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与应用
2017-02-19浙江省杭州市澎博小学
□ 浙江省杭州市澎博小学
以“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与应用
□ 浙江省杭州市澎博小学
“以‘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研究与应用”(以下简称“少年地铁学校”)这一课题是我校结合学校近三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抓住学校搬迁新校并更名为杭州市澎博小学的契机,在一定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课题提出之时,我校周边教育资源匮乏,迫切需要突破;品牌形成愿望强烈,急切需要发展;社会要求日益提升,深切需要愿景。
以“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实践与应用,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目前,我国有地铁的城市很多,但是明确以“少年地铁学校”为少先队活动阵地的,我校是第一所。因此,课题在课程领域、活动领域和科研领域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全国第一个“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研究,对于全体少先队辅导员极具挑战性。
一、研究概论
1.概念界定
少年地铁学校:少年地铁学校是杭港地铁集团和杭州市彭埠第二小学(现杭州市澎博小学)联办,依托七堡车辆段和七堡站为实践体验场馆,是以培养新区小公民为目标的德育实践基地。少年地铁学校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自律、实践、服务能力为办学思想,努力为全区学生课外实践和校外教育提供适应的服务。
少先队活动课:依照《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少年地铁学校”以地铁为载体,通过“乐学善行”的主题活动,在小学1—6年级通过少先队组织形式和少先队活动方式进行的活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兼顾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公民教育,努力体现“乐学善行”的育人价值。
2.研究目标与内容
以习近平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通过“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与应用这一课题,完成和实现:
组织架构的目标和内容:将七堡地铁站、七堡基地作为空间载体,以学校少先队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少年地铁学校”和“少年地铁学校校外实践基地”,争取申报杭州市少先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
课程实践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少年地铁学校”特色的“地铁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初步形成“乐学善行”课程体系、形成活动模式和参与主体,使“少年地铁学校”活动初步常态化。
资源利用的目标和内容:在课题研究中充分领会课题研究的研训意义,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少年地铁学校”这一新载体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让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少先队服务的组织中来,使少先队组织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使少先队活动的主题更加鲜明,意义更加突出。
二、研究过程与成效
本课题实施一年来,在原有基础上,针对研究目标与内容,比照研究原则,以“地铁学校”为载体,结合春秋游等“四假两游”活动,开展了少先队实践课活动十余次,其中仪式教育活动2次,联合中队活动6次,大队活动3次,家校联合评价活动2次,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比照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以下讨论“少年地铁学校”这一新载体在少先队活动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少先队组织建设和资源利用三大目标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1.新载体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序列框架建构逐步完善
“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开展,是一个全国首创的活动,使我校的少先队活动课能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主题,在“地铁”这一载体上凝聚少先队活动的时空资源,逐步校本化,并通过目标的分解细化,最终形成德育课程序列和模式,使少先队活动更加有序、更加适度、更加有效。为了让活动更有序开展,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我们提出三个校本化策略:
(1)策略一:结合节假日活动,主题明确。
传统节假日活动在少先队活动中有着光荣的历史,并且为少先队员所期盼。这些节假日的教育资源很丰富,教育内容相对固定,是校本化目标的重要支柱。这些节日的特定因素,为爱国、爱人、责任、感恩、分享等教育内涵,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支撑和资源支持,队员们在活动中提高了自主活动能力,并通过“少年地铁学校”这一窗口,影响了他人,扩大了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力和感召性。
(2)策略二:整合区域主题活动,融合有效。
我校地处杭州市江干区,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中心区。我区从2012年就提出“红绿蓝”三色德育序列。具体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蓝色——生命幸福教育;绿色——环保教育。我们整合区域活动,将“红绿蓝”三色德育序列体现在这些校本化的目标中。
“少年地铁学校乐”的活动,紧密结合“乐学善行”体系目标中的“爱心仁行”、“成果乐行”、“快乐践行”、“伙伴同行”、“理想远行”、“爱国笃行”、“规则安行”、“礼乐美行”都比较具体地体现了区域的教育活动,使地铁活动课程序列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融合性。
(3)策略三:承接学校传统活动,特色鲜明。
科技、体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特色。我校是杭州市足球传统学校,科技的车模项目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长绳项目连续七年获得江干区第一名。这些成绩,离不开传统活动的开展,如“三跳比赛”、“蕴星社团节”等。因此,我们的“少年地铁学校”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传统。
2.新集体形成——“三位一体”的少先队集体更加自主
“少年地铁学校”作为一个新的生活媒介引入到我们的少先队活动中,立刻激活了组织主体,促进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少先队集体形成。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来讲,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形成依赖于生活媒介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布朗芬布伦纳强调研究“环境中的发展”或者“发展的生态学”的重要意义。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生态环境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我们充分运用“儿童发展模型”理论,通过“地铁”这一中间系统,加强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少先队员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微环境。
2014年3月,课题开题以后,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地铁延伸到哪里,我们的队旗就飘扬在哪里!”。“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我校从江干区校外教育媒介最贫乏的学校,一下子成为教育媒介最丰富的学校之一。就在一年之内,地铁二号线开通了,地铁四号线部分路段也开通了,我们的队旗随着地铁的延伸,飘扬在城市中心、文化广场、自然山水、大学校园……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教师、社区”三位一体的新型少先队集体也正在形成。少先队活动的参与主体和评价主体正在发生改变,少先队员发展的微环境也正在变得更加丰满和盈润:
(1)“少年地铁学校”唤醒家长童心,诞生少先队集体新成员。
2014年4月11日,我们四年级联合中队的队员举行了“搭着地铁游湘湖”活动。我们给家长挂上红领巾,请家长当上护旗手。并请家长参与,成立了四年级联合中队“湘湖站中队”。活动共分12个小队举行,每个小队都有两名家长志愿者参与。家长的资源,是最广阔、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带领少先队员在车厢内开展“绿色公民”和“文明乘客”的调查活动;举着队旗引领着我们的队员从湘湖地铁站步行到达湘湖景区;在湘湖的桥面和湖边,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背心,志愿者的标志组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家长们快乐地说:“这样的活动真好,唤醒了我们的童心!”
少先队活动课的家庭参与,会使班集体建设发展更具有个性化时代意义。“地铁活动课”的媒介运用,恰到好处地使家长能够真正意义上参与队集体主体建设,使家庭成为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这一新主体的融入,使少先队活动的课程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和广阔。
(2)“少年地铁学校”点燃辅导员梦想,形成少先队辅导员新网络。
为了更好地帮助少先队员在“少年地铁学校”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目标,2014年2月,我们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聘请了学校第一批“梦想辅导员”。有地铁公司的公关经理、站长、安全员,有家委会的志愿者,还有学校的艺术、科技、体育教师。梦想辅导员队伍的成立,打破了以往以班集体和学校为基础的中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网络模式,创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地铁活动课”课题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3)“少年地铁学校”开发基地活力,培养地铁社区新公民。
2014年5月,“江干区少年地铁学校”正式成立,杭州地铁1号线七堡站含七堡基地中的杭州地铁公安分局、消防中队、车辆段等成为我们学生的体验实践基地。这些场馆,既有适用于科技教育的车辆段,也有适用于安全法治教育的公安分局、消防中队,还有适用于公民教育的七堡站综合体。
2014年9月26日,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友善”主题,开展了“友善车厢、红色笑脸”的关于设置少年儿童集体出行地铁友善车厢的可行性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以少先队员倡议书的形式,送到了地铁公司,为小公民长期使用地铁集体出行,尽一份少先队员的责任。
通过“地铁活动课”课题的引领,我们的队员快速融入到新的社群中,小公民们通过地铁这个生活学习的窗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道德修养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公民责任意识。
3.新文化诞生——“少年地铁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相互作用
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新校”。2015年3月,我校搬迁新址。2014年12月,我校所在的彭埠镇撤镇建街道,命名为“彭埠街道”,新校址所在社区从原有的普福社区划分出来,成为彭埠街道最年轻的社区——普新社区。
(1)自下而上,基于“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学校文化提炼。
基于“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研究和开展,我们从活动中找亮点、挖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新文化与学校传统精神的融合和凝聚,催生了我校的新文化。
一年来,我们带领着队员们不断地走出去,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杭州地铁人“与时俱进、奋发向上”的地铁精神。在活动中,我们的队员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提高了自信心和荣誉感。我们看到了少先队员们朝气蓬勃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的这种实践力量和情感体验,提出了“我能行”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具备“行走”的能力,掌握“行动”的规律,都能“行”!这一理念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2)自上而下,承于“行远自迩”的班队文化创建丰富多彩。
在班队文化创建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文化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地铁一号线各站点的教育特征,从先古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服务、体验实践、理想教育等方面,成立了五个联合中队,并进一步明确了联合中队的特质与意义,从而有效培育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城市新公民。
湘湖站联合中队、龙翔桥站联合中队、西湖文化广场站联合中队、火车东站站中队、文泽路站中队,这五个联合中队,融合中队文化,创新组织建设,体现了地铁的教育特征。
在“行远自迩”的校训指引下,“笃行、乐行、善行”的校风正在形成;“与时偕行”的校园、“德宽行严”的教师、“乐学善行”的学生也正朝着“我能行”的时代精神不断发展。
以“少年地铁学校”为载体的少先队活动课实践与应用这一课题研究,开展虽然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是确实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绩,具有首创性的意义。课题以新载体契合因地制宜和开发利用资源的课程实践要求,具有首创意义和实用价值;课题以新内容激发了少先队组织活力,创新了组织功能,提升了组织内涵;课题以新文化引领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价值引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年地铁学校”课题的开展,在短期内快速凝聚了“我能行”的新文化,以“行远自迩”为基点,新的文化与过去的历史紧密接轨,将学校百年以来逐步显现的精神得以聚合,成为澎博小学的“行”文化。
[课题组成员:项一喜、楼翀(执笔)、冯晓燕、蔡洁帆、凌勤娟、袁彩华、陈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