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探讨

2017-02-20吴世杰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教育

吴世杰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延伸,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备受关注。少年强则中国强,如何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成了时代的难题,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下开拓有价值的教育途径成了不少教育界人士急切跨过的难关,虽然如此,但塑造大学生的诚信标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作为衡量一个人必要天平,不诚信的人往往不被身边的人所信任。但在当下社会不诚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人们对他们期待更为热切。不过事实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诚信度也是令人担忧的,社会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大学生,进而指向大学教育,让大学院校及大学生来背这个锅,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变得至关重要,而如何开展诚信教育也是一个广泛被众人议论的话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现状

平常考试作弊频频出现,传统的、高科技的抄袭手段层出不穷;四六级代考传答案无视国家考试规定;论文找枪手凑了字数与老师比拼眼力;使用信用卡透支无限额;毕业实习盖假章;工作之后更是一言不合就吐槽……按理来说,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该是不成问题,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媒体的深度报道中,大学生诚信问题被披露、被放大、被折射,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的行为归结为以下几种

1.信贷诚信缺失。2015年8月,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进行的调查覆盖全国33个城市的252所高校,共收集有效问卷近3万份。报告显示,在使用过贷款的大学生中,四成大学生曾逾期还款,使用信用卡的大学生中,有2%的人经常不按时还款,近六成大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大学生整体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2.就业诚信缺失。谈就业诚信缺失我们不得不提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注水简历和“脚踏几条船”现象。一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赢得企业面试机会,部分毕业生过度包装自我,一份份“注水简历”新鲜出炉。如伪造课程成绩,等级考证;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社团活动甚至是获奖经历等,结果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平淡。二是大学生找工作“脚踏几条船”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大学生学成毕业后,渴望找份满意工作,缓解一下家庭的压力,急着证明下自己,过于急功近利,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有的其实很轻率,他们既欠缺完整和充分的思考,又欠缺职场成熟人士的经验式行为,作出一女嫁两家,嫁三家四家的荒唐事。

3.考试诚信缺失。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高等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考场老师和学生也都明确作出规定,但是考试作弊仍频频出现,传统的、高科技的抄袭手段层出不穷,而且作弊队伍越来越庞大。

4.学术诚信缺失。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讲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剪刀+糨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认同率极高,甚至有同学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成果。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低。

5.网络行为诚信缺失。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交往完全处于虚拟空间之中,网民可以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匿名,并且可以随意地修饰和改变自己的身份,网络交往上的伪装和不诚实会冲击现实世界中的诚实伦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增强,为人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这也导致了诸如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甚至网络犯罪问题的出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探讨

缘何大学生的诚信屡屡被怀疑?这个“锅”究竟该谁来背?社会这个大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还是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更值得我们深究。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利益的驱动作用使得行为的道德追求逐渐淡化,有人在“规则真空”的背景下,做出了一些重利轻义的行为,如偷税漏税、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行为。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难逃此负面的影响。新一代大学生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瞬息万变,在没有成熟的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无所适从,其生活和观念处于无序状态,容易受不良的事物所感染。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疏于对孩子“做人”的熏陶。有的家长自己本身就不讲诚信,还有的家长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和信息感染给孩子,这势必从客观上导致许多大学生虽“成了才”,但“成不了人”,他们品德操行的培养并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提升。

从学校角度来看,无法一对一管理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绝对保证。大学生不诚信,大学的原因自然是有的,诚信教育的不够普及、不够完善之类的也是存在的。但事实上是,很多学校几乎每学期都有类似的课程,而且很多的专业课老师也一再强调诚信问题,然而,大学不同于初中高中般便于管理,传输道理也不能仅仅以狂塞模式。大学生个性张扬,观点鲜明,对于不能接受的道理,强硬要求是行不通的,惟一的办法只能是让其从心底信服。而大学的体制也并非小班教学,更多的是大班授课,也很难真正做到走进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充其量是尽自己最大能力造就多数学生。

从个人角度而言,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不少专家学者将90后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90后往往个性鲜明、敢爱敢恨、不问问题只问百度,天生放荡不羁的性格造就了大多数90后心里不装事的心理特征,他们处理事情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不受约束,长期以往,即使是习以为常的道德规范,与他们而言也是可有可无。

从网络环境而言,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独特的匿名性、虚拟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淡化,从而使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模糊不清,良心机制在网民行为中的自我监督作用减弱,从而造成网络欺骗行为不断产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局限性也为不良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机会。由于当今的网络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网络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使得一部分网络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即使是发现违法行为,由于对犯罪主体不容易确定,对其责任也无法追究,这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行为的发生。加之,對传统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过去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偏重正面的灌输,没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不注意大学生的切身感受,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与教育部门实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当他们进人一个能摆脱现实的束缚的虚拟网络世界时,其内心真实的心理反映也就在此暴露无遗。无论是哪方面的因素,也无论最终所占比例是多少,都在警醒着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很多人将学生不诚信的表现归结于学校,矛头直指高校教育质量。虽然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学生所就读的学校确实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至关重要,

网络技术的發展,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的诚信品德呈现出许多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诚信教育必须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诚信道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的不断创新,打造健康的诚信教育工作环境和氛围。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武昌首义学院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该校想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加强学生诚信认知水平和诚信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诚信品质、完善学生优秀品格以及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立德树人,并为社会输送急需的诚信、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必须契合我们这个大环境,以树立整体育人融合教育的理念、树立一元主导包容多样、树立新媒体传播规律与诚信教育相统一为理念。总体上教育的模式是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020运作模式、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模式、理论抽象教育与现实形象教育相结合。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可借此构建诚信教育新媒体平台。利用学校网络新媒体平台可开展求真知、做“真人”的诚信网站板块构建、搭建网络诚信论坛、人生导航社区等、建设主题博客、微博,发挥其诚信教育作用;建设网络电视台先锋视讯,制作诚信小故事、微视频、诚信专题栏目等发挥其诚信教育作用;利用手机的自媒体传播,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报等传播诚信教育内容、诚信短息、小故事大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手机软件、app如:qq、微信等进行内容包装如:100字故事、引导诚信实时话题谈论、传播名家观点等打造诚信圈群文化(点点链接、扫扫二维码、摇一摇有奖阅读等)。

在不断突破过程中,武昌首义学院建立了一支由老师、辅导员、学生组成的教育运行团队,并利用合力优势及专业资源(技术、设备、人员)为诚信教育服务,构建诚信教育管理机制,形成诚信教育管理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通过诚信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为诚信教育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的诚信意识品质得到充分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起友,王莹.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6):81.

[2]李蔚.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及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2(l).

[3]肖周录,王永智,许光县等.诚信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3).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GB223。

(作者单位:武昌首义学院)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教育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