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随论陶渊明杜甫之比较

2017-02-20李允霖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陶渊明杜甫比较

内容摘要:顾随《诗词讲记》乃当年顾老先生上课讲诗词的笔记整理,分总论、分论和具体说作家作品。内容较为零散,老先生深厚的学识功力却展现无遗。顾老先生书中旁征博引、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且有个人的主观态度与见解。其中顾老先生一再赞同曹操、陶渊明和杜甫三位,对他们三位的引用评论也是最多的。本文将结合顾老先生的观点对陶杜二人进行比较。

关键词:顾随 陶渊明 杜甫 比较

顾随在《诗词讲记》中评价了很多的诗人,全书反复引证评论的为曹孟德、陶元亮和杜工部。曹孟德是英雄中的诗人,杜工部是诗人中的英雄,而陶元亮是诗人中的哲人。顾随对此三人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古往今来只此数人为真诗人”。三人的共同点是都从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三人之中又尤推陶渊明。

一.陶之恬静热烈和杜之敏感热烈

顾随对渊明的评价很高,他认为陶渊明能将哲学的思考写入诗是有过人的天才和常人不可及的学力的。同是写贫病,杜工部的诗“热烈敏锐”,陶元亮的诗则“恬静中热烈”。顾随引了陶的《拟古九首》其三,“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燕子来诗人家中筑巢是件令人喜悦的,有着美好象征的事情。然而自己的家中日渐萧条,即使诗人无比欢迎燕子但燕子的心也能如诗人一般坚定吗?诗人通过燕子筑巢写自己的贫病,欢喜中带着无奈与凄凉,此为顾随所谓“恬静中热烈”。作者又引了杜甫《倦夜》的“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二句,认为此已为杜甫诗中极精致的了。杜甫的“热烈敏锐”源于其内心不够平和,他身在中唐且历经天宝之乱。目睹了朝事凋敝民生烦乱,杜甫是无法置之身外且内心波澜不起的。“心若慌乱决不能成诗,即作亦绝不深厚,绝不动人。”杜诗也好,然心中的热烈敏锐的情感到底不如陶。

陶公的诗风流自然而出,老杜的“热烈敏锐”是喷薄而出的。陶公的这种“恬静中热烈”来于何处?应是陶公诗中有知解,有其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有他自己的认识。因此他是诗人中的哲人,哲便在于知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让他不得入世,而他也并非是出世之人。他的内心不是没有过矛盾的,而在矛盾过后陶渊明身上显示出的是调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是“入世”,“无车马喧”是“出世”,生活态度的调和带来的是心态的调和。世人对陶渊明有很多见解,“隐逸诗人”、“冲谵”、“田园诗人”、“躬耕诗人”,顾随认为都是不全面无法单独评价陶渊明的。因为陶渊明虽然调和,但并不是心如止水,他也是鲜活的人,因此陶公也有很多不平和。朱熹评价其说:“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二.世法与诗法

何谓“世法”?何谓“诗法”?“世法”乃人活于世的办法,是人生存的基础。“世法”包含美善丑恶,它是接地气的。“诗法”则不同,它是美的是动人的。顾随认为,世人所认为的“世法”为俗、“诗法”为雅不能成立,脱离了俗的雅其实更俗。“诗法”其实应该源于“世法”而高于“世法”,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作品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法”与“世法”相調和才是好的,而能将此二法很好地融合的,是陶渊明。诗人能将美好的事物入诗不可贵,陶能将不好的入诗而能冲淡平和。而杜的程度不及陶,他同陶公一样也曾挣扎和矛盾而始终没有得到调和心中还是不安定的,尚不能将二法融合,但他能将“世法”写入“诗法”而成诗。陶公因心内真平和,因而写的诗内在精神是统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是真的悠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躬耕的陶公也是坦然接受并自得其乐的。老杜就将心中的不够平静反映在了诗中。他的诗里他从未有意的遮掩自己窘迫的境况,也不假意超脱,他总是真切的诉说着他的现实。

三.自然与力

顾随评价说:“人之聪明写作时不可使尽。陶渊明十二分力量只使十分。老杜十分力量使十二分。”何为力?力就是力量,诗写得有力量,读了能被这力量撼动,能体会到一种坚强的意志。顾随认为,老杜的诗在唐朝是有革命性的,因为他打破了诗人历来写诗酝酿的传统。入《得弟消息二首》之首二句:“近有平音信,遥怜舎弟存。”音韵读之有力,情感含蓄却热烈。老杜能将寻常字用出高深,“国破山河在,程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将国家破灭后城中草树荒芜而茂盛的样子写了出来,颇为艰深。再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一:“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首句的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如此险韵虽拗然很有力。再如老杜“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看似寻常却是很不寻常,和“会须一饮三百杯”、“日啖荔枝三百颗”相比,真实收敛而有力量。老杜的力来自深沉的情感和有意为之的拗律。

“老杜的诗中有力,而非一般的蛮力横劲,其力皆如水之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大自然宏大,不比盆景、园林的小。且盆景、园林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大自然则苍茫大气。老杜的诗不像李白那种豪放,但是其诗中有宏大。如《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休,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首两句感觉是多么敏锐,后两句则包含多么热烈而真诚的情绪。老杜的力是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不卑不亢的意志,他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价值。他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眼前秋景多么萧条,然他的视野却多么宽阔。无边无尽的落叶纷纷下落,滚滚的长江卷着落叶奔腾不息。萧条却不悲哀,多么有力量。老杜的这种力量中透着的宏大,再如《三绝句》之一首:“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写树上花蕊欲落未落。着笔处纤细而顾影自怜的悲哀。老杜也痛,但是痛得豁达。他也不愿见证雨打花落,不如让它们在醉中由风吹尽吧,其中情感也是十分真切却显得发声宏大、有力。

老杜是诗人中的英雄,陶公是诗人中的哲人。陶公在矛盾的调和中归田园居,荷锄躬耕;老杜在矛盾的调和中,选择了“担荷”。创作必有安定情绪。没有安定生活也要有安定心情。杜甫生活不安定,心情也不够安定。老杜则睁了眼清醒地看苦痛,无消灭之神力,又不愿临阵脱逃,于是只有忍受担荷。”他无力去挽回动乱,也不忍就此放下归隐。老杜的伟大就伟大在他的担荷。伤感是暂时的刺激,悲哀是长期的积蓄,老杜沉郁在他的悲哀。即使苦闷孤独凄凉,依然宏大有力。也因此,顾老先生认为中国诗歌唯老杜可当此二句,“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锤炼宜于客观的描写,老杜的锤炼使其诗坚实。

从陶渊明到杜甫有着一种传承在,老杜有陶公的精神而额有各自的特点。学陶而不似陶。

顾随也表示,“老杜与陶公固然不能相提并论,但也有共同之处,从修辞上看,二人皆用许多新鲜字句,这是在外表上的革新。此外,关于内容一方面,别人不敢写的他们敢写。在开合变化、粗细兼收上说,杜甫乃诗圣也固然更胜一筹;若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上说,陶渊明则更胜一筹。”这也就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二人的特点。

[作者介绍:李允霖,南京师范大学教室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陶渊明杜甫比较
登高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绝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