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史记》对后宫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2017-02-20李裕好

文学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史记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后宫女性人物形象。司马迁对这一类人物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中。这两篇传记在塑造后宫女性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对后代的《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关于后宫女性人物传记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 《吕太后本纪》 《外戚世家》 人物形象塑造

自有人类开始,便有女性,自有帝王开始,便有后宫。后宫女性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描写对象。早在我国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就有了对后宫女性人物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都是非常简单的,人物形象并不突出。《国语》中也出现了一些后宫女性的记载,《国语》对于后宫女性人物的语言有较多的描写。此后出现的历史散文《战国策》,不仅注重对后宫女性人物语言的描写,还包含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神态的描绘,人物形象更加地丰满。到了《史记》,出现了正史中第一篇专门描写后宫女性的人物的独传《吕太后本纪》和第一篇合传《外戚世家》,并且人物形象突出,它们对后代的一些史书比如《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后宫女性人物传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篇论文即以《吕太后本纪》和《外戚世家》为依据对司马迁关于后宫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一.以广阔复杂的环境展现人物命运

人物的命运受人物性格的影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物的性格是在所经历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人物的性格、命运与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在司马迁的笔下,吕后这一人物之所以如此的出彩传神,离不开司马迁对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在《吕太后本纪》中,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她所处的地位与处境:“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皇后”。[1]395从这个“微”字可以看出,吕后最初嫁给刘邦的时候,生活是很艰辛的,吕后和刘邦一样,经历了秦末的社会动乱,这些经历为她后来临朝执政,继承和发展刘邦的治国之策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司马迁通过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交代了吕后的所处环境的变化:“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长从上之关东,日夜啼哭,欲立其子为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1]395吕后作为刘邦共患难的妻子,在刘邦称帝后,封为皇后,在朝中的势力比较强大。可是刘邦自从有了戚姬,和吕后的关系逐渐疏远,吕后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了明显的动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吕后和朝中的一些大臣留侯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由此,吕后也与戚姬母子结下了恩怨,为后文写吕后杀戚夫人和赵隐王如意埋下了伏笔。而在吕后称制之后,吕后在朝中独揽大权,做事更加肆无忌惮,开始大封诸吕,滥杀无辜,吕后这样做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和吕氏家族的利益。刘、吕矛盾,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权利再分配的斗争。所以吕后的一些粗暴的行为也是统治集团权益斗争这样一个政治环境背景下必然的结果。

在《外戚世家》中,对每个后宫女性人物的生活环境也有所描写。例如薄太后,小时候与母亲住于前代魏王宫中,后来汉王刘邦击败魏王豹,薄姬被迫进入织室,魏王豹死后,薄姬完全失去了依靠,家族的破败使薄太后被汉王纳入后宫。通过对薄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在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下命运的必然结果,由此而展现出后宫女性人物传奇的一生。

后世的史书《后汉书》在创作时也注重对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比如《后汉书》中的和熹邓皇后,文章开头即对其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进行描写:“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昼修妇业,暮诵经典”,父亲邓训“事无大小,辄与详议”。[2]277从中可以看出,邓皇后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里,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故而形成了邓皇后谦逊、和善的人物性格。邓皇后谦逊、和善的性格也帮助她在后宫复杂的关系中立稳了脚跟,最终登上太后的位子。

二.以形象生动的细节突出个性

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司马迁对后宫女性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神态、动作的描写几个方面,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多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

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对吕后的神态表情进行了着重的刻画,并且通過吕后神态表情的变化来展现吕后内心的心理活动。最为突出的是写吕后的哭:第一次描写哭是惠帝死的时候:“太后哭,泣不下”,[1]399第二次描写哭是诸吕在宫中都担任要职之后,吕后“其哭乃哀”。[1]399通过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吕后心理的变化,由此而体现出吕后刚毅与深沉的个性。又比如吕后与孝惠、齐王宴饮一事。酒宴开始时,“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而吕后的反应是:“怒,乃令酌两卮,置前,令齐王起为寿。”于是,孝惠与齐王一起取卮为太后祝寿。这时,“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1]398通过对人物一系列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出当时饮酒氛围的紧张,时间之紧迫,以及吕后欲杀齐王而又护子心切的心理。此外,文章还写到了吕后怒与喜的表情变化。例如:太后称制,与左右丞相商量欲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说:“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曰也。”[1]400太后由此而不悦。再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回答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1]400太后听到此话之后,又表现出高兴的样子。通过描写吕后一怒一喜的表情变化,可以看出吕后内心的心理活动变化。当事情不能按自己的意图得到实现,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吕后则怒,当事情如自己所愿,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则喜。由此而将吕后贪恋权欲,私心极重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外戚世家》中,也有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外戚世家》的细节描写多体现在语言和动作方面。例如卫子夫将要上车入宫,平阳公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1]1978从平阳公主的动作和言语中,可以看出平阳有意拉近与卫子夫的关系及为自己谋利的心理。再如,卫子夫入宫已有一段时间,却不被武帝宠幸。“武帝择宫中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1]1978通过对卫子夫见到武帝时动作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卫子夫聪明的计谋。

在《汉书》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多体现在语言方面。但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相对于班固的《汉书·高后传》,《史记·吕太后本纪》的细节描写似乎更为突出。比如,同是记叙太子欲图谋反这件事,班固在《汉书·高后传》中对吕后的描写是“皇太后幽之永巷”[3]98,而司马迁的描写却是“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巷”。[1]403通过“患”和“恐”这样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吕后的紧张心理。由此可见,同是描写吕后,司马迁更注重细节方面的塑造。

三.以深入典型的事件凸显人格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件、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要求事件要“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所以司马迁在对后宫女性人物进行塑造的时候,注重选材,突出重点,会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去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件来进行论述,由此而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对于吕后临朝执政的行为,司马迁也是带有些许批判意味的。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为塑造吕后这一女性人物形象而选取的几件典型事件包括:杀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与齐王宴饮,欲毒死齐王;太后称制,立诸吕为王;取美人子为孝惠皇后子等。通过这些事件的描写,把吕后强势、刚毅、而又阴狠毒辣、权欲熏心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吕后的政治功绩,只在传记的末尾简单提及。此外,对于《吕太后本纪》中的另一个后宫女性人物戚夫人,她虽然并不是本传的中心,但是通过文中所描写的两件事,也大致能看出戚夫人的性格与一生的命运。一是高祖在世时,得高祖宠幸,想要立其儿子如意为太子;二是高祖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囚禁于永巷,之后又被断手足、去眼、辉耳、饮哑药,被称为人彘。文中对戚夫人的描写不多,然而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件却可以看出戚夫人一生命运的变化及悲惨的结局。

在《外戚世家》中,由于是人物的合传,所以司马迁在叙述事件的时候更加注重精挑细选,在为每个人物作传的时候,往往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事件来进行叙述。在薄太后传记中,所选择的事件主要以薄姬儿与管夫人、赵子兒时之约为切入点。在王太后传记中,所写的是王太后因其母占卜而被强行纳于太子宫之事。在卫子夫传记中,写的是卫子夫何以入宫,何以被立为皇后。在钩弋夫人传记中,主要写了“立钩弋夫人的儿子为王,而杀掉了钩弋夫人”这件事,表现了钩弋夫人“子贵而母亡”的悲惨结局。所以,司马迁对于人物事件的选择是极为慎重的,特别是对于后宫女性人物这一类特殊的对象,所选择的事件多是能表现其盛衰荣辱,能反映其性格或命运变化的事件。常常在传记中会写到这些后宫女性人物因何事而入宫,因何事而受宠,又因何事而衰败。

在《汉书》、《后汉书》中,这种选择典型事件进行描写的创作方法也多有体现。例如班固的《汉书·高后纪》,班固为了表现吕后突出的政治才能,选取的主要是一些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废除三族罪、妖言令,行八铢钱、行五分钱等。在班固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吕后在治理国家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又比如《后汉书》中蛮横专权的章德窦皇后,诬陷宋贵人,使宋贵人自杀。又抢梁贵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并且陷害梁贵人之父。通过这一系列典型事件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章德窦皇后蛮横专权的性格。因此,典型事件的选择,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是为了表现或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而选择的事件。

总之,《史记》在展现后宫女性人物命运、表现人物个性与人格方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并对后世的后宫女性人物传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作者介绍:李裕好,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