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鉴定实验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7-02-18徐立峰
徐立峰
(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 济南 250000)
ABO血型鉴定实验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尽管不是中学规定的实验,但有些教师会把它作为自选实验。ABO血型鉴定的方法有多种,学生实验一般会采用玻片法、试管法,这两种方法便于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其中,玻片法操作简单、无需离心设备,在学生实验中更为常用,该方法可采用人ABO血型单克隆抗体代替人血清ABO血型抗体。
实验操作并不复杂,耗时也较短,但部分实验者会出现血型鉴定结果与预期结果并不一致的状况:一种情况是血型实验鉴定结果与采血机构或医院鉴定的结果不一致;另一种情况是与根据父母血型或遗传规律推导出来的结果不一致。有些学生甚至会怀疑是否与父母有着血缘关系,因而会产生焦虑症,影响身心健康。
1 血型鉴定与医院鉴定的结果不一致
1.1 原因 采血机构和医院对血型的鉴定,是由专业人员进行的,检测条件控制的非常严格,操作规范、方法先进,并做正反定型,对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疑难血型会做进一步的检测,因而准确率远高于学生的实验。影响学生血型鉴定实验准确性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试剂已过有效期或保存不当而失效。单抗是蛋白质,高温下长时间放置会因变性而失效,受微生物污染会导致腐败变质。
(2)实验条件与方法受限。为简化操作或缺乏相关设备和材料,加全血而不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只进行正定型不进行反定型。玻片法由于无离心加速反应,容易忽视较弱的凝集而导致定型错误。不进行镜检,靠肉眼观察为无凝集,镜检下仍有可能表现为显著凝集。
(3)操作不规范。抗体试剂与红细胞比例不合适,血液过多,未能被抗体试剂完全覆盖而发生凝固。血液过少,难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凝集。先加血液再后加抗体试剂,导致血液凝固。反应时间过短,具有弱抗原的红细胞未出现凝集。
(4)实验者不能正确识别和解释实验结果,导致检测结果判定错误。如实验者对血型鉴定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或混淆了抗A、抗B抗体,或将弱凝集和混合凝集误判为没有发生凝集。混合凝集是指小的凝集块周围是大量未凝集的细胞[1]。
(5)实验者本身因素的影响:①红细胞的影响。弱A、弱B亚型,红细胞上抗原数量较少,白血病或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上抗原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因而导致凝集反应太弱或不发生而被鉴定为O型[2]。有些A型血者在肠道细菌产生的酶的催化下,可使红细胞上产生类B抗原,可与抗B试剂发生凝集反应。②血浆的影响。由于采用全血,而不是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所以当血浆中冷抗体效价过高时,也会引起凝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红细胞易于聚集成团块状,对鉴定造成干扰[3]。心肌梗死、感染及外伤等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增高,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易被误认为是凝集团块。应用血浆扩容剂,导致血液黏滞性增高,可引起假凝集[2]。
1.2 对策 发生鉴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是实验结果不准确导致的,因而降低不一致的可能性要依靠提高实验准确率来解决。
(1)严格按照说明书储存抗体,在有效期内使用。开瓶后及时使用,若未使用完,及时放置回储存处。如发现试剂变浑浊,则抗体已变性或变质,不能再使用。对于怀疑可能失效的抗体,通过与已知ABO血型的红细胞反应,检查结果是否与已知血型相符。
(2)如果实验条件具备,应采用灵敏度较高的试管法,并进行反定型。正定型是用已知的A和B血型定型试剂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抗A抗原和抗B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ABO血型的红细胞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抗体或抗B抗体,其主要作用是发现错误。只有正反定型相符,鉴定结果才是可靠的。
(3)如果肉眼观察为无凝集,应延长反应时间,并用显微镜在低倍下观察,多个视野下均无凝集现象方可判为阴性。
(4)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抗体与红细胞比例应与说明书一致,先加抗体后加血液,反应时间不能过短。
(5)实验者要加强血型鉴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透彻理解鉴定原理并能熟练的运用。做实验时要细心,避免混淆抗A和抗B抗体。观察要仔细,将弱凝集和混合凝集与未凝集区分开。
(6)血浆异常导致的假凝集,显微镜下观察,仍可见较多形状正常、游离的红细胞。可通过洗涤红细胞去除血浆的影响[4]。
(7)对含有较多自身冷抗体的受检者,可用37℃生理氯化钠溶液洗涤红细胞2~3次,以去除吸附在红细胞上的冷抗体,然后再鉴定血型。
对因实验条件和方法受限、红细胞上抗原太弱或异常导致的不符,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结果,应详细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状况,以解除实验者的疑惑。
2 血型鉴定与父母血型或遗传规律推导结果不一致
2.1 原因 血型系统的遗传普遍采用Bernstein提出的“一个基因座位上只有3个等位基因”的理论,即ABO血型基因由3个等位基因组成:A、B和O基因,A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A基因的产物A糖基转移酶催化产生A抗原,B基因的产物B糖基转移酶催化产生B抗原,O基因是无效基因。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1)实验鉴定结果不正确并不一定导致不一致,如假阳性和假阴性导致的鉴定错误,有些状况下导致不一致,有些状况下会导致一致。血浆中冷抗体效价过高、高免疫球蛋白所引发的凝集反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易被误认为是凝集团块,这些状况不是由于A、B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导致,称之为假阳性。假阳性导致把红细胞上本来不存在的抗原判定为存在,往往把血型误判为AB型。若父母中有一方是O型血,或父母都是A型血或B型血,则子女一定不会是AB型血,但假阳性导致鉴定结果与此相矛盾。反之,若父母都是AB型血,或一方为A型血、另一方为B型血,则子女不排除AB型血的可能,因而假阳性不会导致矛盾。A、B抗原数量少往往导致不发生凝集反应,这种状况称之为假阴性。假阴性导致把红细胞上本来存在的抗原判定为不存在,往往把血型误判为O型血。若父母中有一方是AB型血,则子女一定不是O型血,假阴性导致鉴定结果与此相矛盾。反之,只要父母血型都不是AB型,则子女不排除O型血的可能,因而假阴性不会导致矛盾。
(2)实验者推导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理解不透彻导致的。如由于对隐性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理解不透彻,认为父亲是A型,母亲是B型,子女一定不会是O型。
(3)目前发现了一些不符合Bernstein关于血型遗传理论的血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isAB、B(A)和A(B)型。cisAB型,红细胞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通过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为AB型,但遗传方式与AB血型不同。AB血型中,决定A抗原的A基因和决定B抗原的B基因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两个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但cisAB型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如父亲是AB型,母亲是O型,则子女为A型或B型。但如父亲是cisAB,母亲是O型,则子女为cisAB或O型。对于cisAB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编码A和B糖基转移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二是基因的产物具有A和B糖基转移酶的双重活性。B(A)和A(B)型与cisAB型类似,红细胞上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这是由于基因的产物具有A和B糖基转移酶双重活性的结果。cisAB、B(A)和A(B)型,需要在血清学检测的基础上,结合基因检测和遗传分析,方可鉴定。但临床上只关注输血安全,往往只进行血清学检测鉴定为AB型。学生实验也仅是进行血清学检测。但由于这几种血型不符合Bernstein关于血型遗传的理论,因而用Bernstein的理论进行遗传分析时,会导致鉴定结果与预期不一致。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原因。
2.2 对策 若出现不一致的状况,首先要判断血型鉴定结果是否正确,再审核推导是否正确。
(1)对实验鉴定结果不正确导致的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提高实验鉴定的准确性来纠正。对因鉴定结果不正确而又不可能通过重复实验得出正确结果的,要详细解释引起不符的各种状况,解除实验者的疑虑。
(2)加强血型遗传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做“父亲是A型,母亲是B型,则子女血型和基因型可能是哪些”之类的练习加以巩固。
(3)对于血型鉴定结果可靠而又不符合Bernstein关于血型遗传理论的AB型,不排除为cisAB、B(A)和A(B)型的可能性。但实际上这几种血型很少见,其抗原有些表达很弱,学生实验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只能作为一种可能的状况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