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体系构建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017-02-18曲展

人民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国家治理体系马克思

曲展

【摘要】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社会各要素进行系统阐释,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内容和方法论指导。基于此,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应注重层次性与系统性,构建社会要素和社会主体治理网络,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结构 国家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从本质上说,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可回归到结构性制度建设范畴。马克思主义从制度性建构角度出发,对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其国家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了有效指引。马克思强调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性,我国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三个基本层次

社会结构理论是西方政治领域重要思潮之一,其流派与观点纷繁复杂,但是都与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有着种种关系。西方社会结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但与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仍然存在着本质性区别,因此,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是丰富和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从实践、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分别对社会生产结构、社会要素结构和社会形态结构进行了解读,其理论的主旨就是不同层次的社会要素按照不同序列排列,共同构成了社会整体结构。根据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社会结构,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一是微观社会结构。微观社会结构是劳动生产过程中社会个体之间具体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阶级结构等。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还存在着诸如农民、小型工商营业者、手工业者等中间等级,每一个等级又是由许多的阶层组成的,这与其阶级斗争理论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对待革命的看法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联合成为可能,也更加证实了无产阶级必定消灭资产阶级的论断。微观社会结构为进一步考察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明确地認识社会总结构和总目标进行了铺垫,但社会总结构并不是微观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有机关系。

二是中观社会结构。中观社会结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是对具体社会个体关系的升级,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派生出的,介于两种关系之间,被称为中观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等关系的界定依据是社会个体的活动性质,由于个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存在差异,就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结构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及其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托,其中,经济关系对其他关系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有原生性,因此经济结构在中观社会结构中居首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并且对文化关系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文化关系是发展程度最高的中观社会结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综合,是对人类发展轨迹、程度的记录;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阐述中没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这可能与社会的复杂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社会关系同样受到经济关系影响,对其他关系产生着作用。马克思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前提下对社会、政治结构进行考量,国家的产生就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生活过程基础之上的。

三是宏观社会结构。宏观社会结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这种关系是第一级的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由它派生和转移的。马克思多次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规律性进行论证,他提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自然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分析,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辩证地分析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既在社会体系之内,也在社会体系之外;既为社会存在,更为自身存在。更确切地说,社会是一个过程,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马克思从人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历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借鉴了达尔文和费尔巴哈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进行的产物,人依托、依赖自然,因為自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人与自然、社会的高度统一,在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中,人处于基本地位。

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层次性与系统性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构建的关键在于各层级社会结构要素,而国家治理体系回归到原点就是结构化制度安排,因此可依据马克思的基本思路,按照不同层级社会结构要素特点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建构。制度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保障制度的全面、科学,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进行制度安排。首先,纵向结构系统可分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即微观治理、中观治理、宏观治理。微观治理制度安排涉及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就业与再就业制度、区域协调制度等内容;中观治理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宏观治理内容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主要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制度安排。其次,横向结构系统以不同层级结构要素为构建对象,以中观社会结构为例,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包括政治系统、市场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纵向结构系统与横向结构系统相互交叉,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结构网。马克思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具有的稳定性、持久性、模式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人”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中,人都起着关键作用。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也要以服务于人为根本,才能保障其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前进趋势。

同时,马克思将社会结构看作是一个完整系统,社会结构理论是对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升华与提升,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制度安排进行论述。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阐释方式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国家治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也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层面构成,协调各层面共同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内涵。其次,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具有整体性,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从整体视角对资源和要素进行整合,破除碎片化、零散化治理困境,实现资源配置集中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再次,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其协同性。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以联系、协同的观点取代了静态、孤立的分析方法。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主体多元,不同主体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同的,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总目标。因此,各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合作,使得治理制度协调运行,激发治理要素的协作效应,从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共青团中央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项目编号:2016LX0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国家治理体系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法治角度下中国梦与国家治理之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收入分配对策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概念内涵探析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