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演唱者的个性心理结构

2017-02-21潘超

艺海 2016年11期
关键词:演唱者声乐

潘超

[摘要]任何歌唱标准都是为人即歌者而制定的。由于人与人之间心理结构的差异,歌唱方法、风格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因素。因而,在总结声乐演唱方法时,不能只看到共性,还要对演唱者的个性心理结构进行探究,建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演唱方法体系。

[关键词]声乐 演唱者 个性心理 结构因素

美声唱法体系传人后,对我国声乐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加借鉴西欧音乐教育体制开启了“普适化”的教育模式。这其中,既有可圈可点的有利之处,但也因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水土不服而产生一些问题。其中,声乐演唱风格的“千人一面”,演唱方法趋于标准化、定型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急需关注的问题。正所谓“合而不同”,音乐艺术的多元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一直追求的目标。若一味地固守共性、不关注个性,将不利于歌唱者创造性的发挥,影响我国声乐艺术的“民族身份建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既具有共陛特征,同时因先天生理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相互差异的个性心理结构。西方美声唱法源于“负罪”神权统治下的“灭人欲”社会文化语境,其孕育声乐艺术并不注重发挥个体的生命感知体验。这不适用于我国农耕社会形成的重“生命”、重个性的音乐文化土壤。因而,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身份建构”应将目光回归于歌者的个性、创造性培养,火个体心理结构入手,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一、演唱者的动机、兴趣

动机与兴趣都是歌唱者个性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具有联系性、又相互区别。对它们特征及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歌唱者自我认知,从而在演唱能力培养时有的放矢。

1、动机。人们有了歌唱需求便会产生达到这个目的的内部动力,即动机。它是推动歌者朝向某个方向努力的加油剂,是培养其热爱歌唱、勤于歌唱的重要心理活动。动机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歌唱意识。在歌唱艺术中,动机是无处不在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的夸奖,便会激励学生产生积极演唱的动力,通过行为期望继续得到老师认可。相反,老师的批评也会产生一种动机,可能是好的激励型的,也可能是坏的消极型的。再如,歌唱艺术本身就可以给人以情感熏陶,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带给人美的享受,足够激发人们产生热爱歌唱的动机,打动人们的内心。可见,恰当地利用动机可以激发演唱者的学习激隋、赋予其努力的动力。

当然,动机还有长远动机和短时动机之分。有些学生总是心血来潮,靠强烈的表现欲望促动其勤奋努力,并且有很好的舞台表现力。但是,具备短时动机的人未必会拥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动机,其影响范围只限制在某一个时间段。人们需要短时动机带来的激情,也需要长久动机找到歌唱的意义与目标。而长久动机又是通过设定一个个小的短时动机,最终链接得以实现的。演唱者以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个人的动机心理结构,为每个人设定不同类型的目标。

2、兴趣。如果说动机是双向性质的动力,既有好的动机,又有不良的动机之分,那么兴趣的性质更倾向于积极的一面。动机的产生可以是瞬时间的,而兴趣的产生便没有那么容易。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便会在普遍性的事物中优先选择最中意的予以关注。兴趣包括了倾向性、持续性、广泛性几大特征。如兴趣的广泛性,歌唱者知识储备越加丰厚,其兴趣的广泛性越大。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也决定了人们能否在某一方面达到较深的造诣。例如有些歌唱家興趣十分广泛,既喜欢西方的花腔演唱、又喜欢中国传统戏曲演唱,对流行音乐作品也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时期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总结各种唱法特征,并加入个人的创造性,形成了自己的歌唱风格。

因此,可以看到,兴趣的持久性、广泛性、稳定性几大因素可以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纵观歌唱者心理,从需要到动机再到兴趣,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同样是缺一不可。这些都需要内部动因和外部条件相互结合进行刺激。正如一个酒足饭饱的人,看到美食时很难引发食欲一样。歌唱者培养,既要看他的兴趣需求是什么,同时也要在正确的方向上给予相应的外部刺激。

二、演唱者的多元能力

1、知识等外化能力。歌唱者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影响着演唱的质量及效率。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音乐本体知识、舞台演出经验积累等方面。

首先,音乐本体认知,如识谱能力、乐感、节奏感、音准等是歌唱者必备的能力素养,占据重要的地位。如识谱的快慢决定了声乐作品学习的总体效率,而节奏感、乐感、音准则决定了歌唱作品的艺术质量。这些要素之间又是无法分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例如,音准上有缺陷是声乐演唱的致命伤,即使演唱者识谱能力再强、节奏感再好都是枉费。同理,若是节奏感、乐感出现问题,音准再好也无法诠释出完美的声乐作品。

其次,舞台演出经验。歌唱是一门表现艺术。再好的作品都要通过人们的诠释与演绎赋予其生命力。是否拥有良好的舞台演出素养也影响人们水平的发挥。其中包括歌者心理素质、演出经验、动作设计、临场应激等方方面面。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私下演唱发挥得很好,但到舞台上面对很多评委、老师以及观众时,水平便大打折扣,这正是与其舞台演出能力有很大关系。

2、创造等内化能力。除了知识能力之外,演唱者的创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是影响歌唱水平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些能力与个体先天生理因素息息相关,但同样也可以通过锻炼、纠正、教育引导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与我们的教育形式、教学主体密切相连。例如在接触一个新声乐作品时,传统教育模式都是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跟随着学习和模仿。然而,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无法发挥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理解能力。新的教育改革倡导的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提倡的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善于用脑,对自己的歌唱作品做到心中有数,有独到见解和创造性,这是发展歌唱能力的主导力量。因为歌唱乐器的使用、歌唱运动所发出的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演唱者细心地琢磨、感觉、体会、尝试。”

三、演唱者的气质、性格

气质和性格是人们的重要心理活动,也是影响演唱者声乐演艺水平的个性心理结构。二者既具有联系性,同时也相互区别,所占有的地位不同。

1、气质。气质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是演唱者个性心理的主要结构要素。气质的形成受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影响,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初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以及产生的反应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气质上的差异不是由于后天环境条件所造成的,而是神经系统的先天性造成的。”②同时,气质还受后天的生长环境的影响,例如歌唱者后天的努力,学习过程中的用心程度,以及接受教育的环境、与教授者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等等,都会重塑演唱者的气质特征。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四大类型。每个人都有其所倾向的气质类型。“这些特征必然要在艺术创造中发挥作用,而且某些特殊的艺术门类(如音乐),或该类艺术的某类作品对人的气质有特殊的要求时,那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门类或者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可见,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气质的差异,促成了歌者在歌曲处理、歌唱风格选择、舞台表演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例如,胆汁质、多血质的歌唱者气质活泼,表现欲望更为突出,一般不常出现怯场、歌唱失控等状况。而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的歌者,虽然舞台表现力稍显逊色,但是他们更善于处理抒情、细腻的歌唱作品,表达歌曲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2、性格。“心理学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等都被认为是性格特征,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德国的心理学家克拉格斯认为气质是性格个别差异的表现的一个方面,影响性格的要素还有情绪、意志等。因此,可见,性格与气质是具有联系性的,但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具有稳定性、独特性、复雜性特征,是一种积淀已久的心理定式,并外化于各种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结构。

由于歌者与歌者之间的性格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演唱态度的好坏、演唱水平的高低。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因而,那些拥有勤奋、积极性格特征的人,他们对声乐演唱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上更加有个人的见解。再如,自我认知力强的歌者也会不断地寻找新的奋斗目标、攻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正如,我们熟悉的歌唱家关牧村,虽然是出身自边陲小城的工人,但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唱家。

猜你喜欢

演唱者声乐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做到“以情带声”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