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是最好的美术教师

2017-02-18徐巧荣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少儿美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蒋勋美的美术

文/徐巧荣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

进入21世纪,“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当今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问题”,作为基础美术教育的工作者,经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美术教师。

在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对于美术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以下几点,且颇有成效。

第一,将美术家拉下神坛。

我相信每一位美术老师大学时都有两本无聊厚重艰涩的美术史书,史论概论类的书籍就像一袭华丽的袍子,高贵美丽霸气,敬而尊之后敬而远之,久而久之束之高阁。即使史论课可以修满分的我,也任其染满尘埃不愿触碰。更别提那些艺术家,绝对是陌生人般的存在。可是,我是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老师啊,不得不重拾与艺术家们的交情,起码先混个脸熟吧。

记忆犹新的是我人生第一个大考验,给孩子们上的第一次欣赏与评述类的课程《文艺复兴的春天——春》,还记得自己讲的就像老学究家的一把烂腌菜干瘪无味,下课了十分沮丧,话说连我一个大人都硬着头皮去接触的知识如何让孩子们喜欢呢?如果可能,我希望自己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诱人的美术课。艺术是上层建筑,高处不胜寒,艺术家是神一般的存在,美术不接地气,美与大众产生了距离,可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啊,美无处不在啊,这样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我该如何缩短美与大众的距离呢?

美术课不应该一本正经地上,它不该是严肃的、学术的、高端的,有没有一本美术史书是通俗易懂的,活色生香的,趣味横生的?众里寻它千百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祺四和顾爷,这两位把艺术家当八卦主角的作家,把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好斗宗师的卡拉瓦乔、辣手摧花的贝尼尼、彪悍才女阿特米希亚……一身笑气游走行间的写作风格,在他们的书里,你会发现艺术其实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没有那么神秘和神圣不可侵犯,它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浪漫,它也有爱情的八卦、人生的苦难,它能让你心酸也能让你笑翻天。想要与它亲密接触,你只需放下沉重的大书和让人皱眉的负担,听顾爷和祺四给你聊聊艺术的那些事儿,你会一口气读完,因为首先它很短……其次它不长……最后它会让你根本不记得时间,你一定会因此爱上艺术,因为你会发现艺术从未像现在这样贴近你的生活,那些遥远时代的艺术家们被拉下神坛就如同是你隔壁的邻居,艺术大师颠覆印象的重装上阵,你发现他们其实是光影大师、苹果男、舞女控……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整日观察他的生活,刺探他的秘密,或嗤笑或感慨,或厌恶或喜爱。读罢他们的书,你会发现走入艺术世界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它不需要大道理,不需要深理论,需要的只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习惯,一颗热爱生活的欢乐的心。

我开始向孩子们推荐共享此书,我开始在教学中对所有需要艺术家出现的场合精心设计,模仿顾爷与祺四的调侃式口吻,给大家抛开理论来一段平易近人的欢乐故事汇,我发现大家开始喜欢上这些艺术家了,八卦激情四射,我想我这一场将艺术家拉下神坛的活动成功了。趁热打铁,一场新的艺术教学革命又将拉开序幕。

第二,将美术作品搬出博物馆。

如果说让孩子们对艺术家感兴趣是美术教学革命的导火索,那么对于艺术品的探究则是革命的高潮。

这一次我的精神导师是台湾的一位美学大师蒋勋,他的美学的书让我甘之若饴、相见恨晚、意犹未尽。正如其书名,是两部写给大家的美术史。不论是纯稚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阅读起来都不会感到晦涩,因为它的主旨很单纯,那就是——唤起人们的“爱美之心”。

在介绍艺术品时,内容看似浅显,语言偏“萌”,细品却觉其底蕴深厚,鞭辟入里,阐述详尽,实为佳作。喜欢此书的风格,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拒绝掉书袋子。绝不故作高深,很少冷冰冰深奥的术语,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不会用大段堆砌枯燥的文字上来就把你砸晕,看似平平无奇的叙述里面蕴含的是多年耗尽心力的研究心得。

读书的时候,我仿若好奇宝宝般,听爷爷说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在作者的带领下畅游在中国美术的长河中,数千年的流变被作者轻巧拿捏,淡墨勾勒。古老的彩陶、莹润斑驳的玉石、发黄残破的绢帛、锈绿的青铜器、庄严的石刻佛像、妖娆蜿蜒的书法、缥缈空灵的山水画是故事中的主角,这些瑰宝在他质朴的语言文字讲解和大量图片的视觉冲击下焕发生机,跃然纸上。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帮大家拨开时光的云翳,凿穿了狭隘的壅蔽,那些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时空中浮现出它本来的宏伟与魄力。蒋勋找回了那些安放在博物馆的艺术品的魂魄。偶尔带领大家穿越时空,讲这些古老的艺术品时穿插大家的日常生活经历与故事,使古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譬如在说陶器的嵌金铜手法时,他以不同的种子拼接的“豆子画”为例,既帮助读者理解,又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美术动手实践经验,拉近了我们与古老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合上书,闭上眼,这些老古董依照朝代次第、发展历程、各个流派与名家周密地连缀起来,脑中呈现一个清晰而坚固的美术史框架。象形文字揭示绘画的观察、思考和表达,彩陶上点线面的运用,汉代的书画同源,魏晋外来文化和佛教汉化对艺术的冲击,唐绘画独特的色彩,宋朝格物精神与人文画以及元代的传承,明清入世风尚和西方技法的影响。它们被镌刻在我的海马回区,忘不掉,抹不去。在窗棂廊榭街角屋檐不时发现它们的身影,一砖一瓦,一纹一线,都让我感动。

这些“老古董”在蒋勋的笔下变成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悄然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我们深知,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活泼的生命力。这种以全新美学视角诠释的从上古到明清的艺术之美掀起轩然大波,在新生代中,将纵横磅礴的历史传承,将艺术之美永恒。

通过与学生共读,孩子们渐渐能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并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同学们有了这本书的积淀,在上课时轻松多了,在讲解构图法则、色彩搭配、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专业美术知识方面,我直接放出名家名作,孩子们也能分析推理得头头是道,有时还有让人惊艳的想法与独特的视角。我想名家名作的渗透式教学初战告捷,我学以致用,便开展了“大师名作临摹系列”课程。

譬如,《山水画的意境》一课,我带领孩子们从古法入手,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五君子图》,石涛的《山水图》,大到山水画的整体布局,小到山石与小树的画法,笔墨描绘,细细品味。

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画事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还须上法古人,方不遗前人已发之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时弊,就是排斥临摹学。其实,学画应该多临摹,多探讨,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历代各家各派。不知传统,何来创新!如果忽略了基本功的学习,将会极大地阻碍今后的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更远。传统是一种常识,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

一个系列的国画临摹课程完成,孩子们的体验之乐与成就感跃然脸上,作为老师十分欣慰地看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得到了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血脉得以延续。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在《色彩静物画》教学时,我带领孩子们又开展了“西方艺术大师作品临摹系列”课程。选取的艺术家作品有莫兰迪的《瓶罐系列》、塞尚的《白衬布上的水果》、凡·高的《向日葵》等;接着在《色彩风景画》教学时,选取了蒙克的《呐喊》、凡·高的《星夜》与《船》、莫奈的《睡莲》、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等作品;我发现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索性给大家又添加了一课《色彩人物画》,选取了蒙克、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修拉、凡·高的一系列画作。

大多数时候我给学生上课都是以发散思维教学为主,希望把孩子独有的天真烂漫和童真童趣发掘出来,大胆地表达在绘画世界,不过偶尔让孩子们进行名画临摹,感受大师的色彩笔触,欣赏名画的精彩之处,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和经典名作的赏析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从著名美术作品中汲取“美”的元素,去创造学生自己的艺术作品,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中可以学习思考方式、观察及表现的方法。初中阶段的孩子临摹大师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熏陶感觉与审美,对于形体、空间、表现技法可以放松要求。

他们在临摹学习中再次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让我意外的是,这些孩子尽管不可能有大师的功力,但是有孩童独特的魅力,画出新版本的名作。例如凡·高的《星空》,有的是写实主义,尊重原创,用笔细腻;有的是表现主义,色彩独特,绚丽多彩;更有的是野兽派风格,直接把星夜染成红色,充满个性!小小年纪,不乏大师风范。我想孩子们“欲与凡·高试比高”的勇气与试验,让大家体验造型乐趣,进而对美术作品感兴趣,有了一定的绘画经验积累,就能自主地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让大家对创作美术作品亦感兴趣。

第三,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心于美术大师、美术作品的普及,美术技能的传授,那么关于美的积淀与传承甚至是发扬是远远不够的。美术持久的兴趣还需扎根于生活中,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课堂是送学生翻身跨上一匹叫艺术兴趣的野马,而生活才是让美奔腾的那片广袤无垠的艺术世界。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美从来没有缺席过;在日常生活中,美更是无处不在。“美”常常停留在一种感觉的状态。所谓“感觉”就是说:我感受到了!好比听到了一首乐曲,我可能内心激动,可能热泪盈眶,那样的音乐好像触动了我心里最深层的什么部分,可是我说不出来,也描绘不清楚。

蒋勋是一位生活美学的“传道者”。他的“生活美学”谈的是美学,更是一种生活。读了他的书你会发现,你身边的衣食住行之物也是美,当你观察到、感觉到、品味到,赫然发现“美”就在灯火阑珊处,“美”与你如影随形,“美”与我同在。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不奢侈,美就在天地间,可能你走过一条街道看见梧桐叶飘零,可能你在平原上看见绚烂的晚霞,也可能你看见夕阳西下,忽然就被感动了,跟朋友说:“真美!”正是以这种不高深、不虚假的态度来讨论美,才会在日常生活中里发现美。因为蒋勋先生的努力,这种美学理念已经在台湾和大陆流行起来,也使得在现实中忙碌唯利的我们渐渐地体会到“美”将是粗糙生活的唯一“解药”。

就像他说的,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涨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大胆认同他的这句话:“艺术并不等于美。”

蒋勋的书时常在我的教学中触动我。我记得《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中有一个小片段,蒋勋老师说有一次上课时看见学生在分神看教室外的花,平时对于这样的分心会很无奈,可是那一次他忽然觉得学生的分心让他快乐,这个分心是因为学生看到了美,把心分到了美那里,而这个美比老师重要,也比上课重要。这些“分心”与触动,大概才是让学生今后感受到人生美好的“库存”。其实学生分心是兵家常事,后来我学会自省,也许是我的课程内容不够精彩,语言不够风趣,声音不够优美动听,情绪氛围渲染不够,这一切还不够美,这一股“美的竞争力”势单力薄不足以抗拒他们那颗年轻好奇的心,所以我时常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一步步艰难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夺回来。

从事初中美术教育5年了,我发现他们处于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不善表达的尴尬阶段,我想通过绘画这种接近原始的技能来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出口。经常引导他们将平日里所见、所思、所想“输入”到大脑后,通过绘画这种原始技能“输出”为一种视觉表达。我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与他们的沟通方式而窃喜。并为他们学会了而开心。记得每学期都有一次的《手绘线条系列》课程,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将大家把描绘的主题引到那些陪伴我们许久的旧物上,也许是旧物凝结的回忆触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这一次的绘画作业比以往都完成得认真仔细,那些穿坏的球鞋、磨损的玩具,让他们重回生活去寻找艺术的源泉,原来还有绘画这一特殊的方式去纪念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旧物,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生活中的美,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此大家都不再小瞧绘画,画画的过程中,有观察、有思考、有模仿、有表达。所以,虽然画画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可是人类的文明中却永远缺不了绘画呢。

后来越来越觉得,在教学中不可太重视结果。也许他们在描绘一朵花时,技法不足,笔触拙劣,表达角度毫无美感,但是我们的慧眼一定能找到其中一点美丽动人之处。切莫全盘否定,怎能批评一个孩子对一朵花的热情呢,怎能斩断他对美的领悟呢,作为一名老师,不可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我所需做的只是静静等待,循序善诱,保持他们这种对美的冲动与热爱,假以时日,技法终会成熟,花朵的俏丽之姿终会跃然纸上。在通往美的道路上,教师要多一点耐心,像蒋勋一样用一种最永恒的方式去解读孩子们的画,将构图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笔触之美、意境之美等挖掘出来,不要忽略了细节之处的美,永远不要忽视了赞美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鄂尔多斯的春天来得晚且短暂,但我会时常提醒孩子们去看应季的花和树的变化,有时候有视觉盛宴的影片也会推荐给孩子们,有时会让他们带上一堆废旧破烂,经过巧手改造变废为美。孩子们多对这些稀奇古怪有趣的家庭作业期待不已,不时地提醒我给他们新任务。师生的缘分快乐而短暂,美的空间与时间却是无限的,为此我建立了一个QQ空间,专门搜罗所有与美有关的人和事物,与大家进行美的分享。许多毕业的孩子依然关注,有时模仿制作些小工艺品与我探讨,有时邀我同去看画展,有时搜集到好的素材要我推荐给学弟学妹们观赏,我想美已悄然化作春雨,润入孩子们的生活,有艺术素养的公民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感谢诸位美的启蒙老师将我带到了美的面前,使我聆听美的言语。我知道,自己不会停止对美的信仰与追求。而我要将孩子们带到美的面前,使他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他们可能在此后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对美的信仰。

猜你喜欢

蒋勋美的美术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创意美术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