酒”这一事物经过文学家画龙点睛的比喻,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甚至作为警戒,更能使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中的酒文化更显示出了一些雅致之美,从中我们更能够理解从文学作品中渗透的酒文化。反过来说,酒文化也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人在清醒时不能达到的巅峰境界。
(3)酒与交际
酒文化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它能起到与人沟通的作用,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酒有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功效,可以说酒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交谊桥”,酒宴、酒席和送名酒这些手段都成了重要的交际手段,并且从古至今仍被推崇和采用。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答问,一个个具体的词汇都有着具体、实在的表意对象,因此,词汇往往代表着一个个具体的文化要素,人们可以从具体词的演变与消失上追寻其具体的文化背景”[3]。反过来说,我们能从文化背景中窥探出词汇使用如此生生不息频繁的原因。酒文化词汇现在使用频繁的原因和现代中国人注重人际交往意识是分不开的,并且开辟了人际关系学,这使得现代人看到了人际关系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稳定。涉酒词汇使用和文化的走势是一致的,例如:酒令这个主观旧词汇已经不常使用,而是采用了其他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词汇。二者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涉酒词汇的使用,但是正因为主观旧词汇的问题因新观念的影响而变得带有了“旧”的色彩,一旦新观念发生了变化,旧词汇就会发生改变,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酒保、酒力、酒闷子等词汇已经不被经常使用。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酒文化词汇的活跃和现今的人际关系活跃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到了语言形成与发展的方面”。总而言之,涉酒词汇涉及的范围较广。这种影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层面,正是因为汉字表意文字的特质,使其形体结构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心理。
可见,酒文化与其深厚的哲学内涵人文底蕴息息相关,酒文化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着密切的交集,中国酒文化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含义。因酒文化而产生的涉酒词汇也具有涉猎广泛的特点。这些涉酒字词一般已经不再单纯地为酒文化领域服务,而是衍生出酒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杂而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涉酒词汇,它们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围相融合,广泛涉及了文学、哲学、人际交往等方面,涉酒词汇与文化多样的融合才成就了它独特的内蕴之美,其本身也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云波,彭雅静.中西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常敬宇.漢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苏新春.汉字文化引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