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生植物菟丝子的利用价值及栽培管理

2017-02-18赵明星

生物学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旱柳寄主植物花冠

赵明星

(甘肃省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744000)

菟丝子(CuscutaL.),又称野狐丝、豆寄生、金灯藤、兔儿丝、菟缕、无根草等,为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也均有分布。菟丝子通常生在海拔200~2100 m的路边、山坡、田埂、沟边、高速公路护坡、草滩地等,寄生于豆科、杨柳科、榆科、菊科、蔷薇科、茄科、苦木科等多种植物上。

1 植物学特征

菟丝子为一年生草本,茎纤细、缠绕,黄色或桔红色。花小,白色或稍带桔红色;花序穗状或团伞状;苞片和小苞片均小,呈鳞片状;花萼片4~5片,分离或稍结合;花冠杯状或钟状,4~5裂,白色或淡红色;雄蕊4~5枚,生于花冠裂片相接处;子房球形或半球形,2室;花柱2或柱头2裂。果实为蒴果,球形或近球形,常被宿存的花冠包围,成熟时周裂或成不规则破裂;种子卵形、淡褐色,表皮无毛。一般7~8月开花,8~9月结果,开花期常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菟丝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也不含叶绿素,根和叶退化,全株无根系和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取寄主植物营养物质来营养自己。其茎缠绕在寄主植物茎上形成吸盘刺入寄主植物组织后,部分细胞分化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通,吸收寄主植物的水分和营养,且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而不断缠绕伸长并形成新的吸盘、新枝,严重时会布满整株、整片寄主植物,影响寄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寄主植物因被缠绕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2 开发利用价值

菟丝子一直被人们列为有害杂草严加防范,但作为中药材其药用价值较高。药用菟丝子主要有3种:菟丝子(C.chinensisLam.)、南方菟丝子(C.australisR.Br.)和日本菟丝子(C.japonicaChoisy),它们均是《中华本草》收录的上品中草药,统称菟丝子。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的主要区别是:前两者茎纤细、黄色,花萼裂片膜质,花冠白色或淡黄色,花柱2、柱头不裂,种子表面粗糙;日本菟丝子的茎粗壮、稍肉质、桔红色、带紫红色瘤状斑点,花萼裂片肉质、背面有紫红色肉质瘤状突起,花冠淡红色或绿白色,花柱1、柱头2裂,种子表面光滑。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已了解菟丝子的药用价值。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于菟丝子“辛,平,无毒。主续绝伤,益气力,补不足,肥健,汁去面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的记载。以后历代的本草文献在此基础上对菟丝子的功能均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充和修订。

例如,(明)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载:菟丝子“子:辛、甘、平、无毒。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消渴热中,去腰疼膝冷。久服悦颜色,去面黑干。补五劳七伤、肝脏风虚。治尿血,泄精,润心肺。苗:甘,平,无毒。研汁涂面,去面黑干;挼碎煎汤,浴小儿,疗热痱[1]。”2015年经第10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指出: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止泻,明目。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目昏耳鸣,尿频遗尿,阳痿遗精,脾肾虚泻,肾虚胎漏,胎动不安;外治白癜风[2]。”

现代医学证明,菟丝子主要包含紫云英苷、异鼠李素、山萘酚等黄铜类化合物和豆甾醇、燕麦甾醇等甾醇类化合物以及半乳糖、鼠李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及16种氨基酸和Fe、Zn、Cu等21种微量元素等。在代谢调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改善生殖系统功能、促进骨细胞活性、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降血压、护肝、明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目前广泛运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美容等,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3 栽培管理

菟丝子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和高温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寄主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均能适应其生长。栽培菟丝子首先要选寄主植物,生产中选择菟丝子寄主植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分布范围广,对土壤、气候等适应性强;②栽培技术简单、病虫害少、成本低廉;③便于采收。近年来,我国各地栽培菟丝子主要用大豆、胡麻、旱柳、垂柳等作寄主植物。其中,旱柳耐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病虫害少,栽培技术简单,管理粗放,成活率高,一次栽植后可多年栽培菟丝子。菟丝子收获后,旱柳藤条还可用于艺术编织等。所以,以旱柳作寄主栽培菟丝子,取材方便、成本低、效益高。

3.1 培育寄主植物 旱柳,俗称柳树。杨柳科落叶乔木,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中、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用扦插法进行繁殖。

3.2 平茬整地 翌年春天土壤未解冻前,将旱柳苗木贴地面全部剪除(平茬),同时清除地面杂草及落叶。待土壤解冻后,翻耕行间地,结合翻地适量施肥。一般每1 hm2施农家肥8000~15000 kg,尿素50~60 kg、硫酸钾15~20 kg、过磷酸钙150~200 kg。

3.3 播种 5月中、下旬,当旱柳新生苗长高至30 cm左右时,在行间地顺旱柳撒播菟丝子,播种深度2~3 cm,以地表不见种子为宜,播后压平地面。用种量每1 hm2为20~25 kg。

3.4 田间管理 播种后及时清除杂草,以防与旱柳争夺土壤养分、水分,并防止病虫害的危害等。天气干旱时要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度。6月中旬结合浇水或在下雨天施尿素(300 kg/1 hm2)、过磷酸钙(450 kg/1 hm2)等追肥一次。

3.5 采收 菟丝子生活史90~110 d,开花到果实成熟约20~25 d,菟丝子的花期不统一,种子成熟时间也不一致,种子的采收可分多次进行。8~9月,每10 d可采收种子一次。菟丝子的茎具有极强生命力,任何部位的断裂都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生长。所以,茎和花可根据需要随时在菟丝子分布比较密集处采收。尤其是深秋,由于气温降低,所开花基本不结种子,此时可集中大量采收茎和花。

猜你喜欢

旱柳寄主植物花冠
美术作品欣赏
外源Ca对旱柳Cd毒害的缓解作用
冰脊龙戴花冠
旱柳的春天
不同生长阶段椰树叶片对椰心叶甲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沙地旱柳造林技术研究
凤凰:你把花冠戴在我头上
旱柳花期枝条内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