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班级关系 树立角色意识
2017-02-18徐凌冰
□徐凌冰
厘清班级关系 树立角色意识
□徐凌冰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梳理各种关系,这是由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班主任要认清班集体中的各种关系,树立不同的角色意识,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旗帜意识”,引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旗帜意识,意指班主任的言行是班级的一面旗帜。“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学生面前,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小到行规,大到做人,要能够让学生自觉仿效,从而树立班级正气。在处理班级问题时,我总是要求学生“先自责再追责”。教室里设置“反思角”,学生犯了错误,要在那里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样,如果我有哪方面做得不够好,也会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在“反思角”进行自我检讨。老师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遇事先自我反省,这样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一次出差回来,班委又跟我反映班级晚自修的纪律问题。当时我火冒三丈,但是经验告诉我,把学生痛骂一顿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一番思考后,我慎重地对学生说:“我非常难过,不是为你们难过,而是为我自己难过,出差在外,还要担心我们班的纪律问题。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这段时间以来对你们的教育,我决定这节班会课面壁思过,好好反省自己。”说完,我一言不发,转过身,站在教室的“反思角”,只留给学生们一个背影。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显然被震撼到了。他们犯了错误,却让老师自罚。对于一些懂事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心灵的煎熬。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我缓缓地转过身,重新走上讲台,只对学生们轻声说了一句话:“希望以后我不在教室时,大家都会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是真正的优秀班级。我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到。”课后,我陆续收到一些学生道歉的短信。从那以后,经常有老师夸赞我们班的自修课纪律好,特别是我出差在外的时候,学生真正做到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我相信正是那节课上我半个多小时的“面壁思过”,给所有学生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公平意识”,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像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虽然我一直希望“家庭和睦”,但情况有时不尽如人意,总会出现科任老师与学生产生矛盾的现象。班主任如果一味地站在老师这边,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会使师生冲突激化;反过来,如果班主任替学生说话,容易让科任老师觉得班主任纵容学生,不仅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还会失去科任老师对班级工作的支持。
我的做法是:首先,做好前期工作。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一旦发现学生对老师有非议,及时做好解释和引导,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同时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通过他们及时了解部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抵触情绪,对曾有过师生冲突的学生也经常打打预防针。
其次,搭桥牵线。班主任要多与科任老师交流,介绍学生情况,多说学生的优点,使其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说到科任教师,说说他们的优点,使师生之间相互了解。
最后,各个出击,公平处理。一旦冲突真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稳住双方的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面前,要善于倾听,耐心听其讲完事情的经过。往往等他发泄完之后,气已经消了一半。再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出了问题先想想自己不对在哪里,要先自责再追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维护科任老师的威信。
在科任老师面前,既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原则,也要让他理解学生的苦衷。态度要坦诚,不要让科任老师认为班主任有意偏袒学生。对于恶意伤害教师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而对于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冲突,要委婉地指出教师的问题,该向学生道歉的就应该放下架子,主动道歉。一般而言,教师主动向学生道歉,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形象,反而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有一次,学生们正在上社会课,我偶然经过教室门口,发现小强睡得正香。下课后,我把小强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社会课的张老师处理事情不公平,戴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每次看到张老师就觉得不舒服,也就对社会课不感兴趣了。作为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保证优等生各科成绩的平衡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像小强这样的年级中的佼佼者,因为一点小事对老师产生偏激的看法,从而对该学科失去兴趣。作为班主任,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考虑良久,我把小强叫到一旁,微笑着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老师叫你们怎么做来着?”他不假思索地说:“先自责再追责!”“请君入瓮”之后,我采用“暗示法”,使他意识到自己在与张老师这件事情上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最后他对我说:“徐老师,我可能太敏感了,误会张老师了。我想通了,以后我会改进的……”接下来,我专门找了张老师,转达了小强对他的歉意,并诚恳地邀请他找小强好好谈一谈,消除了他们的误会。
“桥梁意识”,架设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平台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觉醒,而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一味只看重成绩;学生有时自以为已经是“大人”,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父母,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作为班主任,要有“桥梁意识”,铺设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平台,传递父母子女之间对彼此的关爱,促进他们相互理解与沟通。
班里有个叫杨小小的学生,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将孩子寄宿在亲戚家里。进入初二后,杨妈妈总是苦恼儿子与自己缺少沟通,心里很失落。得知杨妈妈的烦恼后,我一方面引导杨妈妈多读一些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文章,一方面经常用微信告知杨妈妈孩子在校的表现,并将孩子写的一篇感恩心语用手机拍下来发给杨妈妈,杨妈妈看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又用同样的方式让杨小小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就这样,母子心结打开了。
在处理亲子关系时,班主任要成为家长的“同伴”,与家长同行,让家长感觉到班主任是随时和“我”站在一起的。这样不仅能处理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使家校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的角色是多重化的。如果班主任能够厘清各种关系,在处理不同的关系时,树立不同的角色意识,从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式,定能助推班级建设,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编辑点评: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常有班主任会想:“怎么才能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方式,往往使班级工作做得很辛苦。殊不知,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首要的任务,不是“管”,而是“理”,首先认清班集体中的各种关系,从而树立不同的角色意识,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助推班级建设。
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中学)
责任编辑 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