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演绎精彩美术课堂

2017-02-18王拥军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

少儿美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设美术情境

文/王拥军 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教学场景,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尝试创设有效的美术教学情境,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探究发现、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美术课堂恰当地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赋予美术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美术进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为此,我在美术课堂中,努力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营造游戏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吸收,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例如:在二年级《捏泥巴》一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玩泥小游戏:“用最快的方法让你手里的泥巴变个样儿,看谁变的和别人不一样。”学生本来就手痒难耐,听到这个玩泥游戏,一个个眉开眼笑,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有的同学搓出了一根“面条”;有的同学压成了一个“烙饼”;还有个同学本来迅速地搓了一个泥球,但看看周围,发现好几个同学都一样,他灵机一动,在泥球上捏出5个尖儿,变成了五角星!每个同学都兴致盎然,积极参与,在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泥塑技法,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置游戏情境,尤其是竞赛类的游戏,对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团队意识等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可采用多种竞赛形式,如创设夺红旗、限时练习、小组对抗、擂台赛等情境,让学生以组际形式开展竞赛,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在《农民画里的节日》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我吸收了益智节目的竞赛方式,一改以往老成持重的教师形象,让自己更像活泼风趣的主持人。首先,我搜集了一些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重大节日,如:春节、国庆节、火把节、泼水节等,根据节日的时间、民族、习俗等制作成网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了解节日的时间、主要民族和节日习俗。大家一起欣赏着、交流着,思考着……然后,我宣布今天的竞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比赛:组长选择一种卡通动物,然后出现对应的节日图片及问题:画面表现的什么节日?什么时间?是哪个民族或地区的节日?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等问题。小组合作回答问题,可以互相纠正、补充。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一个毛绒玩具作为奖品,最后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得到的玩具多就是优胜组。孩子们在这样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刺激下,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互相合作,交流默契。在紧张的竞答气氛和愉快的笑声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音乐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内容、意境上要对应和协调。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画家徐悲鸿》一课的欣赏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笔下骏马的神态与气魄,了解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我播放二胡曲《赛马》,借助音乐的渲染来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欣赏热情,让学生在欢快、生动的旋律中,想象千军万马驰骋万里的场面。在热烈奔放的旋律中,同学们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一边跟着音乐律动,一边欣赏。有的同学还结合画面,伴随着音乐,模仿马的各种动态。在情境交融的氛围里,我又抑扬顿挫地向学生讲述了作者当时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义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以马为主题,刻画出各种铁骨铮铮、雄健昂扬的骏马形象,来激励斗志、振奋民心。随着想象的展开,学生对作品中马的雄壮矫健、昂扬向上的神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欣赏热情被大大地激发,欣赏效果也得到了强化。“眼看”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受到撞击,产生直觉的审美愉悦;“耳听”能使学生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产生想象的空间以及情感的共鸣。把艺术门类相关联的元素通过学生的感受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学生对欣赏作品的感悟,内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强化欣赏的效果。这样的设计,不但使得本来枯燥、单调的欣赏置于一种生动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领会到作品的内涵与意蕴,达到了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创设文化情境,提升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认同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这正是我们当下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理念的具体体现。例如:在执教四年级美术《画家凡·高》一课时,我进行了课前调查,其中有80%的同学表示不喜欢他的作品,原因是看不懂;12%的同学表示画面潦草,形象比较简单;只有8%的学生认为他的作品色彩很鲜艳,冲击力强,比较喜欢。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让学生了解凡·高坎坷的一生,会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的理解。于是,在导入环节,我用讲故事的方式,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凡·高受尽了人间歧视和冷遇,饱尝饥饿与孤独的折磨的艺术之路。当孩子们听到凡·高一生几乎没有卖出一幅作品,但他不灰心、不放弃,仍然热爱生活,大胆地用鲜艳的色彩、热烈的笔触表达心中狂热的情感时,孩子们的眼神充满了敬佩与赞赏;当听到37岁的凡·高在画完最后一幅作品《麦田上的乌鸦》后,举枪自杀时,大家一片唏嘘,目光中充满了同情与惋惜。最后,当同学们知道凡·高死后的作品价值连城时,都由衷地感到欣慰。也许是凡·高的生平太坎坷,也许是我的讲述太生动,孩子们聚精会神、兴趣浓厚。我趁热打铁,带领孩子们欣赏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向日葵》《星月夜》《自画像》《鸢尾花》等代表作,大家几乎立刻就指出《麦田上的乌鸦》是他最后的作品,而且对画面中的强烈色彩、跳跃的笔触、大胆的构图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这样说道:“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星月夜》,这幅画主要运用了蓝和黄两种颜色,由许多线条组成,给人一种精细、美观的感受。”另一位同学补充道:“这个天空和生活中的天空不一样,它充满了动感,好像星星在动、云彩在旋转一样。”有的学生喜欢《鸢尾花》:“这幅画以黄、蓝色为主色,笔触轻快、轻巧,显得整幅画活泼生动。”还有的同学喜欢《麦田上的乌鸦》,他认为:“画面大量使用橙色和蓝色的对比色,单纯而鲜明,用深蓝色和黑色来表现天空,与一群从远处飞来的乌鸦相衬,给人压抑的感觉,并有不祥之兆。”其它同学补充说:“画面中运用大量短线条,表现出了躁乱激烈的内心世界……我深深地被同学们真切而又精彩的评述所打动,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他们真正走进了凡·高的画作中,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答案,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后,我又鼓励学生尝试用凡·高的这种风格来画一画,比如麦田或者向日葵。让学生亲身理解什么样的笔触是粗犷有力的。学生在临习过程中,对笔触粗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绘画语言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这也是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的内涵所在。

四、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体悟

生活情境是以学生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美术,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合理的、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触景生思,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因此,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海报设计》一课时,我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要求学生们为学校的各个社团设计招贴海报。这一活动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孩子们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开始了自主学习。他们首先确定自己要为哪个社团设计海报,然后一起讨论海报的表现内容,继而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协作:有的学生去了解社团活动的时间、地点;有的学生去搜集图片;有的学生开始设计海报内容,有的学生撰写海报上的招贴语,还有的学生去寻找合适的张贴地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各尽所能,大家一起积极承担任务并努力完成,遇到问题,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充分运用到各种的学科知识和美术技能,创作出了异彩纷呈的海报作品,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确实为学校的社团招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而同学们在这样的创作情境中,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合作与创新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自觉地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创设体验情境,调动学生参与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创设体验情境”就是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内化知识,强化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体验美、表现美。

例如:第三册《农民画里的节日》一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好动的天性,为了使学生能自主体验节日的快乐,为了能够将学生心中丰富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节日的体验活动:大屏幕上展现几组节日的画面,如:火把节、泼水节、教师节、秧歌节……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先互相讨论、分析其节日的特点和活动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穿戴上老师给准备好的节日服装,选择与节日活动相应的道具,在欢快的节日乐曲中自由、大胆地表现!有的组选择了教师节——一个学生扮演老师,一个学生演唱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他学生拿着花、奖章等道具,表演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时的动人场景;有的组选择了泼水节,于是,他们把方巾围在身上当傣族的裙子,拿着小水盆,在《孔雀轻轻跳》的乐曲中,边跳边洒水,体验这快乐、美好的时光。还有的组选择了秧歌节,他们有的背起小腰鼓,有的拿起小花扇,跟着《咙咚呛》欢快的乐曲,快快乐乐扭起来……这种肢体语言的参与加深了学生对节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中,获得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美感。他们的动作虽然稚朴,但脸上的笑容、体验的快乐却是那么真切和深刻,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啊!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学生思维活跃,体验深刻,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其实质都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创作、创意等方面的培养,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使美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这也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创设美术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创意美术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