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无色处见繁花

2017-02-21王慧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标题文眼质疑

王慧

【内容摘要】“问”是“学”的基础。针对学生普遍质疑能力不强的现状,笔者试图以标题、文眼、矛盾处三个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标题 文眼 矛盾 质疑 培养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也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习是需要有疑问的,“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恰恰体现了学生思考、阅读的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桐庐县初中语文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研究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2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实践“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前,教研员陈卸金老师就已经带领县骨干教师编订了《学案》,之后又编订了《自主导航》,每年一次的修正,以橫村初级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些都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坚定理念,但是学生“愤”、“悱”的质疑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不善于、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质疑,往往是等待老师来帮助解读文本。即便是围在一起讨论,嘈嘈嚷嚷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比较高效的途径:标题处质疑、文眼处质疑、矛盾处质疑。笔者主要通过这三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质疑: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其核心也就是思考力的锻炼。

2.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根据提出问题的质量确定质疑能力的高下,问题的质量又以与文本的关联大小、有否深度等因素有关。

3.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的能力,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语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理性、合法性产生怀疑。在阅读中生疑,是为了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为了求得规律性的认识,在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二)理论依据

1.以学论教:“以学论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其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依据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自主,是否会学,是否学会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该评价观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疑问,反复错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应该采取理解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发现以及帮助发现其中合理的有意义的因素。学生的进步不可能依靠教师的一味示范,必须时一个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三种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处、文眼处、矛盾处提出问题,在与老师、同学的思维碰撞中,问题向纵深走入,最后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一)标题处质疑

标题是文本和读者的第一个连接点,又高度浓缩了文章的思路、内容、主旨乃至特色,蕴含行文线索、感情线索、基调等大量的信息,它能在一瞬间捉住人的眼球,冲击人的心灵,激荡人的思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何围绕标题提出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呢?

首先,笔者告诉学生,在不同的文体中标题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说明文的标题有的指出说明对象,有的还指出其特征。议论文的标题有时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具有提示论述范围、论题、论述对象的作用。记叙文的标题或是文章线索,或点明文章中心,或者表达作者的情感。再次,引导学生辨别某一文本标题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标题的作用生发高质量的疑问。

1.以笔者在2012年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中获得一等奖的《马说》为例,谈议论文标题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就《马说》而言,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标题第一次提出疑问,发现大部分同学提出疑问:马说了什么?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文体,“说”是一种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文文体。笔者让学生围绕“马说”中的“马”第二次提问,学生转变了问题:这是一匹怎样的马?笔者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理解千里马的不幸。笔者让学生围绕标题“马说”中的“说”,进行了第三次提问:“作者借马来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课堂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愤懑之情。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再深读标题,完整标题:一匹不幸的、满是悲愤的千里马说。让学生第四次提问,终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生疑之后,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表达自己的悲愤吗?写作目的何在?

学生的四次提问,逐层走向深入,由面对文字本身产生的肤浅问题,最后围绕标题产生直指议论文中心的问题,质疑能力得到提升。

2.以《我的老师》《老王》为例,谈散文标题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学生面对标题自然产生问题:“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笔者告诉学生这是散文不是说明文,不用也不会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我的老师的所有特点,散文的关键不是标题中所提及的那人、那事、那物,而是关注“那情”。学生即可提问:“我对老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笔者再追问,换一种问法,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提这个问题,学生第三次提问:“为什么说是我的老师,‘我的表现在哪里?”三次提出问题,学生最后关注了作者的情感,分享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人生经验。

散文关注的不是那人、那物、那景,而是作者的情。在一段时间散文教学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围绕标题质疑的能力逐渐提升,在《老王》一文的学习中,笔者先让学生聊聊面对标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呈现:老王有哪些话?老王的话有什么特点?老王和谁说话?老王和谁说的最多?他们提出的这些疑问虽然只是关注“那人、那事”,但是很有价值,可以走向文本的深处,笔者随即呈现老王在文中与“我”的所有对话:“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让学生读老王的话,继续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关于“那情”?笔者在此处重锤敲击,让所有同学提出疑问,最后惊喜地发现有六位同学提到:“老王要说的是什么?老王的愿望实现了吗?”水本无华,相荡为涟漪。学生在朗读、讨论之后,有一个小组书写了这样的感悟:“我发现老王和同行没有话,跟主顾话最多,他并没有钱,却不要钱,要的是亲人一般的情谊,一种亲情,当“我”没有理解的时候,他“直挺挺地走出去”,他感到悲伤。”学生读到了这些,让笔者兴奋不已!笔者明白是因为自己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決之后,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远比我们预设的要多,文本解读的厚度远比想象得深厚。这堂课极大地激发了我培养学生提升质疑能力的兴趣。

笔者发现,除了以上案例,还有很多文本可以培养学生在标题处质疑的能力,在笔者的有意培养下,学生在标题处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学生不仅质疑“济南的冬天怎么样?”还质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有怎样的情感?”《吆喝》一文学生不仅质疑“谁在吆喝?吆喝什么?为什么吆喝?”还质疑了“我们该怎样看吆喝?”《邓稼先》中学生质疑了“其人?其事?其精神?”《伟大的悲剧》学生提出“何处体现悲剧?为什么伟大?《猫》一文中学生提出一些列问题:几只猫?猫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为什么不养猫……《最后一课》中也提出了系列问题:什么课?上了什么?谁来上?谁来听……

(二)文眼处质疑

“文眼”是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所照映。”

找准泉眼凿下去,潜藏的清泉便会喷涌;找到文眼掘下去,隐藏的激情自然勃发。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在文眼处质疑的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文眼。笔者指导学生从课题中、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从文中某句关键的话语中,找到文眼。

文眼最能激发学生情感,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或脉络层次,因此名家都很重视文眼的设置,其中又以诗人为最,一旦抓住诗眼,诗人的情感探寻也就柳暗花明了,所以笔者在此重点谈论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文眼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以《石壕吏》为例,谈诗歌文眼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指导学生找到诗眼,对于诗人的情感,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寻找文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难,而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疑难有序推进,向更有思维层级的疑难迈进,疑问突破了,诗歌也就读懂了。笔者曾这样引导学生在文眼处质疑:

《石壕吏》文眼处走向纵深的质疑

笔者引领学生在文中的关键词中找到了文眼“苦”,通过笔者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读、悟、想,学生围绕“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走向纵深的疑问,学生的情感、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中水乳交融。最后学生不仅读到了老妇人的丧子之苦、贫困之苦,还读到了她的用心良苦;读到了官吏的工作辛苦、不解之苦、无奈之苦;读到了诗人的无奈、无为、生命的艰苦。

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寻找凝聚诗人情感的诗眼,质疑探究进而突破诗歌的鉴赏。比如《望岳》中,笔者引导学生寻找诗眼“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学生质疑:为何有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比如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文眼“断肠”的寻找,提出了疑问:为何断肠?何处体现断肠?

引导学生寻找文眼,并在文眼处质疑,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文本深度阅读也就找到了一条捷径。

(三)矛盾处质疑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文本中如果出现了矛盾式情境,学生会产生疑问、信息探寻的强烈欲望。

文学作品中的矛盾有很多类别,笔者首先告诉学生矛盾在哪些?可能在悬念突起的故事情节中,也可能在文中直接出现的词语中,还可能蕴含在作者的情感里。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最厉害,笔者在此首先谈论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矛盾处质疑的能力。

1.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矛盾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孔乙己》的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寻找文中的矛盾,学生很快锁定在文章的最后:孔乙己好像的确已经死了。学生面对这样的文字自然生成了这样的疑问: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解决这个疑问,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性格、生存能力、生命价值,学生围绕这些提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写了孔乙己的哪些事以及基本性格”,查找孔乙己的日常生活;“孔乙己有什么生活技能,或者说孔乙己靠什么而活着”,讨论孔乙己的生存能力;“孔乙己的存在,于我们有什么影响”和“孔乙己现象的社会意义有哪些”,探讨孔乙己的生命价值。笔者引领学生在矛盾处质疑走向纵深,质疑能力在小说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2.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谈童话矛盾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它将生活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就如盲孩子最后看见了周围的一切,影子也拥有了生命,这和生活的真实就是一组极大的矛盾,学生在笔者长时间的质疑能力培养下,很快提出了一个疑问:盲孩子有没有看见周围的一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课文回读,继而进行辩论,明白了童话的特点,它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美好愿望,无论有没有看见,也许眼睛没有看见,但是心灵的眼睛看见了爱、关怀……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篇目可以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探究,推动教学。比如《散步》一文中,学生质疑:一家人最终走小路还是走大路?为什么这样选择?《羚羊木雕》中学生质疑:要回木雕还是不要回?“我”应该怎么办?《孤独之旅》中学生质疑:小康到底是放鸭,还是上学?孤独,还是不孤独?笔者发现当学生找到矛盾之后,疑问一个接一个,疑问的层次也不断向纵深推进,当中定有我们可以利用的推进教学的关键点,文本的教学便会在学生的高期待中完成,学而高效!

四、结束语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深入阅读文本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燃点,更是通向幽径的入口。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以标题、文眼、矛盾处三个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因疑求异,在走向纵深的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 董晨. 让问题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论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问题教学[J]. 基础教育参考,2012(19).

[2] 邵克林. 试谈文眼在文中的作用[J]. 语文知识,2000(08).

猜你喜欢

标题文眼质疑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故事,让学生语言能力有效提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巧拨千斤解“标题”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