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在儿童美育中的意义
2017-02-18刘泽育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文/刘泽育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内容提要】儿童美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智慧,提高品格。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人的知觉培养人的个性、情感、情操。传统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底蕴,极具人文素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以表现意象和意境,表达,宣泄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愉悦性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当他们近距离感知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时,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促进了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形成创新思维、独立品格及气质的升华。
书画,视觉审美之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主要表现意象和意境,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宣泄作者内心的情趣、思想、志趣、感情等,即“胸中逸气”。是提炼了的物象,是思想的升华。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艺术,是极具人文素养的学科。在当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与其他艺术种类不同的作用。
一、愉悦性情 思绪飞扬
传统书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使压力得到缓解、转移,滋养心灵、愉悦性情。
在我国美术史上,有许多画家、理论家对绘画的愉悦性情作用进行过论述,比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理论文章中指出:“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可见,在他眼中,要得到精神愉快,再也没有比山水画更直接的了。因此,当他:“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而与他同时代的王微也说过:“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即远望绚丽多彩的秋云,精神随之飞扬;面临和煦的春风,思绪浩荡。
书画艺术通过浓淡干湿的笔墨轨迹,使他们觉得既玄妙又神奇,这样就促使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不知疲倦地想象和创作,从而得到了最愉悦的满足感,也不会因为自己画得不像某个具体的物体,而感到垂头丧气。孩子们在画纸上添画挥笔,每一笔的变化都可能让他们自己兴奋不已。可见,传统书画确实能起到使人精神怡悦、心灵开阔的作用。
二、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美学家、教育学家丰子恺先生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仅得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而是借描画吟诗奏乐来表现自己的心,陶冶他人的心,而美化人类的生活。不然,舍本逐末,即为画匠、诗匠、乐匠……”
传统书画历来提倡诗意之美的美学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此乃追求的最高之理想,也是中国书画最高之境界。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它既“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既“似”,又“不似”,介乎两者之间。画中题跋是中国书画独有的形式,它丰富了传统书画意境的表现力。当然,画中题诗或跋只是一种形式,真正书画中的诗境,并非题诗所能包含,而是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虽无题诗,也富有诗的意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国传统书画诗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让孩子在综合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己。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产生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学生整体修养起到重要作用。
三、拓展思维 气质升华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在儿童美育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儿童成长发育及心理教育,结合传统书画的特质,从低年级的笔墨游戏到中年级的综合技法画静物、花和树木、动物、变体画和扇面等,再到高年级的山水、创作等。内容安排由简到繁、由浅到深、注重趣味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特别注重通过儿童笔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尤其儿童在初步了解毛笔、墨水在宣纸上会产生干湿浓淡效果及点线的丰富变化,使儿童产生对书画热爱之情。为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引导儿童尝试用水墨结合其他绘画材料作画奠定情感基础。使学生深刻认识、感悟水墨的无穷艺术魅力,并在尝试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书画是我国的国粹,小学美术课程应加强传统书画教学,当然其目的不是培养书画家,而应以欣赏教学为主,笔墨技法教学为辅,化难为易,鼓励儿童通过传统书画的形式来近距离感知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促进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形成创新思维、独立品格及气质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